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24年武器裝備發展趨勢

盤點2024年武器裝備發展趨勢
時間是常量,也是變數。對於以推陳出新、不斷進化為顯著特點的兵器世界而言,時間的意義尤其值得我們深思。隨著現代戰爭的深入發展,武器裝備在不斷進化和發展。未來,武器裝備的概念或許會因一些新的變化變得難以定義,但兵器發展的故事會繼續,如同2024年即將過去而2025年就要到來一樣。

  作為一個常講常新的話題,武器裝備每一年的發展都有其特點。這些特點,有的與過往迥異,有的則是一種延續。但無論怎樣,其發展都在昭示著同一個規律:贏得時間,就是贏得先機。誰能在軍事技術和裝備建設上先行一步,誰就能在未來戰爭中贏得主動。那麼,在2024年,各類武器裝備以什麼樣的步幅在向前邁進?這個問題,或許能在本期年度盤點裏找到答案。

無人機深度嵌入戰場

TB

  發展大中型無人機依然是大國競爭的重要方面。今年,這類裝備呈現出隱身化、多功能化發展特點,大有“平替”有人戰機部分功能的意味。

  上半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明確了XRQ-73飛翼無人機項目。印度國防研究和發展組織完成“隱形機翼飛行試驗平臺”技術演示機測試。印度的一家公司於今年9月成功試飛了首架無人轟炸機FWD-200B。

  美俄兩國還突破了地面控制站對無人機活動的限制。年初,美空軍完成了用衛星控制MQ-9無人機著陸的首次試驗。數月後,俄國家航太集團公司下屬的一家企業稱,首次實現了通過衛星對無人機的遙控操作。

  大中型無人機固然性能出色,但較高的技術門檻讓大多數國家望而卻步,尤其是今年又有數架MQ-9無人機因不同原因折戟,其戰場生存能力再度受到質疑。與大中型無人機相比,小微型無人機近年來在一些熱點地區衝突中的表現更惹人關注。

  今年,第一人稱視角無人機FPV“爆紅”。年初,有媒體報道,烏克蘭工業部門將全年為部隊生産和供應這類無人機。俄羅斯稱已研發出供第一人稱視角無人機使用的多頻段通信系統,以應對來自對手的電子干擾。

kkk

  美國防部去年推出的“複製器”項目有了新進展,“彈簧刀”-600巡飛彈成為首批入選裝備,並開始交付。美陸軍啟動“發射效應”項目後,仍在對比和選擇適用的小型無人機,還敲定將四旋翼無人機作為未來“短距偵察”平臺。歐洲也推出HX-2等多款小型無人機和巡飛彈。

  另外,美空軍計劃將C-130運輸機和MQ-9無人機改造成可投送小型無人機的“母機”。據稱,俄羅斯也在探索用S-71無人機引導其他無人機遂行打擊任務的能力。這種“以大載小”“A導B射”的協同方式,將進一步豐富無人機的作戰方式。

  對無人機居高不下的發展“熱度”,也存在不同聲音。今年,美空軍前參謀長就表達了對“無人機有大效用”觀點的不以為然。法國陸軍參謀長也稱,隨著反無人機系統的發展和換代升級,小型無人機將很快失去優勢。

  近年來的一些防務展上,反無人機裝備頻頻現身。今年,美國防部發佈“複製器”2.0計劃,將重點發展用於防禦小型無人機的無人機系統。美軍還首次承認,已經在中東地區使用鐳射武器擊落了一些無人機。美、英軍隊先後實現了用武裝直升機發射空空導彈擊落無人機,並啟動了下一代低成本反無人機彈藥的研發工作。俄軍也測試了多款機動反無人機系統。

  無論是持續推進相關研發工作,還是對其作用進行質疑,抑或是對於先列裝無人機還是先強化反無人機手段莫衷一是,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無人機正在深度嵌入戰場,成為現代戰爭的“重要元素”。

