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軍事論壇丨汲取中華傳統兵學勝戰智慧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熱門評論      2024-10-10 09:05:41

汲取中華傳統兵學勝戰智慧

■趙巳陽 薛國安

閱讀提示

中華傳統兵學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剋敵制勝智慧。其對戰爭規律的把握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特別是其中的“道勝”“知勝”“將勝”“謀勝”“治勝”等思想,至今仍對駕馭現代戰爭有諸多啟示意義。當前,世界新軍事革命加速發展,爭奪戰略主動權的鬥爭異常激烈,我們應善於借鑒汲取中華傳統兵學中蘊含的勝戰智慧,創新發展具有我軍特色、彰顯時代精神、支撐打贏制勝的強軍文化。

●道勝——

抓住制勝核心理念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道義,“道勝”是傳統兵學文化中制勝的前提。《孫子兵法》中,將“道”列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五事”的首要因素;把“主孰有道”作為“七計”之首;將“上下同欲者勝”作為“知勝有五”的關鍵內容;將“修道保法”作為勝敗的主導因素。《尉繚子》中也認為“凡兵之用,有以道勝,有以威勝,有以力勝”。《左傳》強調:“師直為壯,曲為老。”在中國傳統戰略思想體系中,戰略籌劃、戰略決策等問題均以“道”為要旨。從戰爭規律上總結,軍隊為正義而戰就理直氣壯,為非正義而戰就理屈氣衰。

“凡戰法必本于政勝”。現代戰爭,“道勝”的關鍵要義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內外皆修,勝於無形。對內來講,“道勝”就是民眾與國家之間有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追求,能夠同進退、共利害。“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從道義上贏得軍民的普遍認同,軍民就會與國家同生死、共命運,關鍵時刻絕不退縮。對外來説,“道勝”就是注重以德勝人,通過尚義重理、以德懷遠,實現“得道者多助”“得民心者得天下”。當今時代,政治因素對戰爭的影響和制約愈發突出。只有從全局出發,善於從政治高度思考和處理軍事問題、謀劃和指揮軍事行動,才能從容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知勝——

奪取制勝資訊優勢

中華傳統兵學一直都強調“知”的重要作用,認為奪取資訊制權是贏得軍事鬥爭主動的關鍵。“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于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曾對此有過高度評價:“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因此,孫子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這就要求把戰爭的主觀指導與客觀實際很好地結合起來,做到“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當前,掌握戰爭形態演進的必然趨勢,敏銳覺察新一輪軍事變革的形勢,成為“知勝”的重要內容。大量軍事衝突與戰爭實踐都反覆證明,爭奪戰場資訊制權成為對抗雙方較量的焦點,“知彼己、知天地”不是更加容易,而是更加困難。一要善於先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未來戰爭,戰場環境複雜多變,戰機轉瞬即逝,需要及時、準確、詳細地掌握作戰資訊。資訊滯後,就失去輔助籌劃決策和指揮控制行動的功能。二要善於全知。未來戰爭的戰場空間全域多維,資訊化智慧化程度極高,大至“五事七計”的道、天、地、將、法等情況,小至“知戰之地、知戰之日”“人情之理”等細節,均成為戰爭決策的依據和用謀用兵的基礎。三要善於知敵。現代戰爭中,體系對抗特徵愈來愈明顯。要重點搞清特定作戰對手的作戰原則、作戰企圖與力量部署,研究支撐敵作戰體系的要害目標、關鍵節點。在全面掌握情況之後,再把作戰區域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電磁環境對敵我雙方行動的影響分析透,通過科學分析、綜合對比,從中尋找以我之長擊敵之短的戰法,並制訂出奇制勝的方案計劃。

●將勝——

培養制勝精兵強將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中華傳統兵學除了強調製勝的前提條件,還對制勝關鍵因素——將帥提出了能力標準、品德要求和職責擔當。其中,最為經典的就是《孫子兵法》提出的“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也就是俗稱的“為將五德”。此外,還有《管子》提出的“知形、知能、知意”,《司馬法》提出的“仁、勇、智、義、信”,《孫臏兵法》提出的“義、仁、德、信、智”,以及《三略》提出的“十二能”論和《六韜》提出的“五材十過”論等。這些既是古代兵家總結的良將優秀品質,也給世人呈現出前人選將用人的能力素質標準。

