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詩與歌互動 共築兩岸精神家園 海峽兩岸(廈門)音樂交流季在集美開幕 涵蓋創作沙龍、采風等,將持續至20日
12月14日,一場名為“詩歌年代”的文學音樂會在廈門市圖書館集美新城館區報告廳舉行。(記者 林銘鴻 攝)
12月14日,首屆海峽兩岸(廈門)音樂交流季在廈門集美拉開帷幕。來自海峽兩岸的音樂人、學者、行業專家齊聚一堂,以音樂和詩歌為媒展開交流,共築精神家園。
海峽兩岸(廈門)音樂交流季是由廈門市文聯指導,集美區委宣傳部與台灣聲樂家協會聯合主辦的兩岸藝術交流和音樂産業合作項目,旨在為兩岸音樂人和行業協會搭建交流平臺,挖掘優質音樂作品和行業人才,推動流行音樂的學術性、專業性發展,促進兩岸音樂産業傳承與創新。
經典台灣校園民謠再現舞臺
本次音樂季涵蓋兩岸音樂創作沙龍、開幕音樂會、采風創作等內容,將持續至本月20日。作為音樂交流季的序曲,12月14日下午,一場名為“詩歌年代”的文學音樂會在廈門市圖書館集美新城館區報告廳舉行。
“以歌入詩、以詩入歌,從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開始,詩與歌的結合在我們的文化中早已有之。”音樂會由台灣知名媒體人李珮如擔任主持,整場演出分為古典詩篇章、現代詩篇章、閩南話文學音樂與詩意流行音樂篇章等幾大板塊,兩岸的聲樂家、演奏家、青年樂隊、合唱團攜手呈現精彩表演。
余光中作詞的《民歌手》、三毛作詞的《夢田》、邱晨作詞曲的《小茉莉》……一首首經典台灣校園民謠重新登臺演繹。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校園民謠在台灣地區興起並誕生了許多經典作品,活動主辦單位之一——台灣聲樂家協會曾邀請余光中等知名詩人創作新詩,並委託知名作曲家進行歌曲創作,再通過舉行音樂會、出版發行歌詞曲譜等,讓民謠和新詩廣為傳唱。
此次音樂會的總製作人、台灣音樂家楊慕長期在閩台兩地生活創作,他在廈門創辦了以“微風樂集”命名的兩岸原創音樂組織,發起參與“音樂廈門”城市文化品牌,創作了《廈門親像一首歌》。
楊慕多次把古今詩人、文學家的作品重新編曲進行音樂演繹,“自己心中有一個音樂夢,期待音樂能夠回歸純粹的美,不去管流量、不去做爆款。”
著力打造“海峽兩岸流行文化中心核心區”
近年來,廈門市提出“匯聚兩岸文化娛樂資源,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流行文化中心”,集美區積極服務和融入這一部署,著力打造“海峽兩岸流行文化中心核心區”,海峽兩岸(音樂)交流季活動應運而生。
作為百年學村、嘉庚故里,集美有著優渥的音樂土壤,華僑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集美大學音樂學院在此紮根,以新城為核心的城市音樂及演藝中心基本形成:轄區擁有星巢越中心、嘉庚劇院、閩南戲曲中心等音樂演藝場館,擁有大悅城、IOI、世茂廣場、尚柏奧萊等商業綜合體音樂空間和以微風樂集為代表的室內音樂餐廳、酒吧小劇場,以及青春市集、十里長堤、南堤公園等戶外公共演藝空間,打造“聽見集美”集美學村週末音樂會、龍舟唱晚集美學村音樂節、學村飄歌、集美好聲音歌手賽等城市音樂品牌活動。
主辦方表示,希望以海峽兩岸(音樂)交流季的舉辦為契機,為兩岸音樂産業交流合作搭建平臺,吸引兩岸優質音樂作品、優秀音樂人才在集美聚集。(記者 應潔)
來源:廈門日報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