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新中國經濟75年 | 奔向繁榮之路——建築業打響國家新名片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熱點聚焦      2024-09-20 10:29:42

新中國經濟75年

【導語】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一窮二白到如今超百萬億元規模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國家;從基本解決溫飽,到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準,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徹底擺脫絕對貧困……75年與時代偕行,中國經濟巨輪穿越驚濤駭浪,不斷開闢發展新境界,彰顯了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回首來路,中國經濟以勢待時,以時取勢;展望前路,中國經濟長風萬里,光明在前!


建築業作為關係國計民生的基礎性産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門。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建築業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入境珠澳大橋,從上海洋山深水港區一期工程到唐山曹妃甸工程,從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到卡達世界盃主體育場……中國建築業不斷壯大、持續創新、連續跨越,不僅成為我國重要的支柱産業,還打造了一大批“世界第一”“中國之最”的超級工程,展現了“中國建造”的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成為一張張享譽全球的“中國名片”。

港珠澳大橋,是新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圖源:新華社)

港珠澳大橋,是新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圖源:新華社)


支柱産業地位穩固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待興,建築業作為最早復蘇的産業之一,在完成總體佈局的基礎上快速發展。1952年,全國建築業企業完成總産值57億元;1956年完成總産值146億元,突破百億大關。改革開放後,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大規模進行,建築業迅速發展。1988年完成總産值1132億元,突破千億大關;2011年完成總産值11.6萬億元,突破十萬億大關。黨的十八大以來,建築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2023年完成總産值31.6萬億元,1953年至2023年年均增長12.9%。

從貢獻率看,建築業增加值穩步增長,建築業支柱産業地位鞏固,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建築業積極應對國內外市場風險挑戰,實現行業平穩健康發展,建築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保持在7%左右。2023年,全國建築業企業實現增加值8.6萬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6.8%,比1978年提高3.0個百分點;建築業增加值對GDP的貢獻率為8.8%,比1979年提高7.5個百分點。

從規模看,建築業行業規模持續擴大,企業數量不斷增加。1952年,我國具有編號的建築業企業僅有62家,發展到1980年,全民和城鎮集體所有制建築施工企業達到6604家。改革開放後,建築業迎來蓬勃發展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建築業市場經營主體快速增加,截至2023年末,全國具有總承包或專業承包資質的建築業企業達到15.8萬家,實現了行業規模的跨越式發展。

從就業看,建築業吸納就業作用顯著。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有組織的建築施工人員不足20萬人,到1952年末全民所有制建築施工企業職工僅為99.5萬人,到1985年建築業企業從業人員增加至912萬人,到2023年末有資質的建築業企業從業人員達5254萬人,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領域。國家統計局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末全國農民工總量29753萬人,其中從事建築業的佔15.4%。


綜合實力穩步增強

中國企業承建的2022年卡達世界盃主體育場盧賽爾體育場。(圖源:新華社)

中國企業承建的2022年卡達世界盃主體育場盧賽爾體育場。(圖源:新華社)

我國建築業歷經多年快速發展,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建築業企業承攬工程規模擴大。2023年,全國建築業企業簽訂合同額72.5萬億元,比2002年增長26.1倍,2003年至2023年年均增長17.0%。建築業不僅實現了量的增長,也實現了質的提升。2023年,建築業企業按建築業總産值計算的勞動生産率達到46.5萬元/人,是1980年的105.0倍。企業盈利能力不斷增強。2023年末,全國建築業企業資産總計達到38.2萬億元,比1993年增長101.7倍。

隨著施工技術和裝備水準顯著提升,建築業施工技術專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1952年末,全民所有制建築施工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僅有2.7萬人,到2023年末,全國有資質的建築業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已達到678萬人。建築業企業技術裝備率大幅提升。1953年,全民和城鎮集體所有制建築施工企業年末自有機械設備凈值僅為0.3億元,到2022年末,全國建築業企業自有施工設備凈值3696億元,技術裝備率達到7188元/人。

