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戰友們,我們接你們回家”

華夏經緯網 > 軍事 > 軍史鉤沉      2024-12-03 08:58:11

  遼寧省瀋陽市許多抗美援朝老兵以各自方式迎接戰友遺骸歸國——

  “戰友們,我們接你們回家”

  ■榮俊運 

  英雄不朽,魂兮歸來。

  11月28日,第十一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迎接儀式在瀋陽桃仙國際機場舉行。距此24公里外的一棟居民樓裏,94歲的抗美援朝老兵楊振國一身老式軍裝,坐姿筆挺,在兒子楊軍奕的陪同下,一起觀看儀式直播。

  當《思念曲》奏響,禮兵護送著志願軍烈士遺骸棺槨緩步走向棺槨擺放區時,楊振國在兒子的攙扶下緩緩站起,對著螢幕向戰友敬禮。

  “戰友們,你們終於回家了,我想你們啊。”因身體原因不能到現場,每年迎接儀式,楊振國都會守在電視前,2014年開始至今已是第11次,從未間斷。

  不遠處的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前,一群身穿老式軍裝、頭髮花白、平均年齡超過90歲的抗美援朝老兵,早早來到這裡,等待著戰友的“歸來”。

  等候的人群中,一位胸前空無一枚獎章的老兵引人注目。他身材偏瘦,個頭不高,行走時能看到雙腿略顯不便。他是原志願軍第39軍老兵、現年91歲的曾國興,這是他連續第6次到現場迎接戰友回家。

  每次去接戰友,曾國興都要提前把身上的軍功章全部摘下。第一次這麼做時,女兒疑惑不解。曾國興説:“他們把自己的青春、熱血、生命都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我雖然也流過一點血、負過一點傷,但我活著回來了,我不想戴這些軍功章去見他們。他們是最該拿軍功章的人。”

  1950年10月入朝作戰的曾國興,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全部5次戰役。1950年12月31日晚,曾國興隨部隊搶渡臨津江。當時氣溫低於零下20℃,原本結冰的江面被炮火擊碎,戰友們蹚進了冰冷刺骨的江水,吶喊著衝向對岸。戰鬥結束,很多戰友長眠在了異國他鄉,曾國興在過江時被冰冷的江水凍壞了雙腿,留下殘疾。

  隨著他的年齡漸長,家人勸阻曾國興,活動當天要是天氣較冷就別到現場去了,以免身體吃不消。“只要還能動,我必須要到現場去接戰友們回家。”曾國興語氣堅定地説,“很多戰友過了江就再也沒回來,現在他們終於要回家了,我要去告訴他們,祖國和人民一直沒有忘記他們,我們這幫老戰友一直想念他們。”

  “嘀嘀嗒嗒嘀嗒——”隨著護送烈士遺骸棺槨的車隊緩緩駛來,一聲激越的衝鋒號聲從人群中傳出。循聲望去,抗美援朝老兵南啟祥身著筆挺的老式軍裝,站在人群中,左手叉腰,右手持軍號,面向車隊,頭高高揚起,用自己獨有的方式迎接戰友回家。從2019年至今,他已連續6次在這裡用號聲表達對曾經一起出生入死的戰友的思念。

  1951年入朝參戰的南啟祥,是連隊的司號員。衝鋒號就是命令,號聲一響,戰士們不顧一切向前衝鋒。看著身邊倒下的戰友,南啟祥來不及傷心,將悲傷化成殺敵的怒火,胸脯挺得更高,軍號聲吹得更加響亮。

  “首長,第十一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的時間定在了28日,那天預報有雪,您就別去了吧?”“那怎麼能不去,我還要到現場為他們吹衝鋒號呢。”幾天前,南啟祥接到幹休所工作人員的電話後,從書架上取下視若生命、被擦拭得一塵不染的老軍號,輕輕撫摸,細細端詳。

  “當年,你們聽著衝鋒號聲上陣殺敵,你們回來了,我怎麼能不去迎接啊!”南啟祥輕聲説。

  如今,看到護衛著戰友的車隊來到眼前,他用凍得發紅的右手緊握軍號,為戰友們奏響勝利的凱歌。

  “戰友們到家了。敬禮!”隨著抗美援朝老兵程茂友一聲令下,在此等候多時的老兵們相互攙扶著從椅子上站起,面向車隊敬禮致敬。

  “全城出動迎忠骨,在韓烈士返家園。英雄浴血誅敵寇,忘死舍生正義擔……”躺在醫院病床上,抗美援朝老兵王鐵軍用微弱的聲音讀起數日前為迎接戰友回家而創作的詩。

  幾天前,王鐵軍來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看望戰友們。望著一個個親切的名字,看著為迎接烈士遺骸歸國,自發前來擦拭墓碑、清掃墓區的志願者們,王鐵軍思緒如潮。

  從陵園歸來,他顧不得脫下外套,徑直走進書房伏案奮筆疾書,一首悼念歌頌戰友的《甲辰冬迎歸戰友》躍然紙上。這也是他作的第6首關於歸國烈士的詩。

  自2019年開始,王鐵軍每年都要到現場迎接戰友回家。去年,因身體抱恙住院的他,聽説第十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要回國的消息,不顧眾人反對,拖著生病的身體,在風雪中等待了近3個小時。相關視頻在社交平臺發出後,感動億萬網友。

  “今年我不能履行接你們的約定了。”通過電視看儀式直播,王鐵軍抱歉地説。幾天前,王鐵軍病倒了,醫生要求他必須臥床好好休養。

  看著車隊緩緩駛入烈士陵園,王鐵軍眼眶濕潤,而在現場的老兵們舉起的右手久久不肯放下……

  “戰友們,我來給你們送餃子了!”迎接儀式結束,抗美援朝老兵李維波走進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來到烈士英名墻前,拿出一直抱在懷裏的保溫盒,將冒著熱氣的餃子擺放在英名墻前。面對前來祭奠英烈的人群,他紅著眼眶講起和戰友們的戰地往事:“那年除夕,大夥兒剛包完餃子,敵機就來了。我們衝上陣地就打,打完回來,餃子成片湯了……今天戰友們回來了,我早上特意包了豬肉大蔥餡的餃子,讓戰友們嘗嘗。”

  從2015年至今,李維波已連續10次來到現場迎接戰友回家,看著這些年烈士遺骸迎回規格越來越高,安葬儀式越來越隆重,全社會對英烈的尊崇氛圍越來越濃厚,李維波深感欣慰。

  孟昭身、鄔大為、解立松、張健……一位位抗美援朝老兵每年堅持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戰友的思念,盼望著分別70余載的戰友早日歸來。

  近些年,抗美援朝老兵們還紛紛加入各種國防教育宣講團隊,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孜孜不倦地宣講英雄故事,撰寫回憶錄,書寫詩詞,創作歌曲等,讓英雄不再無名,讓英雄事跡得以宣揚和銘記。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如今祖國山河無恙,英雄魂歸故里,圓了每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內心最深切的期盼。那些為了祖國和人民英勇犧牲的英雄們,祖國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文章來源:中國軍網-中國國防報
責任編輯:唐詩絮
軍情熱議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