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甲骨文水部字的精妙構形

華夏經緯網 > 文化 > 古今雜談      2024-05-20 09:45:36

作者:陳年福(浙江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

甲骨文“水”單獨使用時作(1)等形,古人以流動的一條曲線加上幾點水滴,巧妙地抓住了水流動的特點來構形,描摹水的形象既簡單又生動。甲骨文中,“水”字尤以後二形居多,原因是以一S形豎線兩側各四點的構形最為簡單,符合文字形體的簡化原則,所以,這一最簡形體演變到小篆作(2),隸定為楷書作“水”,基本上未有大的變化。現在用作偏旁的“水”作三點“氵”,來源於草寫對小篆形體的簡化。在甲骨文中,“水”作偏旁時也多省去點而作(3)等形,古人就是用這樣一條簡單的優美曲線,完美地描摹了水的流動特性。水的常見形態還有水滴,故點狀形態的水也是甲骨文水部字的常見構形。甲骨文偏旁“水”構形雖然簡單,但由其構成的水部字(包括含“水”之字)的構形卻不簡單。今揭表數字,以領略甲骨文字精妙構形的魅力。

資料照片

資料照片

50

49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40

39

38

37

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7

26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以“聚散有常”表現水的不同形象

甲骨文二水並列的“沝”字作(4),也聚二(5)作(6)。二水相並後便有了一個界面,甲骨文以二水的構形來表示不同的水類形象。例如,“淮”字從一水者作(7),記錄的是淮水(河流)義,從二水者作(8),記錄的是匯聚義(如“別風淮雨”)。“洀”同“盤”,從一水作(9)等,以表示舟在水面上盤旋之意;“洀”又同“汎”,今作“泛”,從二水作(10),意思是漂浮在水面上(如“泛舟中流”)。“滳”即今漳河,從一水作(11)等形;“滳”又同“滂”,是大水涌流的意思,從二水或三水作(12)等形。“洹”即今安陽河,從一水作(13),“洹”又有水盛義,從二水作(14)。“沖”是水涌,從二水作(15),點表示水花。“潭”為水潭,從二水作(16)。“(17)”是水澤名,從二水作(18)。此外,“(19)”即“攸”表示流水、“淄”表示浸染、“涑”表示浣洗、“洼”表示深池、“潾”表示水清等字,在甲骨文中皆從二水而作。“沝”在甲骨文中還可以充當聲符,如“(20)”作(21),聲符“沝”二水重疊,兼表水腫之形。《合集》13861卜辭“貞:不[身]有(20)?”這是卜問身體會不會出現水腫的意思。這條卜辭大概是醫學史上最早關於水腫病的記錄了。

三水並列的“川”字作(22)(23),也聚三(24)作(25),其左右之“水”,説者多以為兼表示河岸之形。從川的字,如“衍”字本義是衍流,其甲骨文從川作(26)等形,比今字從水要更加形象,其中後一形用點連通水,其表示衍流之意更加明顯。“瀧”字除表示水名外,特指湍急的河流,故甲骨文或從川作(27)。“涉”是過河,故甲骨文有從川作(28)的形象構形。“州”是水中可居之地,故甲骨文從川作(29),川中的小圈即為“州”。

以“點線形質”表現水的不同種類

自然界的水各種各樣,甲骨文往往通過點與線不同的形質來表現性質不一樣的水。

以“點”表液體。甲骨文除用S形曲線加點的構形來表現流動的水(也是共性的水)外,還用連續的點來表現各種液體。例如,“液”作(30),像滴瀝的水液之形;三點表多滴液體,上下排列示連續滴落之意。水性流動,故甲骨文以S形線條以象之;液體黏稠,甲骨文則以滴瀝之點以象之。這完全是一種根據事物特性的精妙構形。“(31)”是將血液塗抹在祭品上的祭祀,字作(32)等形,從幾聲,小點代表血液。“(33)”或作(34),以人背上出汗液會意。“舌”或作(35),從口屰聲(兼表舌頭的伸縮),上面的小點為唾液。“易”作(36),從“液”表聲,又兼表從器皿中傾出的液體之形。“醳”作(37)等形,從“液”表聲,又兼表米麹化為酒液之形。“醡”指壓醩取酒,字作(38),從酉從泉,小點表示酒液像泉水一樣流出。“桼”字作(39),像汁液從樹木上滴下之形。

