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軍營觀察丨紅藍互換,淬煉“新的我們”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大陸新聞 > 時事要聞      2024-10-23 09:10:26

在“出題”中學會“答題”

■解放軍報記者畢笑天

秋夜,海軍某岸導團數輛導彈車在林間疾馳。車上,發射營二連周連長,還在心中檢視早上討論的作戰計劃。

他如此謹慎,是因為每一次紅藍對抗都是全新的考驗——此前,二連在對抗訓練中扮演紅方,面對戰損減員特情,周連長指揮預備號手繼續獲取目標資訊,但由於兩名號手通聯不暢,導致資訊傳遞時間過長,最終被判定為失敗。

吸取教訓,二連官兵完善號手應急處置措施,針對單車展開撤收任務分工、戰損減員狀態下調整等問題進行研練。“號手配合意識不強的問題已經解決,紅方要想取勝,得在其他方面做文章。”

為了推進實戰化訓練,近些年,這個岸導團在對抗訓練中讓發射營一連、二連分別擔任紅方、藍方,由他們構想特情並全程執行,每年進行輪換。每一次對抗後,紅藍雙方面對面坦誠交流,讓反思復盤的視角更加客觀,並在接下來的訓練中,有針對性進行查漏補缺。

在“出題”中學會“答題”。距離那次失敗一年之後,周連長首次在戰場上扮演藍方,身份轉變讓他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面對紅方攻勢,周連長指揮藍方作戰分隊,利用兵力佯動吸引對方火力,掩護另一隊戰車原地隱蔽。在紅方不斷襲擾之際,藍方悄然構設好發射條件,一舉摧毀對方指揮所。

二連一雪前恥取得勝利,周連長臉上卻未見得意之色。他明白,這次一連暴露出的問題,在下次對抗之前一定會被解決。對方下次又會如何“出題”?這才是二連接下來需要考慮的問題。

在一場場對抗中剖析暴露問題的個性與共性,在一次次輪換中把握敵我思維的一致和差異,這是他們強化對抗訓練並定期輪換角色的初衷。

一年之期,紅藍互換。這是身份的轉換,也是心態的歸零。他們吸取之前的經驗教訓,並在之後的對抗中取得新突破。

發射營營長説:“我們需要的對抗訓練,並不是預想一個強大到無法戰勝的敵人,而是要在對抗中找尋問題,找出勝戰之機。”發射營的每一名戰士也都清楚,紅藍對抗中勝負並不十分重要,真實戰場上打得贏才是關鍵。

夜晚,戰車疾馳、導彈起豎。此刻,重新扮演紅方的周連長,心態異常平靜。對手會怎樣“出題”?今天的紅藍對抗態勢又該如何發展?周連長並不能預測。

在“出題”中學會“答題”——周連長在心裏對自己説:“來吧,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

紅藍互換,淬煉“新的我們”

■石偉康解放軍報記者 畢笑天特約通訊員 封治斌

機動行軍。鄧耀星攝

什麼是合格的“藍軍”?他們是關鍵時刻發出致命一擊,讓你咬牙切齒的對手;他們是演訓結束之後,心平氣和坐下來跟你分析問題的可靠戰友;他們更是讓你照見自我,指出前進方向的澄明鏡鑒。

追求戰場真實感的呼聲推動了演訓形式的改變,當“答題者”變成了與自己朝夕相處的戰友,該怎麼“出題”?給出的題目想要檢視什麼?這是海軍某岸導團發射營官兵在對抗訓練中一直思考的問題。

彼此充當“磨刀石”,該發射營一連、二連利用任務週期輪換的契機分別擔任藍方。身份的動態轉變,催促著兩個連隊始終錨定戰場、砥礪制勝招法。紅藍雙方在縱橫經緯間捉對廝殺,追求的依舊是那兩個字:勝戰。

時序輪轉,在以年為單位的成長路線圖上,他們相互學習,開啟了兩個連隊共同的拔節生長。

當敵人比我們還了解我們,該怎麼辦

這是二連擔任藍方的首次對抗訓練。

面對武器裝備、人員編組略優於自己的紅方,二連周連長仔細研究了一連的進攻思路、薄弱之處,打算給他們來一個“下馬威”。

“編組後方遭到小股‘敵’特襲擾!”藍方率先出招,紅方逄連長立刻組織戰車編隊進行轉移,在警衛分隊掩護下迂迴至備用地點。怎料,抵達發射陣地後又傳來“數據鏈中斷,疑似信號受到干擾”的消息。在藍方一環套一環的攻勢下,紅方逐漸變得被動。

作戰節奏一直被牽著鼻子走,紅方疲態漸顯。逄連長組織的每一次反攻,都被周連長輕鬆化解,像“拳頭打在了棉花上”。

紅方在檢修信號裝備時,由於這項操作本就是他們平時訓練的短板弱項,被藍方抓住機會進行破襲干擾,最終在此次對抗中敗北。

復盤會上還未坐定,紅方便開始“鳴冤”:斷鏈情況基本不會發生,戰場上敵方知曉自己薄弱之處的可能性極低,藍方憑藉跟己方相熟之利獲勝,這場對抗並不公平。

面對紅方的不服氣,周連長反駁道:“概率極低,不代表絕不會發生。”在這一環節發起進攻,正是藍方的精心籌劃。

爭執之間,營長的話一錘定音:“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戰場對抗誰不是千方百計要全面掌握敵方情況。”他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長的反問:當敵人比我們還了解我們,該怎麼辦?

