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台獨”教育荼毒台灣青少年兒童 撥亂反正時間到了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深度分析      2024-11-28 09:10:26

深度分析1

作者 台灣青年 羅鼎鈞

1990年代,我還是個小學生,劉德華的一首《中國人》在台灣廣為傳唱,自此在我耳邊回蕩了二十五年。當時的小學校園裏,我們不僅要背誦中國傳統經典詩文,每天還有20分鐘的“民俗時間”,這段時間表面上看似早晨運動,實際上是讓我們自由玩扯鈴和踢毽子。通過這些活動,我們這些台灣的孩子們深刻意識到自己是龍的傳人,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誰能想到,四分之一世紀後的今天,當劉德華在演唱會上再次唱起《中國人》時,卻被綠營政客抹黑,稱其為“統戰歌曲”,這讓我感到台灣社會真的病得不輕。

另外,作為一名父親,我在台北某小學鍛鍊時意外發現,“去中國化”的“台獨”教育已經在校園中深耕多年。在校園裏的一幅“地球村”世界地圖上,本該讓孩子們認識世界各國的地圖,卻將“中國”和“台灣”並列,這是典型的“一邊一國”。更不用説在書店裏購買介紹世界各國的書籍時,書中直接將“台灣”列為“國家”。這些實實在在的故事標誌著,過去二十五年以來,“去中國化”的“台獨”教育不知荼毒了多少台灣青少年和兒童,而現在是時候撥亂反正了。

我們知道,司馬遷在《史記·自序》中和連雅堂在《台灣通史·序》中都説過“國可滅,史不可滅”。然而,台灣當局在九十年代假借“教改”名義,制定了新的歷史課綱,試圖將中國歷史和地理的地位扭曲為中性名詞,就像外國人看待自己的歷史一樣,失去了主體價值,反而強調所謂的“台灣主體性”。

因為自民進黨創黨以來,一直將台灣打造成所謂的“東方瑞士”作為其核心目標。在陳水扁“執政”時期,民進黨籍的臺教育部門負責人杜正勝提出“同心圓”理論,並通過“台獨”色彩濃厚的“台灣歷史學會”承包“海洋教育與教科書用詞檢核計劃”,全面審查初中小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陳水扁時期的台灣教育部門通過其隔火墻組織,成立了主要由“台獨”色彩濃厚的“專家”組成的課綱審定委員會,全面指導以“去中國化”為目的的中小學教材改革,借教改之名行“文化台獨”之實。三十多年來,這種“文化台獨”已深植于年輕學子的腦海。

儘管在2008年至2016年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期間,曾在2015年進行過一次“課綱微調”的糾正,但由於當時民進黨即將再次上臺,果然在2016年蔡英文上臺後迅速廢除了馬英九的“課綱微調”。

民進黨制定的“2019年課綱”更是將“去中國化”推向極致。例如,在初中歷史中,僅用一個單元“從古典到傳統時代”就概括了商週到隋唐宋元3000年的重要變遷,又用一個單元“從傳統到現代”介紹了明清時期東亞世界的變化及晚清時期的東西方接觸與衝突,這種歷史課程使中國史的概念變得虛無。更直接將中國歷史納入東亞史中,試圖通過“2019課綱”中的歷史教育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以主題式課綱取代傳統的時序教學,成為“虛無的歷史課綱”,試圖徹底切斷台灣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與國族認同。這種做法不惜讓後代學子對中國歷史和中國人的奮鬥歷程産生陌生感。

作為一名父親,我終於看到台灣學術界的前輩們,包括台北市第一女子高中的語文教師區桂芝和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等人,計劃在台北捷運站和公交車上刊登廣告,呼籲廢除“2019課綱”、拯救台灣教育,以期引起更多台灣民眾的關注。如今,這些廣告已經正式出現在台北的各大捷運站和公交車上,許多台灣同胞對此表示支援並産生共鳴。這場撥亂反正的行動不僅是時候到來,而如何進行也是非常重要的。近年來,兩岸社會各界,尤其是學術界和社會各層面,已經在打破當前台灣社會“去中國化”教育方面採取了許多措施。以下是幾個具體成功的例子和措施。

首先,以福建為核心,擴展到大陸各省,構建涉台文物史跡及其保護措施,利用相關法規,促進兩岸文化融合發展,重建台灣年輕一代的正確國族觀。如何通過“涉台文物史跡”講好兩岸融合發展的故事,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是關鍵。從廈門市到福建省頒布的“涉台文物”保護措施法規,到具體落實和活化的效果,如今這些“涉台文物”已經形成了部門協同、社會共治的新局面,進一步發揮了在聯絡兩岸同胞感情、加強文化交流、促進和平發展中的獨特作用。這些具體措施正是意見中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真實體現。換句話説,福建省首創的“涉台文物”保護機制,是支援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的具體成效。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其他省份也會向福建學習,出臺相應的法規措施,推進“涉台文物”的保護工作。

另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積極構建“兩岸青年青少年命運共同體”是當務之急。通過加強兩岸文化交流與理解,可以進一步深化兩岸同胞的情感聯繫,減弱民進黨當局推行的“台獨教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兩岸學術界應增強合作,共同研究和探討中華文化的歷史和發展,並在此基礎上展開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動。例如,可以舉辦兩岸歷史文化研討會、學術論壇和展覽等,讓更多的台灣青年親身體驗和了解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深厚底蘊。

此外,兩岸應強化教育合作,推動學校之間的校際交流和合作。通過建立姐妹學校、開展互訪交流、舉辦夏令營等形式,讓兩岸學生有更多機會直接互動,增進彼此了解和友誼。特別是應加強中華文化教育,讓台灣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認識到自己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歷史使命和責任。

進一步,兩岸應加強民間交流,鼓勵民間團體、社會組織和個人之間的往來與合作。可以舉辦各類文化節慶、藝術展演和體育賽事等活動,讓更多的台灣民眾參與其中,感受到兩岸同胞的親情和友誼。特別是應鼓勵和支援台灣青年來大陸學習、工作和創業,讓他們親身體驗大陸的發展變化,增進對大陸的認同和歸屬感。

總之,筆者堅信,通過多方面的努力,可以逐步化解民進黨當局推行的“台獨教育”對兩岸關係造成的負面影響,重新建立兩岸同胞之間的信任和理解,實現兩岸的和平發展和共同繁榮。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扭轉“去中國化”教育下的“台獨虛無主義”,為台灣青年、青少年和兒童的健康成長,打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前景。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邱夢穎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