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勾勒多彩人生——顧炳鑫其人其藝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文化人物      2024-04-28 09:31:53

【藝旅回望】

作者:陳榮(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成都市文聯副主席)

連環畫創作的任務,就是要鮮明地反映今天的時代精神。

——顧炳鑫(1923年—2001年)

顧炳鑫是新中國連環畫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與連環畫大家劉繼卣一同被人們尊稱為“南顧北劉”,因其線描作品獨具特色,又有“白描聖手”之美譽。

我從小喜愛繪畫,可以説是看著顧炳鑫等一批優秀藝術家們的作品長大的。從第一次臨摹他的連環畫《列寧在十月》,到通過其彩墨連環畫學習兼工帶寫的繪畫技法,顧炳鑫作品的筆法之精妙、格調之高雅、氣象之博大,都讓我受益良多。

勾勒多彩人生——顧炳鑫其人其藝

黃河之水天上來(中國畫·局部) 顧炳鑫

讀顧炳鑫的連環畫,第一印象就是其極為豐富的創作風格。他的連環畫根據不同故事情節選擇不同的技法進行表現,可謂部部經典又各具特色。如《紅岩》《列寧在十月》《列寧在一九一八》《向陽院的故事》等白描連環畫,其運筆既富傳統“十八描”的魅力,又有濃郁的海派風格,充滿時代氣息。畫中那些組成物象的長線條飄逸流暢、瀟灑靈動,筆筆見功底。《藍壁毯》《黎明的河邊》《渡江偵察記》等素描連環畫彰顯了他紮實的造型能力。特別是在《渡江偵察記》中,他巧妙地將鉛筆素描技法與中國畫的意境相結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各類場景的光影效果與情感基調。《洪湖赤衛隊》《英雄小八路》等彩墨連環畫則反映出他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深刻理解與把握,人物造型嚴謹,畫面設色清雅,令人賞心悅目。

除了這些膾炙人口的連環畫作品,顧炳鑫還熱衷於中國畫、版畫和水彩畫創作,是名副其實的“藝術多面手”。他對北宋李公麟和明末陳洪綬的作品琢磨甚深,善於用富有變化的墨線抓住人物的瞬間情態,精準表達其內心世界,將一個個歷史人物或英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如《黃河之水天上來》《雙眠圖》等人物畫作品就是典型代表。而他的版畫作品《藥》《阿Q正傳》等,則以別具巧思的構圖和生動的造型將魯迅筆下的人物表現得活靈活現,感動了無數觀者。

勾勒多彩人生——顧炳鑫其人其藝

渡江偵察記(連環畫) 顧炳鑫

與顧老相識是在20世紀90年代。彼時,我任職的四川美術出版社欲再版顧炳鑫的連環畫《聊齋》,我有幸與他取得了聯繫。在溝通過程中,顧老對於藝術創作的嚴謹態度和執著追求讓我印象深刻。在談及作品的運筆方法時,他説:“在人物畫的創作中,我最喜愛也最常用的便是中鋒運筆,只有鋒正才能骨力強勁、血肉豐滿、神采飛揚,才能畫出中國人獨有的精神氣度。”在他看來,這樣的線條最為飽滿,也最具正大氣象,就像做人一樣,堂堂正正。多年後某次去上海時,我專程拜訪了顧炳鑫之子、動畫片《黑貓警長》的形象設計者顧子易。他熱情地邀請我到顧老創作和生活的家中,並給我講述了他的父親創作連環畫《渡江偵察記》的故事。“女遊擊隊長是以我的母親為原型創作的。”顧子易回憶道,“為了表現連環畫中人物的颯爽英姿,父親讓母親背靠家裏的大書櫃做模特兒,畫下了許多速寫,接著又在其中挑選滿意的動態進行推敲和再創作。”一邊説著他還一邊做著示範,剎那間,顧老當年的創作景象重現在眼前,這不正是“藝術源於生活”的生動體現嗎?這部連環畫中的近200幅畫面經由藝術家的千錘百煉,化作一幅幅藝術經典,令人嘆服。

顧炳鑫認為,連環畫的創作中貫穿著兩條重要的“線”:一條是故事的情節線;另一條則是人物性格、心理及精神的成長線。畫家需要通過對畫面細節的精心營造,使每個人物的情緒、反應和動作都順理成章,塑造出足以讓讀者信服的形象,而非空泛的符號。同時,他鼓勵創作者要勇於突破自我,讓自己“置之死地而後生”,才能脫胎換骨,這也是他一直踐行的藝術理念。從早期以中外古典文學為題材進行創作,到之後對於現實生活的寫照,再到專注于各類繪畫技法的研究,如對鉛筆畫、鋼筆畫、彩墨畫的探索與實踐,顧炳鑫的藝術之路始終伴隨著開拓的決心與創新的勇氣。

勾勒多彩人生——顧炳鑫其人其藝

向陽院的故事(連環畫) 顧炳鑫

除了作為藝術創作者,顧炳鑫也是新中國連環畫發展的引領者和傳播者。他曾與連環畫大家賀友直共同編著《怎樣畫連環畫》一書,將連環畫的創作經驗分享給讀者,從素材蒐集、畫面構思、細節營造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為連環畫創作者和愛好者指明瞭方向。正如顧子易對其父親的評價:“他的生命有著雙重意義,不僅體現在其留下的眾多繪畫作品所展現出的藝術之美,更重要的是他寄託于一幅幅畫面中的人文理想與精神追求。”

文章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王江莉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