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泉州與偶戲的千年之約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申遺保護      2024-05-16 09:57:03

▲《馴猴》中的木偶小猴子正在展示騎自行車的技能

提線木偶  強勁“出圈”

“快看,鍾馗在喝酒呢!”一位觀眾指著舞臺説。只見酒從壺嘴流進鍾馗嘴裏,鍾馗大喊一聲“好酒”,打了個嗝後,又捧起酒罈子一口氣喝光,爬上桌子倒頭就睡。誇張的呼嚕聲和起伏的肚子把全場觀眾逗得前仰後合。

這是泉州木偶劇院提線木偶節目《鍾馗醉酒》的演出場面。全場座無虛席,觀眾的情緒完全被木偶戲調動起來。場內觀眾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兒,都看得津津有味,演到精彩處更是掌聲雷動,叫好聲不斷。

《貴妃醉酒》《馴猴》《元宵樂》《小沙彌下山》等節目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個個小木偶被數十根絲線懸起,木偶藝術家的精湛技藝征服了現場所有人。有觀眾表示,看提線木偶戲如同開盲盒,驚喜不斷。還有觀眾表示,這麼精彩的演出,票價大多只需三五十元,實在超值。

演出結束後,劇院還貼心地預留了互動時間,觀眾都聚集到了臺前。藝術家們不辭辛苦,讓木偶擺出各种經典造型,觀眾拍完合影后有説有笑地離場,劇團工作人員又開始為下一場表演作準備……

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主任、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洪世鍵介紹,泉州提線木偶戲源於秦漢,至今保存著700余出傳統劇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有劇種音樂“傀儡調”,同時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規範的操線功夫(傳統基本線規),以及獨具特色的偶頭雕刻、偶像造型藝術與製作工藝。它是我國不間斷傳承歷史最長、文化積澱和藝術積累極為豐厚的傀儡戲劇,精湛規範的表演技藝已成為我國提線木偶藝術的珍稀範本。2006年,泉州提線木偶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2年,以泉州提線木偶戲為主體的“福建木偶戲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優秀實踐名冊”,成為我國迄今唯一入選該名冊的項目。

在網路社交平臺上,很多網友不僅分享來泉州看提線木偶戲的攻略,還會分享搶票經驗。有網友留言,看完演出,感受到的不僅是震撼,更是感動,深感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國家一級演員、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陳應鴻介紹:“泉州提線木偶戲題材豐富、老少皆宜,不受語言限制,依靠肢體語言就能看懂故事情節,有很多東南亞國家的觀眾都專門來看。”

今年春節假期,泉州木偶劇團的演出火爆,正月初一至初八共演出56場次,迎來3萬餘名觀眾,門票總收入高達160多萬元。亮眼的成績單讓泉州提線木偶戲強勁“出圈”。

厚積薄發  場場火爆

泉州提線木偶戲在春節期間成為爆款,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厚積薄發。

2016年6月,剛接任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的洪世鍵把目光鎖定在由劇團代管的王家祠堂上。它位於市中心老城區通政巷內,臨近泉州市木偶劇團舊址。“這樣的繁華地段,一定得把它利用起來。”説幹就幹,洪世鍵組織大家清掃打理,又購置了70多把凳子。當年7月1日起,劇團定點在這裡為群眾免費表演木偶劇,一演就是3年。

泉州市木偶劇團副團長林建裕介紹,劇團堅持每週二、四、六、日下午常態化開展免費公益性表演。“起初觀眾寥寥無幾,我們就主動去路邊宣傳,後來觀眾變得越來越多。有觀眾排隊時,我們還要加場。那時,全年演出近300場次。”林建裕説,隨著木偶戲的群眾基礎不斷擴大,慕名前來的觀眾越來越多,後來調整為一週演出6天(週一休息)。