以“點”表水滴。當水為水滴形態時,甲骨文也用點來表現。最典型的莫過於“雨”字(如下圖)。“雨”中之點長短不一,後二形為長點。“雨”字整體像雨點落下之形,上橫表示天空,點之形態多樣,極盡雨姿。“歬”作(40),從止(腳)在甬(桶)上,即“湔”(洗滌)字,加點表示洗腳時濺起的水滴。“(41)”作(42),即今溺水之“溺”,點在人下表示溺水者身上滴水之形。“濩”有煮、浸、檐水下流等義,作(43),其構形綴點在聲符“隹”上或周圍,以表示煮或浸漚之形;又作(44),綴點于“隹”上面分兩側流下或下部流下,以表示檐水下流的樣子。“泳”或作(45)等形,從水永聲,水作點狀,以表示游泳時打起的水花。“沑”有水疾流、蹜沑(水紋蹙聚)義,從水醜聲,其作(46)者,水作點狀流下以表示水疾流;其作(47)者,水作環狀四點以表示水紋蹙聚。“砅”作(48)從二石夾水會履石過水之意,水作三點以表示小水流。“屚/錄”二字甲骨文同形,作(49)等形,從巫(表工刻)係以漏壺,點則像滴漏之形;由水滴漏為“屚(漏)”字,由記錄滴漏而為“錄”。“沰”字作(50),從石從水,“石”右加一直豎以表岩洞;“水”一旁加點表示水滴從洞頂滴落之形。漢代崔寔《四民月令》:“上火不落,下火滴沰。”意思是如果丙日不下雨,第二天丁日就會下雨。甲骨文“沰”字構形完美地闡釋了“滴沰”義,空曠的石洞中洞頂滴落的水滴聲就是“滴沰”。筆者是客家人,客家話講水滴落地的聲音正為“滴沰”。甲骨文“沰”字構形實質上是以形擬聲。

以“線”表波浪。江河湖海之水莫過於波浪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甲骨文正是以波浪線來表示波浪以構成相關的字形。例如,甲骨文“(51)(災)”的初文作(52)(53)等形,也可豎起來作(54)等形,以重疊的兩條三條波浪線來表示波浪大即洪水之象,而洪水也即水災。“淇”字作(55),前一形從(56)、其省聲,後一形從(57)、省其聲,其水旁作一條波浪線局限在“其”字形內,是為了表現淇水水量豐沛的特點。甲骨文“淇”即《詩經·衛風·氓》“淇水湯湯,漸車帷裳”中的淇水,即今河南省淇河。“湯湯”即水盛貌,淇河為山區性河流,至今水量充沛。甲骨文“淇”字構形,正是為了表現其水流量大的這一特徵。

以“線”表流水。江河在大地上流淌會形成支流匯入幹流的水系,甲骨文或以線條來描摹。如“(58)”字作(59),即今“流”字異體,字從水,左邊像(60)(不)之字,其實並非“不”字,而是河流、水系的象形字,因其與“不”字形近才誤隸定為“不”。卜辭中“(61)”與“疾”構成“(61)疾”一詞,即“流疾”,是流行性疫病的意思。“(61)疾”也以合文形式出現,寫作(62),“(61)”省去了水旁。

以“線”表潮水。漲潮時潮水成一線形湧來,甲骨文即以彎曲的線條來表現。如甲骨文“潮”作(63),從日,表示潮漲潮落適時而動;右邊的兩曲線像接連而來的潮涌之線形。

以“線”表水痕。水灑在地上或水幹後會形成水痕,甲骨文即以相似的線條來表現。如甲骨文“泎”作(64),從水(作一曲線)、(65)(乍)聲,形符“水”與聲符“乍”特意寫在一起,以表現水落地後的形狀,亦以其形而擬其聲。“泎,瀺泎,水落地聲”(《廣韻》),又“泎,瀺泎,水落皃”(《集韻》)。

以“上下錯落”表現水的不同運動

水的自然流動是一種重力運動,往往形成一個由位置高低所産生的勢能。因此,甲骨文時代的造字大師為了記錄水的運動,往往通過安排“水”符位置的上下錯落來表現。例如:(66)指瀝水去汁,即把(食物等的)汁水逼出來,字作(67)(68)四形,形符“水”要不安排在側下方,要不安排在正下方,其目的是表現所瀝之汁水。“泲”指水清,字作(69),從水、(70)聲,“水”上“(71)”下,表現清水上揚而濁滓下沉之意。“益”即今“溢”字,作(72),“水”在“皿”上,以表滿溢之意。“(73)”同“溢”作(74),“水”在“皿”下,以表溢出之意。“(73)”今為“益(溢)”異體,但在甲骨文時似不同字,一表“滿溢”(未流出),一表“溢出”(已流出)。“灌”作(75),從水、雈聲,“水”在下作臥流狀,以表流灌之意。“淉”作(76),從水、祼聲,祼兼表灌器之形;水在灌器側下,以表祼灌之意。“洎”作(77),從水、自聲,“自”置於“水”上方兼表灌釜之形。《説文》:“洎,灌釜也。”“洎”構形與“淉”相同。“(78)”字作(79),從水、(80)聲,水高於聲符且加點,有表示水濺起來之意。《廣韻》:“(78),(78)濺。”後作“灒”。

以上為水部及其相關字的甲骨文構形情況。可以發現,為表現水的不同形態、種類與運動,甲骨文構形可謂極盡其精妙之法,給人以另一種美的感受。甲骨文中不同形象的“水”後來大多數已簡化為“氵”,這是文字線條化、符號化規律發展的結果,兩者並無優劣之分。可以肯定的是,若能夠知道一些文字的古文字構形對我們了解其字義的來源是有幫助的。

文章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王江莉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