戰鬥機多代繼續共存


  年初比較受關注的消息當屬土耳其自研五代機“可汗”成功首飛。儘管這款戰機與真正的五代機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但仍然足以讓一些國家眼熱。

  印度內閣安全委員會批准繼續推進其國産五代機——“先進中型戰鬥機”研發,但對量産時間,印度政府沒有加以明確。

  多國聯合開發的五代機項目也有新動向。10月,英國、義大利和日本3國防長一致同意加快推進“全球作戰空中計劃”,英國方面稱,戰機外形設計已經確定。與“全球作戰空中計劃”進展相比,歐洲下一代戰鬥機項目已經推遲2年左右。儘管今年法、德兩國重新明確了分工,但從目前看,項目仍未有明顯的進步。值得一提的是,沙特對這兩個項目都表現出興趣。

  俄羅斯方面,新推出的蘇-75隱身戰鬥機已確定了試飛、量産和列裝時間節點,從俄有關部門的表態來看,這款戰機或將“主攻”國際軍貿市場。

  美國是全球最早列裝五代機的國家。今年,美空軍表示,由於嚴重超支等原因,已暫停推進下一代戰鬥機項目(NGAD),未來是否繼續,將交給下一屆政府決定。

  六代機前景不明的情況之下,美空軍抓緊列裝或改造現有的兩款隱身戰機。今年,美國防部批准了F-35戰鬥機全速生産的決定,並且計劃將F-35的服役時間推遲11年至2088年。同時,美空軍也在測試新型感測器系統,以進一步延長F-22戰鬥機的服役年限。

  鋻於五、六代戰機門檻較高,三、四代戰機以及整合了部分五代機技術的四代半戰機依然熱度不減。今年,美空軍接收了首架F-15EX戰鬥機,以色列宣佈將再購買20多架F-15IA戰鬥機,韓空軍的59架F-15K戰鬥機也將迎來全面升級。斯洛伐克接收了3架F-16戰鬥機,阿根廷從丹麥購得24架F-16戰鬥機,塞爾維亞已經決定購買12架“陣風”戰鬥機。可以預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多代有人戰機共存並飛仍是空戰的主要場景。

艦艇發展更加務實理性

ff0983a9867623cc17413d430d880569

  從今年各國海軍公佈的艦艇建造計劃和已下水、服役的艦艇看,務實理性的特點鮮明。一方面,一些國家不再盲目追求高精尖的技術水準,而是把實戰實用擺在首位。

  法國簽訂了新一代航母首批重大項目合同,預警機、彈射攔阻裝置延續外購方式,以降低難度、加快進度。印度海軍啟動第二艘國産航母建造計劃,細節上變化不大。

  日本海上自衛隊、土耳其和韓國海軍均首次在兩棲艦上成功進行了有人戰機或者無人戰機降落,體現了企圖獲得航母戰力的折中選擇。

  今年以來,美海軍的航母疲於奔命,已發生多次超期部署情況。在其他水面艦艇發展方面,美海軍也體現出務實態度。4月,美海軍首艘星座級護衛艦鋪設龍骨,這型戰艦從一開始就確定採用“成熟的貨架技術”。半年後,首艘聖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Flight II型下水,和原型相比,它捨棄了一些昂貴的技術裝備。部分阿利·伯克級驅逐艦舊艦依舊在延期服役。此外,美海軍今年重拾“冷戰配置”,組織了“轉移式海上再裝填”試驗,同時發佈了近幾十年來首次建造中型登陸艦的招標公告。

  今年,英國皇家海軍下水1艘26型護衛艦,開工建造1艘31型護衛艦。兩型護衛艦高低搭配,這是該國海軍權衡利弊後作出的無奈選擇。

  芬蘭、加拿大、挪威3國啟動了各自大規模的造艦計劃,以應對日益緊張的局勢。

  另一方面,各國不再過分追求規模,更傾向於發展具有多任務能力的艦艇。今年,新獲批、開工、下水或入列的水面艦艇,普遍呈現出功能高度整合的特點,儘管噸位有大有小,但艦載設備的配置和技術水準差距不是太大,平面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垂發系統成為標配,這也讓它們防空、反艦、反潛能力幾乎樣樣具備。新建常規動力潛艇的體形漸漸變大。今年,各國新開工、下水或入列的常規潛艇,排水量普遍達到3000噸以上,部分潛艇還能攜帶和發射巡航導彈甚至彈道導彈。

