繁體簡體

博物館裏的“守望者”——記安徽博物院文物保護鑒定團體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申遺保護      2024-04-22 09:50:11

光明日報記者 馬榮瑞

“開艙後立即進行熏蒸氣體尾氣檢測,檢測合格後按程式開始移交熏蒸文物,大家動作要輕,過程要細,重要步驟要全程攝錄……”

4月11日,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博物院(新館)在經歷4天的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後重新開放。在新館的徽州古建築區,數十名工作人員正圍著一頂黃色“大帳篷”緊張地忙碌著。人群中,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護中心副主任陳華鋒跑前跑後,安排協調各項工作。

陳華鋒告訴記者,這頂黃色“大帳篷”叫熏蒸密封艙。此前,工作人員通過注入規定濃度的硫酰氟氣體,對放置在艙內的110多件古建築構件、織物等文物進行了60小時的連續熏蒸作業。

隨著“大帳篷”被打開,整齊擺放在陳列架上的各種撐拱、雀替等徽州建築木構件展現在記者眼前。此時,工作人員從“帳篷”裏各個角落取出幾隻巴掌大小的透明病害樣本盒。記者看到,盒子裏米粒大小的褐色蟲子已經一動不動了。

“硫酰氟帳幕熏蒸技術具有無色、無味、無藥物殘留的優點,非常適合像清代‘馮仁鏡宅’這種古建築的維護。”陳華鋒興奮地説,“這次保護工作積累的寶貴經驗將來還能為皖南徽州古民居蟲害防治提供借鑒。”

成立於20世紀50年代的安徽博物院是安徽省文物收藏、保護、展陳行業的“排頭兵”,31萬餘件館藏文物囊括了商周青銅器、漢代畫像石、古代陶瓷器、宋元金銀器、書畫善本等眾多品類。

“近年來,安徽博物院以人才培養為核心,推動文物保護水準提高;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推動文物保護設施升級;以科技賦能為助力,推動文物保護能力增強,鍛造出一支專業精幹的文物保護鑒定隊伍。”安徽博物院院長雷修佛介紹,“他們敢創新、善傳承、有情懷,能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産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

作為國家文物局指定的文物進出境審核和涉案文物鑒定評估機構,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鑒定站)負責安徽全省出境文物和文物藝術品拍賣標的鑒定審核和館藏文物、涉案文物以及其他文物的鑒定工作。近日,國家文物局第六屆“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初評入圍名單公示,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鑒定站)文物鑒定部光榮上榜。

“文物鑒定並不是一份輕鬆工作,很多時候鑒定專家必須跋山涉水,與司法機關一道前往文物盜掘現場取證。”在安徽博物院文物鑒定部,從事文物鑒定工作23年的副研究館員周錦告訴記者,“雖然工作辛勞,但鑒定人員有個‘規矩’,一旦取得‘文物進出境責任鑒定員’資質,不論在職或退休,就永遠不在文物經營單位和拍賣企業兼職獲利。”

2022年以來,安徽博物院文物鑒定部平均每年承接辦案機關委託案件近百起,鑒定涉案文物逾萬件。

在博物館,有人用丹心守護國寶週全,也少不了巧手修復歷史的殘片。

用自製刻刀去除器物表面銅銹,再以電磨打磨焊口……一切準備就緒後,文物修復師程貝托熟練操起加熱好的電烙鐵開始對臉盆大小的漢代銅鑒進行補配處理。工作室裏,在一旁默默注視的李瑞亮輕輕頷首。作為安徽博物院青銅器修復技藝第五代傳承人,李瑞亮與程貝托是一對師兄弟。

“青銅器修復技藝,特別是在整形、補配、做舊環節,主要依靠師徒間的經驗傳承。”2011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的李瑞亮進入安徽博物院,選擇成為一名靠手藝吃飯的“文物醫生”。

“不同青銅器的破損、礦化、變形程度存在很大差異,修復技師往往通過觸摸、敲擊、辨色等方法,憑藉經驗判斷病害程度,擬定修復方案。”經過十餘年勤學苦練,李瑞亮不僅學會了老師傅們“望聞問切”的獨門絕技,還結合自身專業背景通過X射線衍射儀、X射線熒光光譜儀分析青銅器表面銹蝕産物,又通過金相顯微鏡、掃描電鏡能譜儀判斷青銅器合金技術,為青銅器整形和焊接提供技術支撐。

憑藉著紮實的理論基礎和精湛的修復技藝,2023年3月,李瑞亮獲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金屬文物修復師”項目二等獎,同年10月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即使工作再忙碌,李瑞亮依然渴望有機會能夠參與重大考古項目,在發掘現場保護修復青銅重器。

李瑞亮出神地描繪著:“在廣袤的田野上,指尖輕輕撫過沾滿泥土的青銅器,感覺自己是個守望者。”

文章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王江莉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