這是一道擺在所有人面前的思考題。

未來戰場越來越透明,誰能在戰場上獲得更多的感知,誰就在智勝對手上佔據更大優勢。各級指揮員應堅持錘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過硬的戰鬥本領,做到臨危不懼、處亂不驚,善於根據戰場態勢、敵情我情、作戰進程的變化,及時修訂計劃、調整方案,始終掌握戰爭優勢。

回到宿舍,周連長在筆電上寫下一句話:“用最大的確定性應對各種不確定性。”

總結這次對抗的經驗,全營官兵採取有力措施進行針對性訓練。一方面,他們組織各型資訊化裝備操作集訓,不斷探索構建作戰態勢共用機制,確保戰場態勢資訊及時傳至末端。另一方面,他們加大指揮員謀略訓練的比重,加強極端條件下心理素質、指揮能力的錘鍊,提陞官兵靈活應對真實戰場環境的能力。

第二次對抗,紅藍雙方虎視眈眈。

“攻擊紅方維護保障車!”藍方周連長率先對平時容易被忽視的保障車下手。據他判斷,最近野外駐訓任務頻繁,裝備保障力量有限,截斷紅方這唯一的保障力量,一定能取得奇效。

沒想到,戰車“趴窩”,紅方並不慌張。紅方逄連長通過車載通信指揮系統發出指令。幾分鐘後,備用方案迅速啟動,修理號手同步排除故障,使戰車重新投入戰鬥。

“維護保障車以前並不具備這樣的保障能力……”演訓結束,面對周連長的疑惑,逄連長淡然一笑:紅方預想過對手會在這項薄弱處發難,提前擬制了針對性措施,才有了這次對抗的勝利。

復盤會上,兩人一邊傾聽戰友的爭論探討,一邊總結兩次紅藍對抗的心得體悟。“確保全程掌握敵情和態勢變化,在作戰中靈活機動應變制敵,始終掌握戰場主動權。”這是發射營需要不斷努力的訓練方向。

善於率先找到對手缺失的那顆“馬蹄釘”

時針,指向淩晨一點。

逄連長看了看表,心情有些激動。這一場跨晝夜對海攻擊對抗,由他指揮的一連擔任藍方,與航空兵某部相互配合,成為戰場上出題的“考官”。

海天之間,數據奔流。藍方各作戰單元與空中力量密切配合,織成了一張“天網”,誓要阻止紅方部隊順利機動至發射陣地。指揮所內,道道指令通過資訊指揮鏈路高效傳輸,號手們做好了隨時對抗的準備。

從單打獨鬥到協同作戰,逄連長需要對武器、後勤、兵員等多個要素了然於心,否則就不能與友方部隊高效配合。當記者問起他認為哪一要素最為重要時,逄連長沉吟片刻,緩緩開口:“答案藏在細節裏。”

他之所以強調細節,是因為在前不久的一次跨晝夜對抗中,藍方因忽視了黑夜裏的一點微光,差點“敗走麥城”——當自己指揮部隊迂迴至紅方陣地前,即將對指揮所破襲時突然遭到猛烈攻擊,官兵全部“陣亡”。他在復盤時才得知,一名戰士為了便於保持觀察設備狀態,忘記了關閉冷光頭燈,這個小小的光點將行動暴露。

馬蹄釘雖小,卻能使戰馬失蹄、戰爭落敗。為了隱蔽自身方位,官兵們探索掌握夜間目標蒐集、識別、方位判定、偽裝、射擊等方法,在不開強光的情況下鍛鍊駕駛員和指揮員的配合,加緊完善夜間發射流程。

在對抗訓練中,稍有不慎就會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在逄連長看來,把握剋敵先機,在於率先找到對手缺失的那顆“馬蹄釘”。

如何在體系化戰場上從細節入手,把握剋敵先機?發射營營長帶領兩位連長,在一次次紅藍對抗中,總結出了發射營的“敵我辯證法”。

敵強我弱,那就運用謀略,創新對敵手段,誘導對手犯下錯誤。在一次對抗中,面對藍方強大的火力優勢,紅方一邊採用電磁干擾、網路攻擊、心戰襲擊等手段進行反擊,一邊掩護作戰小隊“暗度陳倉”,為他們創造發射條件,成功摧毀目標。這也成為發射營近年來紅藍對抗中以弱勝強的典型案例。

敵弱我強,更要練好自己的基本功,不給敵人可乘之機。官兵們大力開展精準操作基本功訓練,在著重進行倒時差、抗疲勞訓練的同時,以速度、精細度和準確度量化訓練指標。人人對著應急情況處置流程反覆操演,紛紛把“盲操”當作新的追求。