  美、英、法3國均有新的攻擊型核潛艇入列。美海軍將下一代攻擊型核潛艇的開工日期推遲了近10年,原因無外乎是預算吃緊。

  無人潛航器逐漸受到重視。今年,美、俄、英、法、澳等國均展示或試驗了本國研發的大型無人潛航器,長航時、隱身、高度自主是基本要求,主要用於反潛、情報蒐集等任務。俄羅斯想得更遠,還推出了無人艇和無人潛航器主動防禦系統。

陸戰裝備持續減重增效

w700d1q75cms

  受熱點地區發生的武裝衝突影響,陸戰裝備重獲重視,發展方向逐漸明朗。今年,不少歐洲國家,特別是東歐和波羅的海沿岸國家都加大了坦克裝甲車輛的訂購和升級力度,提升了彈藥産能和儲備,陸戰裝備市場持續火熱。

  主戰坦克方面,減輕車重、加強整合是突出特點。5月,美陸軍授出M1E3“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首份設計合同,重量更輕是基本要求,據悉,新坦克的全重可能在55噸左右。同月,在歐洲薩利托防務展上,法、德推出多款新型主戰坦克,它們的全重絕大多數不超過60噸。印度國防部正式批准下一代主戰坦克FRCV研製計劃,除了擁有更強的動力系統之外,比現役“阿瓊”主戰坦克更輕成為其特別強調的要求。

  此外,今年新亮相的主戰坦克基本都整合了模組化武器系統和大量感測器,不僅外觀設計簡潔、具備隱身功能,還擁有較強的態勢感知、指揮控制能力。

  火炮領域也在發生新變化。美陸軍宣佈重啟“增程加農炮”項目,炮彈射程將從目前的最遠40千米提升至最遠70千米。英陸軍接收了新型“弓箭手”自行榴彈炮,與現役的AS-90榴彈炮相比,新火炮不僅重量更輕,而且最大射程增加了約50%。

  今年,美陸軍與北約盟友共同開展了一次“高機動性火箭炮系統快速滲透”行動,“運輸機+火炮”的快打快走組合,有利於增強傳統火炮部署的靈活性。

  再將目光投向“一樹之高”的直升機。據不完全統計,美制AH-64E“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今年至少獲得了上百架的製造訂單。

  值得關注的還有傾轉旋翼機。今年,美陸軍取消了“未來攻擊偵察機”(FARA)項目,宣佈“未來遠端攻擊機”(FLRAA)項目進入工程開發階段。新戰機將有效提升地面部隊的機動能力,由此衍生的“遠端突擊”作戰概念引發關注。

  美軍另一款類似戰機就沒有那麼好運了。今年,美軍預計有400多架V-22“魚鷹”傾轉旋翼機將至少延遲到明年年中才能全面恢復飛行。看來,傳統的直升機一時半會兒還不會被完全取代。

導彈武器領域競爭激烈

  高超聲速導彈發展陷入參與者眾多、突破者寥寥的困境。俄羅斯在這方面進展較快、成果較多。據報道,俄軍今年首次將“榛樹”遠端高超聲速導彈投入實戰。

  今年以來,美導彈防禦局和陸海空三軍均成功開展了一系列高超聲速武器技術驗證和飛行測試,其中,最有可能列裝的美陸軍“暗鷹”高超聲速導彈仍然懸而未決。

  日、印兩國在這方面各邁出一步。日防衛省在美國試驗了“島嶼防禦高超聲速滑翔彈”,還計劃研發射程更遠、功能更全的型號。印國防部試射了代號為LR-AShM的高超聲速導彈,與去年相比有不小進步。

