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新中國成立75年來,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載人航太、南水北調、東數西算……在中國經濟地理版圖上,一大批惠及當下、著眼未來的大國工程相繼問世,匯聚成一幅波瀾壯闊的新時代畫卷。一個個大國工程展現時代風範,築牢未來發展基石,托舉起億萬人民邁向美好生活的中國夢,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開路先鋒。
千里南水,一路向北,浩浩蕩蕩。南水北調工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調水工程。從1952年開啟宏偉設想,到2002年開工建設,這個旨在破解我國水資源時空分佈極不均衡的超級工程,籌謀了半個世紀。2013年和2014年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南來之水第一次涌入北方大地,實現了“南北共飲一江水”的夢想。未來,在中國的衛星雲圖上,我們將看到有三條南北走向的調水工程,連接起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形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國家水網格局。
位於江蘇揚州的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源頭江都水利樞紐(2020年11月14日攝,無人機照片)。(圖源:新華社)
南水北調從這裡發源
位於河南南陽淅川縣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2019年12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圖源:新華社)
自古以來,我國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時空分佈極不均衡。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開始了大規模水利工程建設。南水北調的構想始於20世紀50年代,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的流域規劃中就研究過從長江向北方調水的方案。1952年,毛澤東主席在視察黃河時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1958年,中共中央發佈《關於水利工作的指示》,首次提出南水北調的概念,此後多次專題研究部署南水北調工作。
1972年,華北地區發生嚴重乾旱,為解決海河流域水資源短缺問題,原水利電力部組織開展南水北調規劃工作,經過對南水北調東線進行查勘,提出《南水北調近期工程規劃報告》。1978年,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興建把長江水引到黃河以北的南水北調工程。1979年,南水北調規劃辦公室成立,統籌領導協調全國的南水北調工作。
此後,南水北調這一偉大構想的實現路徑逐漸清晰。1983年,國務院批准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方案。1995年12月,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全面論證。2000年,南水北調工程進入總體規劃論證階段,國務院提出“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原則。2002年,國務院批復《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提出先期實施東線和中線一期工程,西線工程先繼續做好前期工作。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正式開工,工程機械在位於江蘇揚州寶應縣的潼河工地上投入施工。(圖源:新華社)
2002年和2003年,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開工建設,南水北調工程進入建設階段。2013年11月,東線一期工程通水,自揚州江都水利樞紐取長江水,供水範圍涉及江蘇、安徽、山東三省。2014年12月,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從丹江口水庫取漢江水,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供水。目前,西線工程正進行可行性研究,東線二期工程加快推進。
南水究竟是如何北調
南水北調線路示意圖。(圖源:水利部網站)
南水北調工程在分析比較50多種規劃方案的基礎上,分別在長江下游、中游、上游規劃了三個調水區,形成了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中線、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聯接,構成我國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形成中國的大水網。
其中,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的揚州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等河道逐級提水北送,供水範圍包括江蘇、安徽、山東、河北、天津五省份;中線工程從長江支流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引水,沿線開挖渠道,供水範圍包括黃淮海平原西中部和唐白河平原,著重解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份沿線大中城市的生産生活生態用水問題;西線工程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築壩建庫,長距離調水至黃河上游,涉及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六省份,重點解決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
位於湖北十堰丹江口市的丹江口水庫大壩(2019年11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圖源:新華社)
作為跨區域、跨流域的系統工程,南水北調工程調水規模之大、受益人口之多、受益範圍之廣、建設難度之艱巨、涉及利益群體之眾多、面對問題之複雜世界罕有。即便是有京杭大運河等現成通道,有洪澤湖、南四湖等天然調蓄水庫,看上去只待水到渠成的東線,一路北上也沒有這麼簡單。
南水北調東線的特點是“水往高處流”,這背後離不開世界上規模最大泵站群的持續安全運作。“東線工程總揚程65米,長江水北上需要通過一個個大型泵站接續提水。”中國南水北調集團辦公室主任井書光介紹,全線共設立13個梯級泵站,共22處樞紐,34座泵站,總裝機臺數160台。泵站群具有規模大、泵型多、揚程低、流量大、年利用小時數高等特點。
如何讓中線水源更穩定?加高丹江口水庫大壩,增強蓄水能力。加高工程破解新老混凝土結合問題,在原有基礎上將大壩加高14.6米,水庫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這是我國水利水電工程加高續建之最。另一個挑戰來自阻礙南水北上的黃河,工程團隊創造性地提出“穿黃工程”,在鄭州黃河河床底部40米深處開鑿兩條4250米長的隧洞,北上的漢江水順利穿越黃河。
這是跨越黃河的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2020年5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圖源:新華社)
在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護中,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使得一項項紀錄被打破:第一次採用大直徑隧洞穿越黃河底部、國內首次採用泥水加壓平衡盾構機進行水工隧洞施工、一次性穿越3.45公里的黃河河道,掘進到達南岸豎井精度誤差成功控制在3釐米以內……十餘年建設,110項國內專利,數十萬建設者奮戰一線,用“中國智慧”築起水利豐碑。
南水北調不只是調水
南水北調中線天津外環河出口閘(2019年12月6日攝)。(圖源:新華社)
從1952年提出偉大構想,到2014年東、中線一期工程建設目標全面實現,南水北調工程成為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戰略性基礎設施。通水10年來,南水已經由原來的補充水源,躍升為包括北京在內的多個北方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舉個例子,北京主城區的10杯水裏有7杯多來自南水,河北石家莊、邯鄲、保定、衡水主城區的10杯水裏7.5杯來自南水。
南水北調工程除了調水,給沿線帶來最大的變化是什麼?毫無疑問,就是生態環境的改善。東、中線一期工程的建成,有效增加了華北地區可利用水資源。通過置換超采地下水,實施生態補水,限制開采地下水等綜合措施,使河湖、濕地面積明顯擴大,有效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水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促進了沿線生態文明建設。
河北石家莊滹沱河景色(2021年4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滹沱河是石家莊的母親河,乾涸幾十年的滹沱河重現生機,正是南水北調工程生態補水的結果。(圖源:新華社)
截至2024年5月15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已累計調水720多億立方米,沿線7省市超1.76億人從中受益,有力推動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社會效益方面,南來之水保障了受水區用水安全。中線工程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及以上,東線工程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河北黑龍港流域、山東夏津等地群眾告別高氟水、苦鹹水。目前,南水北調水佔北京市城區供水量70%以上,佔天津市主城區供水量的100%,佔石家莊市城區供水量75%以上,佔鄭州市中心城區供水量90%。
經濟效益方面,東線一期工程使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京杭大運河蘇北段的貨運量提升了1/4以上,超過5條京滬高速公路貨運量,是萊茵河的1.5倍。南水北調工程為暢通國內大迴圈提供了重要水資源保障,有效支撐了北方糧食主産區、重要能源基地發展,將水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各類大宗商品通過水陸交通網路輸送到全國各地。
南水北調工程成為暢通南北經濟迴圈的生命線,以2016年至2023年全國萬元GDP平均用水量61.1立方米計算,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來,有效支撐了北方地區約11.5萬億元GDP的增長,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重大戰略實施提供了水資源支撐,為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等作出了積極貢獻。
(資料來源:新華社、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南水北調工程官網)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