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襄陽古城:城築漢水邊 文脈續千年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申遺保護      2024-04-28 09:30:14

【中華古跡巡覽】

光明日報記者 郭冠東 王建宏 張銳

登上襄陽古城臨漢門城樓,舉目北望,幾座大橋飛架漢江兩岸,江對岸的樊城高樓林立,而浩蕩的江水緩緩東流而去,訴説著這裡的繁華與富庶。如此風光,讓人不禁想起唐代詩人王維《漢江臨眺》中的詩句:“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襄陽古城:城築漢水邊 文脈續千年

漢江之畔,遠眺襄陽古城墻。楊東攝

襄陽古城:城築漢水邊 文脈續千年

兩位身著傳統服飾的小遊客在襄陽古城遊玩。楊東攝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襄陽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是漢江流域中心城市。因地處中國南北地理和氣候交界帶的中心位置,擁有四通八達的漢江水運,這裡成為“七省通衢、南船北馬”之地,更是自古兵家和商家必爭之地。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正如王維所寫,襄陽是一個依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城市。襄陽古城北以漢水為天然屏障,東、西、南三面鑿有護城河,平均寬度180米,最寬處達250米,是中國最寬的人工護城河。現存的古城墻周長7331米,2001年被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正在與南京、西安、荊州等地的古城墻聯合申報“明清城墻”世界文化遺産。堅固的城墻與寬闊的護城河,打造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古城建築防禦體系。據史料記載,歷史上曾有172次戰爭發生在襄陽,特別是著名的“宋蒙(元)襄陽之戰”,南宋軍隊依靠堅固的城池堅守長達六年。這座城也因此有了“鐵打的襄陽”之稱。

襄陽古城:城築漢水邊 文脈續千年

遊人如織的襄陽古城北街。楊東攝

襄陽古城:城築漢水邊 文脈續千年

在襄陽古城管家巷襄音廣場起舞的年輕人。光明日報記者 劉宇航攝

襄陽古城起源於春秋早期楚國的北津戍渡口,漢代開始築城,唐宋時增設垛堞,加建城樓,宋代城墻由土城改為磚城,明清時奠定了今天的古城格局。兩千多年來,襄陽古城承載著楚文化、三國文化、漢水文化等諸多文化,一代代風流人物各領風騷,一位位文人墨客抒懷吟咏,共同書寫著“一座襄陽城,半部華夏史”的厚重底蘊。

來到位於襄陽市襄州區龍王鎮的鳳凰咀遺址考古工作站,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講師袁飛勇正帶著學生進行考古發掘工作。“鳳凰咀遺址屬於5200年前的屈家嶺文化早期,四週有城垣,外有護城河環繞。”袁飛勇向我們介紹,“遺址內發現有多處土圍院落,體現了高超的建築工藝,城址位置總體由北向南,從毗鄰漢江支流到幹流,也體現出先民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斷提升。”

襄陽古城:城築漢水邊 文脈續千年

遊客在襄陽古城管家巷體驗老河口木版年畫文創産品製作。光明日報記者 郭冠東攝

襄陽古城:城築漢水邊 文脈續千年

襄陽鳳凰咀遺址出土的陶制酒器——鬶。光明日報記者 郭冠東攝

夜幕降臨後,襄陽古城迎來了一天最具魅力的時刻。漫步在店舖林立、遊人如織的北街上,遠處巍峨聳立的昭明檯燈火輝煌,全長1200多米的寬闊街道上,一座座石牌坊坐落其間,兩側雅致的青磚馬頭墻、明艷的朱紅立柱、優美的墀頭朱雀,展示著古老而又時尚的文化韻味。在北街循著巷子東行,便來到了新近開放的管家巷歷史文化商業街區。在襄音廣場,隨著音樂聲響起,年輕的演員們與遊客共同跳起歡快的舞蹈。管家巷文化休閒街區運營負責人劉洋介紹:“《詩畫襄陽》《俠義襄陽》《舞墨襄陽》等10部極具襄陽韻味的特色劇目,在管家巷全程免費開放,劉備、諸葛亮、李白、杜甫、孟浩然等30多位歷史名人的扮演者,走街串巷、演藝互動,遊客仿佛穿越至千年前的襄陽。”

穿行在管家巷的一家家店舖裏,既能體驗看得見、摸得著的國家級非遺老河口木版年畫,省級非遺熊銀匠手工銀器製作,也能品嘗襄陽人從小吃到大的牛肉麵、太平豆腐。“我們秉持‘一店一品’‘百店百態’理念,突出襄陽本土特色文化,招引20余家非遺項目和老字號,不僅讓遊客能帶走襄陽禮物,還可以體驗到襄陽傳統文化的魅力。”劉洋説。

漢水渺渺、古城巍巍。漢江畔的襄陽古城,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看盡風雲變幻、世事變遷。今天,它外攬山水之秀麗,內得人文之繁盛,在新時代里正煥發出新的活力,成為一座迷人的文化之城。

文章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王江莉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