長期的堅守,讓這一劇種深入人心,來泉州旅遊的遊客更是將泉州提線木偶戲的名聲傳播到全國各地。一時間,泉州提線木偶戲聲名鵲起。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申遺,泉州被更多人了解、熟知,泉州提線木偶戲的人氣暴漲,演出場場爆滿。

後來,劇團搬到了位於泉山路的擁有500個座位的泉州木偶劇院新址演出。在劇目選擇和觀眾服務方面,洪世鍵的思路非常清晰:“針對遊客需求,演出節目要精短,兼有觀賞性和藝術性,整臺戲控制在60分鐘以內,讓觀眾能坐得住。同時,樹立良好的服務形象,做好熱情週到的服務工作。劇團領導要靠前處理觀眾訴求,爭取讓每位觀眾滿意。”

2022年10月2日那天,劇院人頭攢動的場面至今讓林建裕印象深刻。“有人讓我趕緊去外面看看,説劇院被觀眾‘包圍’了。”林建裕説,“當時,院子裏排起了長龍。我們就臨時加場,一天演6至8場,讓所有觀眾得償所願。”後來,為避免出現大量人員排隊的狀況,劇院上線了網上售票系統。

劇院的服務充滿著人文關懷,劇場內設立行李寄存服務、文旅産品展售處,提供免費急用藥品、飲用水,還為小孩子準備了墊高座椅等。為了便於遊客和觀眾找到泉州木偶劇院,洪世鍵主動與相關部門協商,把劇院門口的公交站亭更改為“木偶劇院站”,並在公路上設置了指示牌。今年春節期間,晚上演出結束後,有的觀眾打不到車,劇團工作人員還主動用自己的車把觀眾送回住處。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他們始終把觀眾放在第一位,也讓人感受到泉州這座城市的溫暖。

從2023年3月開始,泉州提線木偶的演出一路高歌,全年10個月演出423場,門票收入超1200萬元,服務20多萬名觀眾。2024年春節泉州市木偶劇團又迎來一次觀演熱潮,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當被問及春節期間的演出強度是否太辛苦,陳應鴻坦言,作為“60後”藝術家,當時確實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尤其是有對手戲時,需要高度專注,避免線纏繞在一起。“但那麼多遊客不遠千里來看木偶劇,我們都覺得有一種責任,要做好每一場表演。”

泉州市木偶劇團擁有一批優秀的提線木偶藝術家,堅持高水準的演出和實惠的票價。對此,洪世鍵有自己的思考。“我們始終堅持低票價的惠民演出,就是要實實在在地為人民服務,讓更多人看到我們的演出,領略這一古老藝術的魅力。”

作為同行,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原副會長、江蘇省木偶團原團長戴榮華感嘆其從業40多年,從未見過如此火爆的場面。“剛才在後臺看到幾位演員在演出間隙吃飯,可見演出時間非常緊湊。”戴榮華認為,這會形成良性迴圈,演出收入可以繼續投入劇目創作中,演員收入增加,積極性也會更高。泉州市木偶劇團的成功經驗,值得文藝界學習和推廣。

提線木偶戲已經是泉州頗具特色的文旅形象之一,不少來到泉州的遊客都要看一場木偶戲。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二級演員吳曉暉介紹,演出現在已經沒有淡季了。木偶戲的火爆和劇團長期的努力分不開,包括之前的公益性演出和宣傳推廣,吸引了遊客、聚集了人氣。演出後的互動和講解,為遊客帶來愉悅的沉浸式體驗。每次得到觀眾的表揚,吳曉暉都特別感動。“不久前,我收到了觀眾送來的三束花,那一刻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很值得,也很有意義。我們用自己的行動讓更多人了解和體驗提線木偶戲的魅力,在觀賞中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可。”吳曉暉説。

2023年,泉州提線木偶戲《古藝新姿活傀儡》入選福建省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案例。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呂秀家表示,作為世界遺産城市和東亞文化之都,泉州擁有豐厚的文化家底,如泉州南音、提線木偶、梨園戲、高甲戲、掌中木偶等非物質文化遺産。文旅融合讓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活”了起來,也“火”了起來,它們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價值內涵傳承千年,如今煥發光彩,這是提線木偶戲“出圈”的重要原因之一。