“看似在微觀細節處找尋機會,實則在宏觀思維上掌控全局。”逄連長説,在一次次對抗訓練中,紅方留給自己的“可乘之機”已經越來越少,戰場動作更加精細化,“這就是我們充當‘磨刀石’的意義”。

不為自己設限,不為對手“劃圈”

時隔一年再次扮演藍方,周連長的感受大不相同:紅方進步迅速,想要給對手製造難題,藍方壓力倍增。

這次紅藍對抗前,導調組特意提醒:“指揮員要充分考慮戰場態勢的動態變化,隨機應變作出調整。”這聲提醒,源於之前演訓的一次失誤:在陣地轉換途中,一連對“敵”情研判不到位,想當然地判斷藍方導彈車會按照既定路線行駛,貿然出手,結果正中對手設置的陷阱。

“在戰場上任何情況都可能發生,永遠不要假設敵人不會怎麼樣,而要多想想他們還會怎麼樣。”營長特意安排藍方製造“連環特情”,逼迫紅方指揮員找出戰場行動的“第三條路線”。

收到營長的指令,藍方連續出招。行程過半,他們接連破壞了紅方1號梯隊主用道路和備用道路。

這與他們第一次紅藍對抗時的情境何其相似——藍方刁鑽的攻擊接連不斷。但經過一場場攻防對抗的磨礪,這次紅方的表現卻讓周連長忍不住點讚。

進退兩難之際,紅方一邊加強周邊道路警戒和區域排查,一邊通過偵察情況調整行軍路線——這是逄連長在制訂行動預案時籌劃的“第三條路線”,是備選路線的“備選”。藍方繼續製造特情,卻無法阻止紅方有條不紊地推進。

逄連長告訴記者,戰場上任何情況都有可能發生,誰也不能保證客觀條件會出現什麼變數,或者敵人主觀上會出什麼奇招、怪招,所以永遠也不能自滿于已做好的準備,“不為自己設限,不為對手‘劃圈’”。

“過往經驗只是參考。”這是每次制訂作戰計劃時,紅藍雙方指揮員都會在心裏叮囑自己的一句話。

戰場上的敵我雙方都有著無限可能,對戰爭形態、作戰樣式、指控方式的創新永遠不會止步。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發射營的官兵及時將心態歸零,進行全方位、不設限、找差距的自我剖析,不斷邁出訓練新步伐。

——錘鍊在複雜戰場環境下隨機應變的能力。出現風、雪、雨、霧等惡劣天氣時,官兵們駕駛著車輛經過柏油路、石子路、山地間,檢驗自身在惡劣條件下快速機動的能力。

——錘鍊官兵跨專業訓練成長為“多面手”的能力。經過反覆論證,他們形成了“義務兵精一門、初級軍士專三門、中級軍士通多門”的組訓思路,把號手培養成為“多面手”。

——錘鍊岸導部隊融入體系化作戰的能力。他們借助兵種協同訓練保障機制,強化與潛艇、航空兵及雷達部隊對接溝通,邀請友鄰部隊參加對抗。

時光荏苒,在以年為刻度的輪換制度裏,敵我、優劣、紅藍……這些概念在官兵們心中逐漸模糊。在一次次默契配合的眼神交匯、一場場熱火朝天的總結復盤中,一個詞語在他們的心中愈發清晰:我們。

紅藍互換,淬煉“新的我們”。這兩支隊伍不負所望,多次圓滿完成實彈射擊任務。發射營去年被評為“四鐵”先進單位,官兵們正努力朝著在未來戰場上贏得主動權、掌握制勝權的方向邁進。

採訪接近尾聲,陣陣警鈴大作,新的“戰鬥”打響。官兵們如離弦之箭衝了出去,霎時間,精神抖擻、鬥志滿懷的他們再次扎進了夜色裏……

銳視點

讓對抗訓練對接戰場

■鄭文濤

習主席指出,要加強檢驗性、對抗性訓練,加強應急應戰訓練,做好隨時打仗的充分準備。紅藍對抗是檢驗部隊戰鬥力生成的有效途徑,想要推進真打實抗,提升訓練品質,關鍵在於對接真實戰場。

對接真實戰場需要強勁對手。沒有“敵人”,就組建一支神形兼備的藍軍隊伍。在摸清敵情和逼真模擬上下功夫,進行專業包裝和專項訓練,做到兵力配置要像、外形神態要像、情況顯示要像,努力打造出知敵像敵的藍軍隊伍,充分發揮藍軍“磨刀石”作用。

對接真實戰場需要逼真環境。堅持打仗需要什麼就苦練什麼,場地設施需要什麼就建設什麼,注重在惡劣條件、複雜情況下的真打實抗,切實把單兵素質練強、把組織指揮練精、把戰法手段練活、把部隊行動練實、把戰鬥作風練過硬,不斷提升實戰能力。

對接真實戰場需要紮實訓風。要區分不同訓練課題、不同參訓對象,科學設計對抗環節,確保“對起來、抗下去”;靈活運用資訊化手段,依託模擬訓練器材和倣真系統等平臺,加強人與人、人與系統的模擬對抗;強化參訓主體自主決策和行動的實戰意識,全面提升訓練質效。

文章來源: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姚思寒
熱門評論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