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任冬梅:“頌殖”“媚日”與“文化台獨”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深度分析      2025-01-03 15:51:42

深度分析紅

  

  作者 任冬梅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政治經濟研究室 副研究員

  今年5月,台灣歷史博物館用日本枯山水景觀遮擋替代原本的蘇式園林景觀,被島內輿論批“毀壞記憶”。9月,“九.一八事變”紀念日當天,民進黨當局又移除了台灣僅存的“慰安婦”紀念銅像,並宣稱當初建造該銅像是“民間團體的自發行動”。類似事件比比皆是。

  近年來,民進黨當局不但在島內大搞“去中國化”,同時還不忘“戀殖”“頌殖”,不斷刻意淡化台灣民眾抗日、台灣光復等事實,粉飾殖民統治。民進黨當局一再美化、宣揚荷蘭殖民台灣的所謂“台南400年”和日本殖民台灣的50年。反而島內曾經非常重要的節日“光復節”等,近年卻備受冷落,各種紀念活動早已擱置多年,甚至連作為紀念抗日英烈的桃園忠烈祠,也被假借“推動旅遊”為名義,恢復了日本殖民時代的桃園神社面貌,于2022年供奉上日本神祇。除此以外,民進黨當局還通過創作“頌殖”“媚日”的文藝作品美化、歌頌日本的殖民統治,傳播錯誤的歷史觀念和扭曲的意識形態,早期有《海角七號》《KANO》,近幾年有《智子之心》《聽海涌》。這些文藝作品愈加變本加厲站在日本人視角,刻意忽略軍國主義在亞洲發動侵略戰爭而造成的生靈涂炭,反而同情被中國軍隊及盟軍擊敗的日本,甚至在二戰日本投降時傷心哭泣。

  事實上,“頌殖”“媚日”與民進黨當局持續推動的“文化台獨”相互勾連,一方面,“頌殖”“媚日”是“文化台獨”的重要內容,如修改教科書,將“日據”改為“日治”,鼓吹日本“殖民有功論”,宣揚所謂“臺日友情”,試圖切斷台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塑造“台灣文化”的“獨立性”。民進黨等“台獨”勢力用“日治”概念也是為了達到“台獨”的政治企圖,即將歷史上中國中央政府對台灣的管轄與管理視為“明治”、“清治”等,這樣一來,對台灣來説明朝、清朝政府與日本殖民者均是“外來的”,均是在台灣進行不同時期的治理,也由此達到建構“台獨”合理化的目的。另一方面,“文化台獨”為“頌殖”“媚日”提供思想基礎和輿論環境。通過在教育、文化等領域推行“去中國化”,使島內民眾特別是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降低,反而會認同所謂日本文化的進步性與先進性,從而更易接受“頌殖”“媚日”等錯誤思想。進而“文化台獨”弱化中國大陸與台灣的聯繫,反而強調日本和台灣在歷史和現實中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情誼,也即有意或無意地將日據台灣當成是和日本“同一國”,並把當前的臺日關係呈現為“一家親”、“友好”的關係,甚至認為日本文化對台灣來説更具有親近性。

  民進黨當局種種數典忘祖行徑的背後,究其根本還是要推行“去中國化”,企圖割斷兩岸歷史與文化血脈,鼓噪島內對立分裂,製造同胞心靈隔閡,為“台獨”鋪路。這些為一己私利而違背基本良心道德、違背人類正義價值的“台獨”勢力,必將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遭受歷史的審判和法律的嚴懲。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