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可把你們盼來了,再晚就來不及了”

華夏經緯網 > 軍事 > 軍史鉤沉      2024-12-02 09:38:16

11月29日)上午,第十一批43位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安葬,以此致敬和緬懷英雄。

抗美援朝戰爭中那些“最可愛的人”,很多已離世或進入人生暮年,但他們的精神被一代代中華兒女銘記在心。在遼寧丹東,一支團隊用鏡頭記錄下志願軍老戰士們珍貴的口述歷史。

01

“我最大的遺憾

是未能和戰友們一起衝鋒”

2019年7月,丹東市融媒體中心《銘記》工作部正式組建,他們堅持在全國範圍內搶救性採訪抗美援朝老戰士和英雄模範,創作《銘記》紀錄片、圖書、音像製品等,拍攝素材時長近1000小時,收集整理文字資料、採訪筆記超過1000萬字。

而尋找並面對面採訪拍攝這些散落在五湖四海的志願軍老戰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聯繫的過程中,很多老兵不相信我們,家屬存在遲疑,説你們是什麼媒體?你們為什麼要幹這個工作?”團隊編導張蕾表示,老戰士們平均年齡在九十多歲,考慮到他們的身體狀況,採訪時間控制在一小時左右。

“他有些記憶比較模糊或者是碎片化的。你怎麼引導他,是比較難的。”張蕾表示,在有限的時間內挖掘並引導老戰士們講述以往的經歷是一項不小的挑戰。

週全弟是長津湖戰役中的倖存者之一,入朝時他只有16歲。在黃草嶺的阻擊戰中,他在零下40多度的低溫中臥雪三日,絲毫不動。當衝鋒號吹響的那一刻,他發現自己的四肢已經凍僵,無法起身和戰友一起衝鋒。

“我才16歲,就沒有手、沒有腳了。”週全弟入朝參戰僅半個月,他的四肢就因嚴重凍傷而不得不截肢,可他卻説:“相比身體的殘疾,我此生最大的遺憾是沒能和戰友們一起衝鋒。”

幾年來,像週全弟老人這樣的志願軍老戰士,紀錄片《銘記》團隊採訪了700多位。

在四川綿陽,團隊採訪了最早發現邱少雲烈士遺體的戰士。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穿越三千米封鎖線把邱少雲烈士的遺體帶回。在此過程中,其中兩名擔架隊員不幸中彈負傷。

“為了一具燒焦的遺體,為什麼甘願冒著生命危險也要給他抬出來?”《銘記》工作部編導張萍輕聲詢問。老戰士聞言,激動地掉下眼淚,“我們心裏頭如刀絞,我們不得不那麼做,他是我的戰友。”

02

“可把你們盼來了

再晚就來不及了”

2020年8月31日,抗美援朝口述歷史紀錄片《銘記》順利播出,創作團隊收到志願軍老戰士的線索也越來越多。

每次採訪快要結束時,張蕾都會問一句話,“您認為志願軍精神是什麼?”

“不怕死嘍,當兵不怕死,怕死不當兵。”很多老戰士都表達了這樣的想法,他們也説“我們入朝之前其實就沒想回來,抱著必死的信念過的江、入的朝,沒打算回來。參加每場戰鬥,我們覺得活下來就賺到了,死了、犧牲了就值了”。

如今,這些志願軍老戰士平均年齡超過90歲,《銘記》工作部創作團隊採訪過的老戰士中有三分之一已離世。與時間賽跑成了《銘記》工作部創作團隊採訪中的常態,他們最常説的一句話是“我們能等,老戰士們等不了

2020年9月,張萍到上海採訪韓德彩中將,他見到團隊的第一句話就是:“可把你們盼來了,再晚就來不及了。”張萍注意到韓德彩的腿有明顯的浮腫,韓德彩也坦言:“我的身體一年不如一年了”。

這次採訪給張萍帶來極大的觸動,隨後有感而發地寫了一篇手記《再晚就來不及了》,也就是從那時起,她感受到了時間的緊迫。

03

如果我不講述誰會知道他們經歷了什麼

在採訪過程中,很多志願軍老戰士紛紛表示:“我不是英雄,犧牲的人才是英雄”。儘管他們自身經歷豐富,戰功赫赫,但在鏡頭前,他們更願意分享戰友們的英勇事跡。

唐章洪曾靠一門炮打死了725個敵人,是全軍響噹噹的人物。然而,在接受採訪時,他卻一直在講述他的戰友。

“我只想講述我的那些戰友,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的軍功章也不是我一個人的,是我和戰友一起打下來的。如果我不講述,誰會知道他們都經歷了什麼,他們做了什麼。

牟元禮是團隊去年4月在重慶採訪的志願軍老戰士。他講述了541高地中的戰鬥,當時陣地上只剩下他和戰友楊春增,他親眼目睹排長楊春增手持手雷與敵人同歸於盡。多年來,牟元禮始終在講述楊春增的故事,儘管他自己也是一位15歲就獲得一等功的功臣。

在這些年的採訪中,許多志願軍老戰士在回憶入朝參戰經歷時,會主動唱起《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他們端坐挺胸,精神煥發,眼神中閃爍著年輕時的光芒,仿佛又看到了七十多年前跨過鴨綠江的英勇瞬間。

截至2024年11月末,抗美援朝口述歷史大型系列紀錄片《銘記》已播出278集。《銘記》的故事還在繼續。

張萍表示,5年過去,自己感到責任更加重大。老戰士們越來越少,他們的年齡也越來越大。“我們的採訪難度可能會比5年前還要困難重重,但我們還想盡最大努力去採訪這些老戰士,直到最後一位老戰士離世。”

銘記是為了更好的紀念和傳承

紀念那些健在的人

紀念那些所不為人知的故事

傳承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總臺記者/李承澤 郎易塵


文章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胡光曲
軍情熱議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