千年偶劇 生機蓬勃

走進國家一級演員、泉州提線木偶戲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沈蘇革的工作室,他正在雕刻一隻猴子木偶頭。深受小朋友們喜愛的節目《馴猴》的表演者就是他。小猴子隨著音樂節奏或伸腿或跳躍,頑皮可愛的動作和左顧右盼的神情,被他手中的絲線演繹得惟妙惟肖。

傳統提線木偶戲分為“生、旦、北、雜”四大行當,每個行當根據人物年齡、性格、地位的不同,又分為不同角色,藝術家要根據不同的對象做功課。沈蘇革説:“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表演者要融入情節中去塑造角色,通過不斷地訓練、揣摩,只要木偶一拿到手上,就會全神貫注到角色中,把飽滿的情緒帶到木偶劇情裏,達到人偶合一。”

沈蘇革介紹,傳統木偶的基本線位有16條。但隨著表演水準和審美需求的提高,動作更加細化,就要增加線的數量以達到動作的準確性。目前,一個木偶上最多可以達到四五十根線。但線量多並不代表技藝好,反而是用少量的線操控複雜的動作,表達出更為豐富的內涵,才是高超技藝的彰顯。

沈蘇革拿起正在雕刻的小猴子,“這個木偶頭的五官更加突出,嘴巴和眼睛的開闔幅度更大。因為現在的舞臺比較大,這樣能讓更多觀眾看到頭部細節表情的變化。我們的木偶在不斷改良,現在的材料毛更長、質感也好,舞臺上的表現力更強。”

國家二級演員許少偉已經在劇團演了42年,他表演的節目《獅子舞》歡快、熱烈。“木偶有其特殊的偶技、偶韻、偶味,能迅速把觀眾調動起來。木偶本身沒有表情,演員通過手上的絲線操控木偶的肢體,並與之配合,賦予木偶以生命,它才能活靈活現。”許少偉説。

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二級演員戴勳介紹:“近年來,我們創排的新劇目契合時代發展,也契合國內外觀眾的審美,讓更多人願意來欣賞,形成了良性迴圈。”

建團70多年來,泉州市木偶劇團創演了《火焰山》《趙氏孤兒》《欽差大臣》等優秀劇目,多次榮獲省部級以上及國際藝術節大獎。近10年來,他們在創作手段和呈現形式上不斷創新,讓千年偶劇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在傳承傳統劇目的同時,劇團創作了《盧俊義》《小金剛傳奇》等創新劇目。其中,《盧俊義》榮獲“第六屆福建藝術節暨福建省第26屆戲劇會演”劇目一等獎,《小金剛傳奇》榮獲第八屆福建藝術節暨第二十八屆全省戲劇會演優秀劇目獎(最高獎)。

泉州市木偶劇團不斷在傳承中創新和突破。2023年泉州市木偶劇團創排了新編木偶兒童劇《小英雄海娃》,現代戲的創新演出深受少年兒童的喜愛。今年劇團又創排新劇《霍去病》,並上榜2024年度福建省舞台藝術和美術精品工程重點項目“大型劇目”名單。洪世鍵表示,要抓住新時代的發展機遇,再接再厲,做好文旅深度融合,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薪火相傳  培育接力

目前,泉州市木偶劇團的表演藝術家共有50余人,分為老(“60後”)、中(“70後”)、青(“90後”)三個梯隊,人員完備,還有十幾名“00後”學生正在泉州藝術學校進行培養。早在幾年前,洪世鍵就意識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提前謀劃佈局。泉州木偶劇團先後與上海戲劇學院、廈門大學、南昌豫章師範學院建立了人才培訓和交流平臺,並組織舉辦了木偶藝術表演培訓、編劇培訓、非遺研討和學術交流活動。

