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志願軍當年如何在鴨綠江上架浮橋?九十四歲的他這樣回憶

華夏經緯網 > 軍事 > 軍史鉤沉      2024-12-02 08:51:28

    九十四歲抗美援朝老兵楊振國回憶軍旅往事——

    鴨綠江上架浮橋

    ■榮俊運  李禹墨

    工兵教導團官兵在江中進行架橋作業。

    志願軍官兵通過楊振國和戰友們架設的浮橋,跨過鴨綠江。

    冬日,遼寧省瀋陽市朔風凜冽。溫暖的房間裏,一位白髮老人靜靜地坐靠在木椅上,翻看珍藏多年的老照片,給筆者講著照片背後的故事。

    老人名叫楊振國,是一位94歲的抗美援朝老兵。得知第十一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于11月28日歸國,他不禁又想起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往事,回憶起與戰友們並肩作戰的時光。

    “你們看,這是我們當年在安東(今遼寧丹東)長甸上河口地區架設浮橋時的照片。”楊振國的目光,停駐在一張泛黃的老照片上,“我們就是從這裡跨過鴨綠江……”

    1950年的一個秋日,時任東北軍區工兵教導團政治處宣傳股股長的楊振國,被緊急通知參加全團營以上幹部會議。會議傳達上級指示,工兵教導團停止原計劃的教學活動,轉為作戰部隊,做好參戰準備。不久後,根據上級命令,工兵教導團迅速成立前線指揮所,來到位於鴨綠江畔的上河口地區執行浮橋架設任務。500余名官兵緊急集結,經鐵路輸送抵達任務一線。

    “時間緊任務重,我們顧不上休息,立即投入浮橋架設訓練中。”楊振國回憶,他們先是在岸邊將船隻分組連接起來,再一組一組推進水裏,用長條木連成一長串並拋錨固定,最後把橋板平整地鋪在長條木上。

    當時架橋技術落後,船隻分組連接時只能用繩索,官兵手上很快就磨出血泡。晚上架橋,沒有照明設備,只能用馬燈。秋日的鴨綠江雖未結冰,江水依然寒冷刺骨。楊振國始終無法忘記那個情景:前線指揮所拉來幾箱高度白酒,官兵下水作業前挽起褲腿、解開上衣,拿起白酒往身上搓。水中作業的官兵1小時一輪換,上岸時渾身凍得發紫。經過休息,他們又繼續往身上搓酒,而後再次跳入江中。

    雖然困難重重,官兵卻苦中作樂,叫響“工兵工兵,開路先鋒;攻堅克難,以苦為榮”的口號。擔任前線指揮所政工組組長的楊振國,創作了“工兵戰士逞英豪,鴨綠江上架浮橋。保證大軍去援朝,殲滅敵人把國保”等戰地詩歌,給官兵鼓舞士氣。

    經過幾天的訓練,工兵教導團接到首批入朝志願軍部隊即將過江的命令。上級要求浮橋黃昏架、拂曉撤,架設時間限制在兩個半小時,撤收時間為一個半小時。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就是我們工兵顯身手的時候。”楊振國説,任務雖然艱巨,但官兵士氣高昂,紛紛表示堅決完成任務。

    1950年10月19日傍晚,架橋作業正式開始。一聲令下,官兵紛紛跳入江中。迎著江風,大家前用繩拉、後靠人推,把一組組船隻精準地輸送到橋軸線上。接下來是鋪橋板,每塊橋板約有50公斤重,大家抬著、扛著橋板鋪設,汗水和江水把衣服浸透。最終,浮橋比規定時間提前半小時架通。

    夜幕四合,江水滔滔。一支支志願軍部隊及輜重源源不斷從浮橋過江,踏上保家衛國的戰場。部隊過江時,楊振國在浮橋上負責引導保障。即使過去70多年,他始終忘不了許多戰友走到對岸橋頭時的回頭一望:“那是他們對祖國、對家鄉的眷戀啊!我在心裏默默地對他們説,親愛的戰友,讓我們戰場上再相會!”

    説話間,楊振國從相冊中抽出另一張老照片,輕輕撫摸著説:“這張照片,就是當年志願軍官兵過江時我拍下的。”

    1950年10月底,工兵教導團圓滿完成浮橋架設任務,之後被改編為工兵22團。楊振國和戰友們攜帶裝備器材,從親手架設的浮橋走過,繼續在異國他鄉開闢一條條前進的通道。

    受訪者供圖

    製圖:扈  碩


作者:榮俊運 李禹墨
文章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唐詩絮
軍情熱議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