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沒有“九二共識”就沒有兩岸和平協議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島夜話      2024-12-02 10:15:15

 台島夜話


  作者 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日前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出席青年活動,向高中生提出兩岸 “和平三選項”,批判兩岸和平協議及九二共識,反提出兩岸互不隸屬論。國台辦抨擊賴清德以騙術、話語欺騙,誘導台灣年輕學子接受“台獨”主張;臺陸委會也駁斥稱大陸操弄所謂和平協議,以達其政治目的。同時,宣稱不可能接受“九二共識”、 “一中原則”與 “一國兩制”,批判此為對臺三位一體的糖衣毒藥。

  賴清德宣稱主權不容侵犯併吞,兩岸互不隸屬論,台灣不屬於中國一部分,承諾絕不會簽署和平協議,和平要靠實力才能確保,不是單憑一紙協議就能達成。歷數民進黨執政對和平協議批判,如批判為投降協議、糖衣毒藥。然民進黨當局曾提出兩岸互不侵犯條約,若是兩岸和平協議皆不可行,更遑論互不侵犯條約。

  近日國民黨籍“立委”建議積極與對岸溝通,可以考慮推動和平協議,並思考雙方重要官員在第三地會見交流。回顧2019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國民黨內候選人紛紛提出兩岸和平協議主張;2021年國民黨主席選舉過程,也有參選人提出 “兩岸和平備忘錄”。陸委會則回應依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任何政黨無權與對岸簽署任何政治協議之爭論。

  大陸曾提及兩岸雙方可先就 “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定。2005年連胡會談達成五項 “和平願景”推動兩岸關係,即 “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然依現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公民投票法”規範,皆需要高門坎聯署、提案及決議,透過 “立法院雙審議、人民單公投”複雜程式,始能完成。

  台灣社會藍綠白各政黨其國族認同,存在明顯差異性,藍營雖支援和平協議,但卻非執政黨無法積極倡議之。惟俄烏戰爭後,台灣民眾對 “台灣烏克蘭化”憂心,烏克蘭情境效應爆發,兩岸關係惡性迴圈,陷入螺旋敵意及武統聲浪升高之際;若能回歸 “九二共識”,恢復對話及協商,即可營造和平穩定關係架構。

  兩岸若要簽署和平協議,存在多項障礙須積極克服之。首先,存在程式障礙。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兩岸政治協議需經臺立法機構雙審議和“人民公投”決定之,程式較“修憲”更為嚴格。這種政治協議包括結束敵對狀態、建構和平發展架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等。即使國民黨取得執政,若要簽署和平協議仍需經過比修憲更複雜程式。

  其次,國、民兩黨不具“九二共識”。從蔡英文執政到賴清德兩岸敵意螺旋上升,蔡提出維持現狀,賴宣稱 “務實台獨”、 “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深化兩岸互不論、祖國論,更刺激兩岸政治神經。尤其是民進黨與國民黨欠缺簽署和平協議政治共識。國、民兩黨立基政治基礎不同,此即與 “一中原則”、 “九二共識”及兩岸關係定位有關。民進黨主張跳脫 “一中原則”及立基 “國與國關係”基礎,主張兩岸簽訂 “兩岸互不侵犯條約”。

  最後,民進黨提出互不侵犯條約更不具可行性。民進黨處於反對黨時期,尚提出對兩岸和平願景及設想,此時期國民黨並未標簽化民進黨之政治動機為 “賣臺”或 “中共同路人”。然當民進黨轉身為執政黨,卻批判在野政治領袖,質疑簽署 “兩岸和平備忘錄”或 “兩岸和平協議”,為 “親中賣臺”、 “隔海唱和”行徑。

  既往兩岸當局在 “九二共識”基礎上,簽署23項協議;但目前兩岸當局無 “九二共識”,協商簽署其他協議尚不可得,更遑論終止敵對狀態及簽署 “兩岸和平協議”。民進黨處於反對黨時,曾宣稱ECFA是糖衣毒藥;但當執政黨時卻呼籲不要廢除ECFA。

  大陸對臺政策重要核心元素,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原則”及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同時剛柔並濟,採取 “反獨促統”,堅持 “融合漸統”、 “融合和統”主旋律過程。 “九二共識”為建立兩岸和平穩定架構基礎共識,舍此難以維持和平穩定;民進黨當局揚棄 “九二共識”,悖離憲法立基於 “一中”及追求國家統一願景,致兩岸頻臨戰爭邊緣風險。

  檢視民進黨執政時曾呼籲,共同簽訂 “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協議”、 “兩岸互不侵犯條約”,皆立基於 “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 “一邊一國論”基礎,反對簽署 “兩岸和平協議”立基於 “一中原則”。無論是陳水扁或蔡英文或賴清德執政,皆因兩岸不具 “九二共識”、 “一中原則”為政治前提,即使如同馬英九執政簽署23項協議猶不可得,更遑論涉及高度敏感的政治性、軍事性的 “兩岸互不侵犯條約”或 “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協議”呢?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