春節期間,“90後”張耀華作為第三梯隊傳承演出隊的隊長,率12人團隊到東南亞演出,受到當地的熱情歡迎。張耀華覺得作為一名提線木偶戲的演員,應學無止境。“上一代老藝人基本都是一專多能,集製作木偶、吹拉彈唱和表演木偶劇于一身。我要不斷向他們學習,提升自己的業務水準。”張耀華表示。

“去年排演新型木偶戲兒童劇《小英雄海娃》時,我們年輕人對於如何演繹劇中人物角色都沒底,不知道如何塑造角色。後來,團裏的老藝術家來現場手把手教我們。他們在傳承上做了很多工作,將技藝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對此,張耀華心懷感激。

在劇目學習和排練方面,張耀華也肯下功夫。排練《火焰山》時,孫悟空要手拿金箍棒翻跟頭,並連續做其他動作,把金箍棒轉起來的同時還要唱……他足足練了一個多月,每次練完衣服都能擰出水來。張耀華正是青年一代木偶戲傳承人的縮影。

國家二級演員、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60後”吳偉宏,集提線木偶戲表演與頭盔帽製作技藝于一身。他介紹,“60後”一代的演員大部分是十一二歲就入團,如今已經從藝40多年了,和劇團有著極深的感情,大家都把劇團看成自己的家。“60後”老藝術家在這幾年會陸續退休。“我相信,即便退休了,我也會經常回團裏幫忙。”言語間,吳偉宏透露著一份不捨和牽掛。

老一代藝術家是團裏的寶貴資産,對於他們退休的問題,呂秀家表示要出臺新的機制,開啟名家傳承保護工程,發揮“老帶新”“傳幫帶”的作用,在政策和經費上給予保障,讓退休的老藝術家們繼續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今年農曆正月十六,泉州市木偶劇團依古例舉行春祭儀式,向歷代先賢敬表感恩之情,同時重溫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莊嚴誓言。

為了培育更多接班人,10年來,泉州市木偶劇團持續開展進校園活動,不僅走進藝術院校,還定期在周邊中小學舉辦木偶戲表演、講座,開辦木偶社團、興趣班等,教孩子們説唱、排戲,參加會演。此外,他們還接待了各地來研學或社會實踐的大學生。據戴勳記錄,這些推廣活動覆蓋了4萬多人。“十幾年前,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在學校組織的木偶戲會演中獲得了金獎,他對母親説長大後要做木偶戲演員。中學時,這個孩子就跟我學習,目前已經在上海戲劇學院就讀。相信未來這些年輕人都會發揮自己的作用,為泉州提線木偶添磚加瓦。”戴勳説。

“木偶藝術要爭取贏得更多年輕觀眾,傳統的木偶戲要尊重、關切並積極呼應當代年輕人的心聲,給予他們與新時代同頻共振的新思想、新觀念。要讓年輕人熱愛傳統藝術、擁抱傳統藝術,我們作品的思想內容必須與時俱進,凸顯當代品格和時代性。”洪世鍵對前路充滿信心,他認為傳統戲曲仍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很多年輕人正自覺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力者,前輩藝術家的精彩創造穿越時光、歷久彌新,值得繼承、表現與弘揚。

“五一”假期期間,泉州市木偶劇團5天演出了39場,共接待1.95萬名觀眾。中國戲劇家協會黨組副書記、秘書長傅亦軒談到,4月30日劇院就來了很多觀眾,現場氛圍火熱,票幾乎售罄。他觀察到,劇院在各個方面的準備都很用心,凡事都以觀眾為本。劇院為觀眾設置了一個敞開的演出環境,觀眾在現場可以盡情拍照發朋友圈。傅亦軒認為,提線木偶戲的火爆和泉州的人文環境密不可分。當地對於文化的保護傳承做得非常好,樹立了文化自信,在保護和傳承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王江莉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