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折羅裙細細風——品味馬面裙的古韻新聲
作者:高丹丹(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副研究員)通訊作者:田輝(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長、教授)
近年來,國風熱潮持續升溫,襖褂、襦裙、雲肩、霞帔、簪花等各類新中式服飾百花爭艷、輪番登場。馬面裙作為明清時期女子衣櫥中極受歡迎的服飾品類,再次掀起時尚浪潮,成為國民新中式服裝的新寵。馬面裙中的經典元素為何能成為時尚的“流量密碼”?其傳統設計中的“小細節”又蘊含著怎樣的中華審美“大學問”?當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相遇,這場跨越數百年時空的對話,註定會譜寫出新的華美篇章。
清代紅提花綢貼布繡蘭花紋馬面裙
匠心織雅韻
“馬面”原指古代城墻中探出的一種長方體結構,又稱敵臺、墩臺或墻臺。“馬面裙”一詞可見清代方志學家黃釗編修的《石窟一徵》:“婦人所著裙,圍桶而多褶,如古時裳制,謂之馬面裙。”此類裙由左、右兩幅矩形裙片在前中裙門處交疊,再上連裙腰,形成兩片共腰、兩側打褶的基本制式,因裙門的長方形結構似“馬面”,故而得名。
有明一代,上至后妃命婦,下至商賈妻女的墓葬中均有馬面裙實物出土,可見其在當時的風靡程度。孔府舊藏傳世衣冠中珍存有多件明代側褶式馬面裙,其中“藍色纏枝四季花織金粧花緞裙”以藍色織金緞做布料,桃紅色紗做裙腰,綴綠色絲穗繫帶,裙兩脅處分別捏五對五合抱褶。布料在藍緞地上用織金、粧花工藝滿織四季花卉、鸞鳥、花鳳、蓮花瓔珞等禮儀紋樣,織造工藝繁複,裝飾紋樣考究,應是衍聖公府中命婦在重要場合穿用的吉服裙。
清代藍緞飾堆綾繡平安富貴紋馬面裙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收藏清代漢族服飾千余件套,其中既有造型端莊典雅的闌幹馬面裙,也有裙擺飄逸靈動的鳳尾馬面裙。館藏“紅提花綢貼布繡蘭花紋馬面裙”,以紅色祥雲暗八仙紋提花綢為面,淺駝色棉布為裏,本白色棉布腰身。裙身兩脅分別由八組梯形布片縱向拼縫,並在縫合處裝飾黑緞細闌幹邊及貼補繡蘭花紋樣,腰部兩側各打四對四合抱褶,前後馬面刺繡人物情景紋樣。該裙整體造型莊重、色彩絢麗、裝飾精美,為清代典型的闌幹式馬面裙。
康乾年間,在江南地區時興一種鳳尾裙,由多條彩色飄帶上接于腰頭縫製而成。飄帶尾端或裁成尖角,或綴繫鈴鐺,也可在其上裝飾各類吉祥紋樣。因走動時帶隨身動,形似鳳尾而得名。由於飄帶間隙過大,穿著鳳尾裙時需在裏面搭配襯裙,後期則衍生成禮儀婚嫁服飾及戲曲演出中的“舞衣”。
明清時期,馬面裙多與身袖寬博的袍、襖、褂、衫等組配穿用,《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便描繪了明成化年間宮廷女眷們著通袖短襖和馬面裙過元宵節的生動景象,表現出古代東方女性端莊典雅、含蓄內斂的溫婉神韻。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穿著馬面裙的宮廷女眷
巧手妙剪裁
馬面裙作為中國傳統圍裹式的裙裝代表,其結構設計簡約卻並不簡單。無論是明代的側褶裙,或是清代的闌幹裙,均在裙脅兩側捏大褶。這樣的設計不僅在上身穿著後,裙底擺能為腿部提供更充足的活動空間,同時還可以通過控制褶量的多少調節裙腰圍度,以匹配不同身材的著裝需求。此外,將褶裥設計在左右兩胯的位置,既可以保證前後馬面部位完整平服,裙外廓型也呈現出更強的莊重感。再者,在前後馬面交疊處做可開闔結構處理,靜止站立時能很好地遮蔽身體,走動時裙片下部自然順應人體向兩側打開,不影響正常活動。這些細節無不體現出古人在製衣時將實用性與審美性完美結合的造物思想和設計智慧。