  儘管在高超聲速導彈發展方面陷入窘境,美國在中程導彈發展上卻顯得咄咄逼人。今年,美陸軍完成“精確打擊導彈”首次齊射試驗,據稱未來將提高射程至1000千米。美今年在菲律賓部署首套“提豐”陸基多用途導彈發射系統,並決定將該系統部署到德國,從而使這些地區的局勢更加波詭雲譎。

  核武領域的發展,也值得關注。今年,美空軍進行了2次“民兵III”洲際彈道導彈試射,F-35A戰鬥機獲得攜帶B61-12新型核炸彈的認證,首架新型核指控通信中繼機E-130J開始組裝,並啟動研發新的“海基核巡航導彈”。

  俄羅斯於今年修改了國家核政策,並在一個月後試射多型洲際彈道導彈。其中,“布拉瓦”潛射洲際彈道導彈正式服役。

  印國防部測試了攜帶分導式彈頭的“烈火-5”洲際彈道導彈,並在今年服役的覓敵者號彈道導彈核潛艇上試射了K-4潛射導彈。法海軍開工建造“第三代彈道導彈核潛艇”,法空軍則完成了“改進型中程空對地戰略導彈”的首次實戰評估發射。

  導彈的快速發展給反導能力建設提出了更大挑戰,也使反導裝備的發展水漲船高。今年,美國防部持續推進對高超聲速導彈的預警、跟蹤和攔截技術研究,進行了多次彈道導彈攔截試驗。其中,關島綜合防空反導系統完成環境評估,並進行了首次攔截試驗。

  日本繼續加強海基中段反導能力建設。今年,日美聯合進行了多次反導演練,日防衛省還下單訂購2艘2萬噸級艦艇,試圖把陸基“宙斯盾”搬到海上。法、德、意3國均接收或下單訂購新的防空反導系統。印國防部成功驗證了攔截射程5000千米彈道導彈的能力。

  今年,俄部署了首個S-500防空導彈連。S-500防空導彈系統據稱可同時攔截高超聲速武器和彈道導彈,標誌著俄防空反導能力進入新階段。

新概念武器加快研發

cf1b9d16fdfaaf513544d2762fbb55e2f21f7a54

  新概念武器無疑是制勝未來戰場的關鍵變數。今年,一些頗具科幻感的武器裝備概念正加速變為現實。一是有人無人編組作戰技術雛形初現。美空軍表示,已授出首批“協同作戰飛機”自主系統生産合同。美海軍陸戰隊在年度演習中測試了XQ-58A無人機為F-35戰鬥機提供目標數據的能力。俄今年公開展示了最新無人僚機“格羅姆”(Grom)概念,隱身、超聲速是關鍵詞。

  美海軍表示,已制定“跨三個五年期未來防務計劃”路線圖,將水面艦隊過渡到由有人和無人艦艇組成的新型混合部隊。美陸軍也表示,新研發的M1E3主戰坦克未來將成為無人作戰車輛的關鍵指揮中心。

  二是非化學能火力打擊手段日趨實用。英國防部稱,一款機載鐳射防禦系統即將裝備英空軍各類飛機平臺,可干擾來襲導彈。法、德、日3國簽署了一項關於電磁軌道炮研發的合作協議。美空軍也在今年接收首架EA-37B“羅盤呼叫”電子戰機,可以用“技術擊落”的形式,向對手實施干擾壓制。

  三是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提高傳統武器效能。美已啟動在KC-135加油機、“海馬斯”火箭炮和UH-60M“黑鷹”直升機上整合自主作業系統的試驗。荷蘭皇家海軍也在採購一款“低人力需求”火力支援艦。

  需要關注的是人工智慧技術在賦能作戰決策上的重大價值。美陸軍計劃採購一款名為Maven的智慧系統,該系統能夠自動識別作戰目標,並將目標資訊與指揮系統對接,生成火力打擊任務。據報道,在這方面,以色列國防軍今年已在事實上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完成了對1萬餘個作戰目標的篩選、匹配和分配。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