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四川宣漢:薅草鑼鼓賀陽春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申遺保護      2024-04-28 09:27:50

光明日報記者 周洪雙 李曉東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平

“薅完了哦,收成好哦……”

四月的春光裏,伴隨著雄渾的鑼鼓聲,傳承千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在四川省宣漢縣渡口土家族鄉的巴人風情小鎮唱了起來。

尋著嘹亮的歌聲來到現場,只見年過七旬的非遺傳承人袁詩平穿著土家族斜襟長衫,頭包青絲帕屹立臺上。他左手提鑼,右手握槌,時而低聲訴説,時而引吭高歌:“鳥稍過河一股風,馬過橋梁先擺鬃;雞公未叫先拍翅,歌郎未唱鼓三通……”

四川宣漢:薅草鑼鼓賀陽春

第二屆薅草鑼鼓賽歌會在四川省宣漢縣龍泉土家族鄉自由村舉行。龍潛攝

舞臺兩旁,一眾表演者依次排開,唱、念、敲、打各司其職,鑼鼓聲不絕於耳。現場人山人海,不少觀眾不自覺地跟著節奏擺動起來,處處洋溢著歡快氣息。

“表演節奏鮮明,唱詞也貼近生活,將土家族的風情展現得淋漓盡致。”來自重慶梁平的遊客周先生專程趕到這裡,就是為了體驗地道的土家文化,“我是第一次來到宣漢巴山大峽谷,這裡不僅風景美如畫,土家特色文化也十分濃郁。”

四川宣漢:薅草鑼鼓賀陽春

在田埂上舉辦的原生態薅草鑼鼓賽歌會。張勇攝

宣漢縣是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區,在這裡,薅草鑼鼓又叫“賀陽春”,是開春以後在田間地頭表演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一群人在田地裏鋤草唱和,二人在地頭敲鑼打鼓領唱,歌詞多是口頭即興創作,風趣而幽默,充滿了生活氣息,所以這種表演又被稱為土家族人的“勞動進行曲”。

“薅草鑼鼓是幾千年來川東土家族的口頭歷史,是土家族的生活寫照,語言生動傳神,唱腔高亢流暢,穿透力強,風格豪放粗獷,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宣漢縣文化館館長艾天説,薅草鑼鼓起源於3000多年前的巴人時期。那時的人們從漁獵轉為農耕,為驅趕野獸、祭祀山神而擊鼓鳴鑼吆喝,後來演變成為勞動山歌。

四川宣漢:薅草鑼鼓賀陽春

薅草鑼鼓傳承人吳正菊(左)教授女兒廖傳述薅草鑼鼓知識。張勇攝

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主要有民族歷史、生産勞動知識、器物的發明與傳承、原始宗教祭祀、禮儀孝親、男女戀愛、日常生活瑣事等。其藝術形式也豐富多彩,歌詞分單段體和多段體,寫作手法多用賦、比、興。段落多為偶句數,有出句和對句。歌詞大多為七言體。襯詞以虛詞為主。演唱形式分説、唱、半説半唱、表演唱,獨唱、對唱、領唱、和唱等。調式為民族五聲徵調式。唱腔全是高腔山歌,高亢悠揚,給人遍山是歌之感。

“薅草鑼鼓充分展現了川東土家族人不懼困難、艱苦奮鬥的樂觀精神,承載著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袁詩平説,“經過世世代代的傳承,這項傳統藝術不僅深受百姓喜愛,如今還發揮著新的價值。”

四川宣漢:薅草鑼鼓賀陽春

薅草鑼鼓傳習所的小學員們。宋萬明攝

近年來,袁詩平與其他非遺傳承人一起成立“非遺技藝·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志願服務宣講隊,利用空閒時間,到各個村鎮開展志願宣講,將黨的創新理論、重大方針政策和鄉風民俗融入唱詞,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正能量,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

宣漢縣高度重視對薅草鑼鼓的傳承保護,成立薅草鑼鼓培訓班,連續舉辦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賽歌會,輻射川、渝、鄂等地。如今,薅草鑼鼓已成了宣漢對外交流的一張名片。

幾面鑼鼓,一聲吆喝。承載著川東土家族歷史、文化、記憶的薅草鑼鼓已在巴山大峽谷深處回蕩數千年,也必將在新時代更加熠熠生輝。

文章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王江莉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