明代蔥綠地粧花紗蟒裙
清代流行用數幅布料拼縫、周身捏褶逾百的百褶裙,其特點是在裙兩側捏數百道約1釐米寬的細褶,並在兩褶之間以絲線1.5釐米針距串聯釘縫,以此固定細褶造型,走路時褶裥隨擺動的身姿拉伸成魚鱗片的形狀,裙擺處的波光粼粼也襯托著女子輕盈婀娜的身姿。《清代北京竹枝詞·時樣裙》中有雲:“鳳尾如何久不聞,皮綿單袷費紛紜。而今無論何時節,都著魚鱗百褶裙。”可見華麗的鳳尾裙過後,魚鱗百褶裙亦十分流行。
西方服飾造型手法以立體裁剪為基礎,通過對布片進行繁複的裁剪、組合來強調對人體的彰顯。中國則截然不同,數千年來的傳統製衣手法一直遵循著“少裁剪”的造物思想,更加注重布料的“完整性”。百褶裙的裙腰、裙片在製作時使用多塊整幅布料折疊、拼縫,幾乎不裁剪,強調材料要“物盡其用”,這也是中華民族以衣載道、節儉美德的體現。
清代五彩綢繡人物紋魚鱗褶月華馬面裙
針黹奪天工
傳統馬面裙不僅樣式豐富、結構精巧,其紋樣及色彩的選取也十分講究。明代馬面裙的紋樣多裝飾在膝襕及底襕兩個部位,以織成工藝多見。孔府舊藏明代“蔥綠地粧花紗蟒裙”,在裙膝襕和底襕處使用粧花工藝織正蟒、行蟒、翔鳳、花卉、海水江崖等禮儀紋樣,色彩以紅、綠色為主調。在明代,龍、蟒、麒麟、鳳、鸞、翟等均為特殊階層才能使用的等級紋樣,此裙應為衍聖公府命婦在重要場合時穿用的高等級禮服裙。
清代漢族女子襖褂長度多至膝蓋,因此馬面裙的紋樣裝飾主要集中在裙下襬的部位,裝飾工藝涵蓋刺繡、堆綾、挖花、拼衲、盤帶、彩繪、印染等十余種,同一條裙上常有數種工藝共用的情況,裝飾題材也側重各類有著美好寓意的吉祥紋樣。如民族服飾博物館藏清代“藍緞飾堆綾繡平安富貴紋馬面裙”,其馬面及裙脅下部使用堆綾、彩繪及刺繡工藝裝飾牡丹瓶花紋樣,寓意平安富貴。
清代還流行一種以顏色命名的馬面裙。文學家、戲劇家李漁曾在《閒情偶寄》中雲:“吳門新式,又有所謂‘月華裙’者,一裥之中,五色俱備,猶皎月之現光華也,予獨怪而不取。”清人葉夢珠所撰《閱世編》載:“有十幅者,腰間每褶各用一色,色皆淡雅,前後正幅,輕描細繪,風動色如月華,飄揚絢爛。”試看民族服飾博物館藏清代“五彩綢繡人物紋魚鱗褶月華馬面裙”,裙身由月白、鵝黃、蔥綠等十種不同色彩的暗花綢布料拼縫後打百褶製成,馬面中部用挖雲及貼補繡工藝做如意雲頭裝飾,下部刺繡“仙桃祝壽”紋樣,寓意長壽,其工藝之繁複、色彩之絢麗皆數倍于常裙。
中國國際時裝周主題秀場上的馬面裙元素
國風話古今
作為誕生於中國本土,並在歷史進程中不斷發展、完善的中式裙裝,馬面裙集歷代裙裝設計之大成,憑藉其典雅的造型、巧妙的裁剪、華美的色彩、豐富的紋樣、精湛的裝飾工藝及其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將中國古代女子或雍容華貴,或端莊大氣,或溫婉秀麗,或恬淡清雅的神韻襯托得淋漓盡致。
回望過往,歷久彌新。如今,馬面裙正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走進當代人的日常生活。越來越多的中國設計、中國創造綻放在世界舞臺,新中式馬面裙也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基礎上融入更多時尚設計與創新理念。如在腰部使用拉鏈、卡扣等閉合方式代替傳統的繩紐係結,使穿用更加便捷;裙腰處加入鬆緊帶設計,對著裝者的身材具有更好的包容性;積極引進各類新型纖維和織物,不斷提升布料的實穿性、舒適性;在著裝搭配方面也有了更多樣的選擇,襯衫、毛衣、夾克甚至是運動風的T恤、衛衣等都可以與馬面裙“和諧共存”,滿足當代人在不同環境、場合下的穿用需求。
方興未艾,繼往開來。當古老的東方藝術與當代審美相互碰撞,當越來越多的東方元素在國際時尚界備受推崇,中國美學正憑藉其蓬勃的生命力在世界舞臺綻放更多精彩。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