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新中國經濟75年 | 奔向繁榮之路——核工業給足“硬核”底氣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熱點聚焦      2024-11-19 16:57:59

新中國經濟75年

【導語】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一窮二白到如今超百萬億元規模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國家;從基本解決溫飽,到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準,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徹底擺脫絕對貧困……75年與時代偕行,中國經濟巨輪穿越驚濤駭浪,不斷開闢發展新境界,彰顯了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回首來路,中國經濟以勢待時,以時取勢;展望前路,中國經濟長風萬里,光明在前!


中國核工業,始終與祖國命運緊緊相連,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從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到第一座核電站,從國之盾牌到大國重器,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及強,走過了艱苦卓絕、光輝燦爛的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崛起為世界核能的重要力量。

2021年12月1日拍攝的“華龍一號”示範工程福清核電機組外景(無人機照片)。(圖源:新華社)

2021年12月1日拍攝的“華龍一號”示範工程福清核電機組外景(無人機照片)。(圖源:新華社)


為國鑄盾

時光回溯到1945年,美國向日本廣島投放原子彈,讓世人見識到這一武器的驚人威力。新中國成立後,美國頻頻向中國發出了核威脅,能否研製成功自己的核武器,關乎國家存亡。

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在聽取了李四光、劉傑、錢三強關於鈾礦資源和原子能科學研究基本情況的彙報後,作出了發展中國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中國核工業就此發軔。

接下來幾年間,各項工作迅速開展,當時的蘇聯也與我國簽訂了幾項援助協定。然而國際形勢風雲突變,1959年,蘇聯政府撕毀了所有協定,撤走了專家。“這就逼著我們自己幹”,回顧這一經歷時,“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説。中共中央提出,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8年時間搞出原子彈。

1963年7月,美國、蘇聯與英國簽訂了一份條約,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子試驗,但不禁止地下核子試驗。據“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回憶,美國代表當時稱,之所以達成協定,是因為“我們能夠合作來阻止中國獲得核能力”。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當晚,新華社發出核爆蘑菇雲照片(左圖),《人民日報》發佈號外(右圖)。(圖源:新華社)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當晚,新華社發出核爆蘑菇雲照片(左圖),《人民日報》發佈號外(右圖)。(圖源:新華社)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中國政府關於第一次核子試驗的聲明裏提到了幾個大國的“核訛詐和核威脅”。這份文稿説,“一旦反對他們的人也有了,他們就不那麼神氣了”。

1967年6月,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3個月,中國用了2年8個月。1970年12月26日,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艇上零部件有4.6萬個,需要的材料多達1300多種,沒有用一顆外國螺絲釘。

“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鄧小平曾説。

“‘兩彈一艇’的驚世偉業,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鑄就了共和國的核盾。”國家原子能機構新聞發言人劉永德説,“從此共和國可以從根本上排除外族大規模入侵的情況,安心發展經濟和建設。”


核電崛起

1991年12月15日,中國自行設計、自行建設的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並網發電成功。圖為秦山核電站反應堆安全穹頂正在吊裝。(圖源:中國照片檔案館)

1991年12月15日,中國自行設計、自行建設的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並網發電成功。圖為秦山核電站反應堆安全穹頂正在吊裝。(圖源:中國照片檔案館)

上世紀70年代以後,中國核工業順應歷史潮流,由以軍工為主開始轉向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1970年2月初,周恩來聽取上海市工作彙報時指出:“從長遠來看,要解決上海和華東地區用電問題,要靠核電。”從1974年起,核工業組建專門團隊11年開展了380個科研試驗項目,為首座核電站奠定了安全、科學的基礎。

1983年6月,移山填海的機器轟鳴聲響徹杭州灣海濱,秦山核電站從藍圖走向現實。1985年3月,秦山核電站澆築了第一罐混凝土。1991年12月,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秦山30萬千瓦核電站並網成功。自此,中國大陸核電實現了從無到有、從零到一的突破。

