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2025年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新年賀詞強調,“兩岸同胞一家親,誰也無法割斷我們的血脈親情,誰也不能阻擋祖國統一的歷史大勢!”。這顯示兩岸在中華民族主義振興及國家完全統一立場,大陸對臺政策有其底線及紅線。從習近平會見前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及台灣青年,及在中美元首會晤時,皆就台灣問題劃出不可逾越的紅線,在一系列重要場合、重大活動中宣示對臺大政方針,引領兩岸關係發展方向。
這凸顯大陸對臺政策戰略自信及定力,堅持反獨促統、一中原則及九二共識具有原則堅定性;對兩岸融合途徑採取策略靈活性,促進兩岸各領域如事務性、經濟性、功能性交流,舉凡教育性及文化性、觀光及體育領域交流及合作。大陸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發展主動權及主導權。
首先,彰顯大陸對臺政策堅持原則堅定性。貫徹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落實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基礎上,廣泛團結台灣民眾及愛國團體形成統一戰線及反獨聯盟,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及統一進程。宣稱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打擊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堅定支援台灣社會愛國統一力量,維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安寧繁榮。這顯示大陸對臺政策以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為終極目標,堅持兩反:反分裂、反干涉。
其次,堅決反獨促統及採取反分裂、反干涉策略。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政治基礎,開展系列兩反之反分裂、反干涉重大鬥爭,出臺《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已對“台獨”清單名冊公佈二波。宣稱對“台獨”頑固分子絕不手軟,對分裂國家的行徑絕不姑息,打擊“台獨”分裂勢力謀獨挑釁行徑,震懾外部勢力以臺制華圖謀。型塑兩岸民眾堅守民族大義,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及守護共同家園。
這兩波“台獨”清單名冊,包括第一波蘇貞昌、遊錫堃及吳釗燮,此波的懲戒層級仍相當高、且人數增加。第二波包括蕭美琴、顧立雄、蔡其昌、柯建銘、林飛帆、陳椒華、王定宇等人。顯見大陸對臺政策增強“反獨促統”力度,建立反獨聯盟陣線,擴大化對獨派政治結盟壓制,嚇阻獨派聲勢。
復次,兩岸融合途徑是大陸對臺政策主旋律,秉持融合促統、融合漸統及融合和統理念,希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到和平統一。秉持造福兩岸民眾的理念,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兩岸應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兩岸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呼聲,倡議“兩岸關係好,台灣才會好”成為兩岸社會共識。
大陸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兩岸經濟融合、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基於促進兩岸共用發展機遇,提出完善惠及台胞台企政策措施及落實同等待遇,助力在大陸發展。為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促進閩台融合發展,以福建為先試先行示範區;倡議加強兩岸合作平臺建設,幫助台商台企獲得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等發展機遇。一旦兩岸融合産生擴散效應及分枝效應,就會産生溢出效果,利於兩岸統合、民族復興及共同家園建構。
再者,擴大兩岸交流促進民眾走近走親。大陸對臺政策建構人民為本、兩岸社會為本位的政策思維,貫徹一代一線(青年世代、基層路線)的融合策略。例如舉辦海峽論壇,係針對台灣社會基層組織及民眾,及各領域社會民眾。辦理海峽兩岸青年冰雪節、兩岸青年峰會等系列交流活動,減免首來族參觀旅遊景區門票費用,即是對臺工作加強對兩岸青年影響。相對於國共論壇為兩岸政黨間對話,海峽論壇則是兩岸民間各種多元性社會組織、團體及群體對話;而青年論壇則是純粹針對兩岸青年對話,這符合大陸對臺政策強調兩岸融合途徑,重視一代一線。
藉由兩岸青年互學互鑒、交流交心搭建更多平臺,創造更多條件讓兩岸青年成惟好朋友、好夥伴。促進兩岸青年交流及對話,利於創造兩岸和平緩衝區。大陸對臺政策在兩岸青年交流方面積極支援及推動,同時相關活動及論壇設計,不僅符合台灣青年的實際需要;也利於創造兩岸和平穩定框架關係。
最後,建構中華民族共同歷史文化認同。大陸當局積極推動振興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已成為兩岸交流的主旋律,型塑“我們都是中國人”、“做堂堂正正中國人”民族情感,印證兩岸人民在歷史、文化、血緣具有天然相親性,是休戚與共的一家人。兩岸各領域交流及合作,可謂是將台灣納入再中國化歷程,透過經濟社會文化融合途徑,排除台灣社會一再被文化台獨化歷程。
例如舉辦一系列海峽兩岸中華文化峰會、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座談會,推動兩岸民眾在共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中增進心靈契合。藉由打破阻撓禁限,持續推動全面恢復兩岸三通和各領域交流合作。鼓勵台灣青年、基層民眾親身感受大陸風俗民情、地理景觀及文化傳承,包括回鄉祭祖認親、旅遊體驗等活動,及大陸影視劇在台熱播、社群軟體如小紅書、抖音使用頻繁,皆深受台灣年輕族群所喜歡。
大陸正推動兩岸民眾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及守護中華共同家園;民進黨當局則一再實施系列去中國化的“文化台獨”措施,甚至默認台灣人不是中國人説法,致台灣民眾的純粹中國認同及雙重認同僅剩約四成,六成則為純粹台灣認同。且年輕族群的台灣認同比例高於其他年齡層世代,因其受“台獨化”教育及政治社會化影響比例更為飆漲。
島內社會高達八成民意主張兩岸對話及交流,六成民意並不支援賴清德當局,此彰顯兩岸交流及對話重要性。儘管賴清德當局提出讓臺旅會及海旅會洽談兩岸觀光交流議題,形式上表達希望兩岸對話,此固然有其現實迫切性及需要性。但解鈴仍需繫鈴人,當大陸釋放開放上海居民來台觀光意向,這是和平善意橄欖枝。然民進黨當局卻反指控,兩岸交流障礙在大陸不在台灣,這折射出民進黨不願也不敢對話及恐懼交流、合作。兩岸必須重新回歸對話的政治基礎是九二共識,方是根本妥善解決之道。舍此,無異是緣木求魚。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