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臺“公廣”投資AI陷入“豪賭賽局”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島夜話      2024-11-15 11:53:58

  作者 蕭衡鐘 台灣聯合大學助理教授

  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近日爭議再添一樁“投資疑雲”,國民黨民意代表柯志恩揭露,公視以及華視日前決定共同投資一家新創AI與活動執行公司3000萬元(新台幣,下同),由於華視加入公廣集團18年共虧損40億元,本業都顧不好還要投資新創公司,已讓外界輿論抨擊,一旦投資虧損倒閉難道又是全台民眾買單?

  公視與華視身為公廣集團,紛紛在聯席董事會上通過共同出資,號稱投資3年後可達損益平衡還能開始獲利,加上公廣組織目前可説體積龐大,後續還有投資下的人事管銷、事務規劃、裝潢辦公室以及資金租賃等,萬一虧損是否又要當局收拾殘局。如今,公廣集團的投資標的箭在弦上,恐讓公帑濫用與監督失靈、政策傾斜與究責條款、官媒虧損與全民買單,成為背離公共價值下的 “豪賭賽局”。

  公帑濫用與監督失靈

  公廣集團擔當官方重器應先進行媒體改革落實透明制度,即便無須與民間企業競爭仍須國會監督,相關政策若無公開討論,背後是否配合行政機關,才是外界對於投資AI新創公司的最大疑慮;當局如果希望可以多角經營,是否也讓臺經濟主管部門或“國科會”等加入,起碼能在技術層面給予助力,而非只在內容産制上去做聯想,給了外界濫用公帑的疑慮。

  公視以及華視先前才接連爆出員工疑似舞弊事件,公視傳出有將臉書粉專的營利匯入私人賬戶,華視則是發現財務賬目異常爆出福利金竟然遭到財務幹事挪用,兩者的共通處在於似乎是在層層把關下仍然只手遮天,主管單位對於缺少執行問責導致陳陳相因,公廣集團本應為全民福祉服務,一旦監督失靈便會迫使濫用公帑亂象層出不窮。

  政策傾斜與究責條款

  公、華視預計投入3000萬資金,公視持股49%,華視持股51%,規劃投資三年損益兩平獲利盈餘,此舉無疑陷入政媒精英的封閉決策,實際執行的資源分配及效益評估未作配套,決策模式忽略風險分散原則,無疑提升投資失敗的整體機率,無疑凸顯 “政策傾斜”的根本問題。

  公共政策本質必須要將效益分析透明化,明訂AI項目的短期、中期、長期目標,例如提升內容製作效率、改善觀眾體驗或創造收入來源,並將目標與預期的成果量化,設立績效指標(KPI),如內容産出速度、用戶滿意度等,定期進行檢討並公佈結果。若未達標,應啟動責任追究機制,調整人事安排以及項目方向。

  官媒虧損與全台民眾買單

  華視納入公廣集團已經18年,目前累積虧損將近40億元,如今本業仍然經營不善,業務績效又傳連年虧損,去年慘賠2億4千萬,今年1月至9月蝕本1.4億,預估全年虧損恐怕超過2億以上。公視本身也已成立超過20年,目前擁有5個電視頻道,仍然不敵收視壓力與商業競爭,導致公司財政來源不足,陷入政策支援與監管矛盾,至今依舊無法推動收視費制度及增加跨平臺合作。如今兩家反將觸角延伸AI産業,如何能讓外界相信華視與公視的經營策略,得以擺脫官媒虧損的負面形象。

  華視與公視作為台灣的公共媒體除了官媒角色也要厘清政策目標,主要職責是要提供公共服務並且肩負社會責任,投資AI産業可能是為了提升媒體科技化、增強競爭力,但需考慮這是否符合核心使命。公共媒體應專注于內容製作,是否過度轉向商業化,偏離了原有的公共價值?政策驅動的必要性,是否有具體的當局指引目標,推動公共媒體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參與?

  台灣公廣集團正面臨了內部轉型與外在競爭的雙重挑戰,曝露出公視與華視投資新創AI公司決策背後的 “財務風險”及 “監督機制”爭議,公廣集團的政策執行模式亦顯現出 “政策傾斜”,未與目前整體目標進行配套,缺乏效益評估以及量化指標,也讓 “問責機制”蕩然無存。 “官媒虧損”已令外界質疑是否具備進軍新創領域能力,投資AI一旦失利是否又是全台民眾買單?

  公共媒體的決策應以效益與績效作為基準,設定具體目標提升內容優質化或觀眾滿意度,並建立定期檢討的績效指標。《禮記》有雲: “理財正辭,公正不偏”,唯有公正透明,方能重拾公信力,真正為全台民眾福祉服務。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