中華傳統兵學中對於將帥的要求標準,對於聯合作戰指揮員培養仍具有一定借鑒意義。放眼世界,雖然作戰樣式深刻變化,但人始終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欲治軍者,必先選將。再好的戰法打法也需要優秀的指揮員去實施。“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將軍之事也。”在複雜、殘酷、危險、緊張的戰場環境中,指揮員必須展現出卓越的領導力,才能指揮部隊取得勝利。未來戰爭,作戰樣式多樣,對聯合作戰指揮人才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在實戰化條件下,制訂需求牽引、起點明確、突出關鍵崗位任職、勝任聯合作戰指揮戰位的發展“路線圖”。“統軍持勢者,將也;制勝敗敵者,眾也。”指揮打仗的能力是認識論、實踐論、方法論融合形成的綜合能力,聚焦備戰打仗來選才用將,應科學設計完善聯合作戰指揮人才發展路徑,為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提供重要的組織基礎和人力智力保障。

●謀勝——

把握制勝精髓要義

“謀勝”是中華傳統兵學文化中制勝的精髓。中國古代歷代兵家主張將戰爭的仁義目標追求與戰爭過程中的謀略運用有機結合在一起,無論是《三略》《六韜》,還是《三十六計》《百戰奇略》等,都是兵家謀略的代表作。《孫子兵法》指出,“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伐謀、伐交”從層次上看要優於簡單的、破壞性的直接對抗式戰爭,經由謀勝與智取以達到“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中華傳統兵學文化中重視謀略制勝的觀點,集中體現在“以全爭于天下”上,即以優勢實力和充分的戰爭準備作為基礎,綜合運用政治、外交、經濟、武力威懾等手段,通過先機制敵、靈活機變、謀勢造勢來遏止戰爭,進而取得全面勝利。“全爭于天下”的謀勝觀念主張用非戰的方式解決矛盾衝突,力圖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之目的,這有別於西方追求霸權強權、恃強淩弱的傳統戰略思維。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慎戰絕不等同於放棄軍事鬥爭手段,而是要運用軍事與非軍事的各種手段,形成綜合威懾力。無論何時,軍事鬥爭是一切手段中最後也是最有力的手段。現代戰爭,在軍事力量具體對抗過程中,更加突出作戰雙方智慧的較量,“用兵鬥智不鬥多”。在正確區分戰略目的和力量對抗的基礎上,應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仁義”與中國戰略思想中的“謀勝”統一起來,採用系統整合、綜合製勝的手段方法贏得軍事鬥爭的勝利。

●治勝——

夯實制勝法治基礎

中華傳統兵學認為,嚴明的法制是戰鬥力生成與提高的重要保證。早在兩千多年前,《吳子兵法》便主張“以治為勝”,《孫子兵法》講“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歷史上,“岳家軍”“戚家軍”因紀律嚴明、賞罰必信成為治軍典範。這些古代軍事領域的法治思想和實踐,積澱形成了“軍無法不立,法不嚴無威”的傳統軍事文化。

現代戰爭戰場空間全域多維,作戰要素高度聯動,作戰節奏空前加快,作戰管理更加精細,兵力行動協調更加複雜,戰爭過程日益科學化。如果沒有法規制度對作戰指揮和作戰力量進行規範調節,把戰鬥力各個系統、各個要素有機整合起來,可能會打亂仗,甚至打不了仗。與此同時,現代軍隊科技密集程度不斷提高,專業分工更加精細,特別是隨著資訊化智慧化迅猛發展,軍事系統複雜性關聯性空前突出。只有通過法規制度實施標準化、規範化、精細化的建設管理,才能使其成為協調一致、運轉自如的整體。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軍事變革,也是一個依法治軍行穩致遠的過程。為此,應不斷完善法治,建立符合現代軍事發展規律的科學組織模式、制度安排和運作方式。

文章來源: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姚思寒
大陸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