從建設“一五”時期156項重大工程,到建築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産業,我國建築施工技術持續進步,一批重大建築技術實現了突破,具有世界頂尖水準的工程項目接踵落成。如標誌著中國工程“速度”的高鐵工程,標誌著中國工程“跨度”的以港珠澳大橋為代表的中國橋梁工程,代表著中國工程“高度”的上海中心大廈以及代表著中國工程“難度”的自主研發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範工程等。

新中國成立之初,建築業生産施工活動較為單一,隨著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建築業向縱深發展,行業結構不斷優化。土木工程建築業等重要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快速發展。2023年,全國土木工程建築業産值9.7萬億元,比1993年增長137.5倍,年均增長17.9%。建築業以技術創新引領産業轉型升級,産業鏈現代化水準不斷提高,基建、冶金、有色、煤炭、石油、化工、電力、水利、機械等建築行業佈局逐漸完備;建造流程逐漸向上游勘探設計和下游工程監理拓展。

改革開放後,我國建築業依靠低人力成本和高工程品質,開始打入國際建築市場,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初步打開了局面。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已同1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2023年,我國對外承包業務新簽合同額18639億元,完成營業額11339億元。我國建築業企業積極拓展海外業務,深度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重大項目建設,陸續建成了中緬油氣管道、蒙內鐵路、柬埔寨斯登特朗—格羅奇馬湄公河大橋、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等項目,“中國建造”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

與此同時,我國綠色建築快速發展,建築節能改造有序推進。據住房城鄉建設部數據,截至2022年底,全國累計建成綠色建築面積超110億平方米,累計建成節能建築面積超過303億平方米,節能建築佔城鎮民用建築面積比例超過64%;全國城鎮完成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面積超過18億平方米,為減少碳排放,逐步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建設成就惠及民生

和田至若羌鐵路,地處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是世界首條環沙漠鐵路線。(圖源:中國鐵路)

和田至若羌鐵路,地處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是世界首條環沙漠鐵路線。(圖源:中國鐵路)

伴隨著國家建設的步伐,建築業完成了一系列關係國計民生的基礎建設工程,極大地改善了城鄉居民出行、通訊、教育、醫療條件和居住環境。2023年末,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5.9萬公里,比1949年末增加13.7萬公里,其中高鐵營業里程達到4.5萬公里,佔世界高鐵總里程三分之二以上;公路里程543.7萬公里,增加535.6萬公里。建成定期航班通航機場259個,比1984年增加171個。截至2023年末,全國光纜線路長度6432萬公里,比1997年增長114.5倍。

住房建設能力不斷提升,人民居住條件持續改善。2023年,全國建築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51.3億平方米,比1980年增長66.5倍,年均增長10.3%。截至2023年末,全國累計建設改造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6400多萬套。2019年至2023年,全國累計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2萬個,惠及居民超過3800萬戶。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完成脫貧攻堅農村危房改造任務,歷史性解決了農村貧困群眾的住房安全問題。農村居民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平穩增長,農村基礎設施覆蓋面不斷擴大,截至2022年末,建成建制鎮、鄉、村莊供水普及率分別為90.8%、84.7%、86%。農村資訊基礎設施建設縱深推進,行政村通光纖、通4G比例超過99%,村村通寬頻全面實現。

我國教育、文化、醫療等社會領域工程建設大力推進,促進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加快普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穩步提高。截至2023年底,全國建成普通高等學校3074所,1949年僅有205所;醫療衛生機構107萬個,1949年僅有3670個;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數量分別達3246個和6833個。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對於未來建築業改革和發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表示,將深化建築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在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上下功夫,努力為全社會提供高品質建築産品,打造“中國建造”升級版。大力發展新型建造方式,穩步推進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工作,抓好智慧建造城市試點,穩步發展裝配式建築。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姚思寒
熱門評論
大陸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