1994年,引進國外技術建成中國大陸第二座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兩台單機容量98.4萬千瓦機組先後投入商業運作。次年,秦山核電二期工程拉開帷幕,自行設計建造四台60萬千瓦的壓水堆核電機組,2002年陸續投入商業運作。

2004年3月,嶺澳二期被列為國家核電自主化依託項目。在秦山二期基礎上,嶺澳二期開發了百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技術。2008年,秦山核電站擴建工程方家山核電站動工,建造兩台百萬千瓦級的國産化壓水堆機組,標誌著我國首個核電基地秦山核電基地實現了從30萬千瓦到100萬千瓦核電自主發展的重大跨越。

正當中國核電研發有序推進之時,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對全球能源開發利用方式産生了深遠影響。在此背景下,國家提出今後國內新建核電站必須以世界最高安全標準來審查,並滿足三代核電技術要求。

此後,中國核電技術研發仍在繼續。2015年5月7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正式開工建設。2021年1月30日,“華龍一號”投入商業運作,中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俄羅斯之後,又一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標誌著我國核電技術水準和綜合實力躋身世界第一方陣。

與此同時,中國第四代核電站也已經在路上,位於山東榮成的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是中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調試和運營的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被稱為“不會熔毀的核反應爐”,目前正穩定運作。


走向世界

2024年9月27日拍攝的建設中的漳州核電站(無人機照片)。(圖源:新華社)

2024年9月27日拍攝的建設中的漳州核電站(無人機照片)。(圖源:新華社)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我國核電建設正在提速。近年來,我國核準了包括福建漳州二期等多個核電項目。作為我國三代核電技術的主力堆型“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穩步推進,同時實現順利“出海”——2023年2月,我國出口巴基斯坦兩台“華龍一號”機組在建成投産後正式交付。

對於我國而言,積極發展核電可有效帶動出口,助力經濟穩增長。據預測,到2030年,僅“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就將新建上百台核電機組,共計新增核電裝機1.15億千瓦。每出口1台核電機組需要6萬餘臺套設備,有200余家企業參與製造和建設,可創造約15萬個就業機會,單臺機組投資約300億元。

中國核工業積極推行“走出去”戰略,勇於參與國際競爭的底氣何在?在中國核電董事長盧鐵忠看來,中國核工業最大的優勢在於具有“全産業鏈”,其中,中核集團已掌握了世界主要堆型核電站的建造、運營和維護技術,形成了自己的核電品牌,同時積累了大量海內外工程管理和建造經驗,這大大提高了中核集團的國際競爭力。

從發展規模上説,截至2024年8月底,我國商業運作核電機組數量已達56台,總裝機容量5808萬千瓦,位居全球第三;在建及已核準核電機組數量達46台,裝機容量約為5505萬千瓦,規模保持世界第一。“我國還擁有世界上唯一一家覆蓋核工業全産業鏈的企業,從核工業全産業鏈角度整體統籌,實現均衡發展,我們的核電建設也更有底氣。”盧鐵忠説。

從技術品牌角度而言,我國核電站的自主設計能力、建造水準已進入世界第一方陣,自主設備供貨能力大大增強。除了“華龍一號”和“玲龍一號”之外,中國核電還有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和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核電在核反應爐設計與實驗、鈾礦勘查與採冶、高溫氣冷堆、聚變堆、核工程建造技術等領域近半數專業的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我國核工業科技水準已實現從跟跑、並跑並存,局部領跑的轉變。

從安全保障來看,中國核電安全運作狀況處在領先水準。國際核事件分級(INES)按嚴重性分為七個等級,福島事故等級為七級。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廷克介紹,中國從未發生二級及以上的運作事件,核電生産運作保持了良好安全業績。

在新中國成立75週年之際,回望中國核工業從光榮歷史中走來,向世界一流挺進。進入新時代,中國核工業作為國家安全的堅強盾牌、科技創新的排頭兵、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繼續承載著民族的希望與夢想,走入下一個輝煌時代。


(資料來源:新華社、人民日報、環球時報、中國青年報、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姚思寒
熱門評論
大陸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