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從地方兩會看各地經濟高品質發展新增長點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大陸新聞 > 時事要聞      2025-02-06 09:04:22

聽!活力中國動能澎湃

——從地方兩會看各地經濟高品質發展新增長點

■解放軍報記者 單慧粉

新年伊始,各地陸續進入“兩會時間”。

地方兩會,“亮”出一年的“成績單”,描繪發展的“路線圖”,是觀察各地發展步調、政策走向的重要窗口,也映照出國家的發展進步。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擺在2025年9項重點任務之首。冰雪熱帶火文旅消費,線上線下換新潮涌……歲末年初,一系列消費場景讓人眼前一亮,也成為地方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多地政府工作報告傳遞出明確信號,今年要出真招實策培育壯大新型消費、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激發有潛能的消費,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

——編 者

“兩新”政策加力擴圍

在山東省榮成市一家燃氣計量儀錶製造企業的智慧化生産車間內,維修工人進行設備調試。新華社發

1月20日10時,手機、平板、智慧手錶(手環)購新補貼政策在北京、成都等城市正式實施。當天上午,北京西單一家商場的數位産品商鋪內人頭攢動,不少消費者被這次“國補”吸引,在各品牌專櫃前挑選心儀的電子産品。

北京市民趙女士算了一筆賬:“手機售價4799元,可直接享受500元的‘國補’,加上品牌優惠活動,划算!”結算時,趙女士發現手機支付時享受立減,不由得感嘆這次“國補”快捷方便。

買手機、平板、智慧手錶(手環)3類數位産品可享補貼,家電補貼品類由去年的8類增至12類,將符合條件的國四排放標準的燃油車納入報廢更新補貼範圍……1月15日,商務部等部門發佈2份文件,對實施手機、平板、智慧手錶(手環)購新補貼,以及做好2025年家電以舊換新工作予以明確,釋放出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力擴圍政策加快落地的積極信號。

以舊換新,無疑是當前我國消費領域一大熱詞。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從中央到地方統籌推動以舊換新補貼優惠加速落地,帶動相關産品銷售額超過1.3萬億元。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今年各地的政府工作報告圍繞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作出多項部署。

河南省明確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更新汽車50萬輛、家電800萬台,實施設備更新項目3000個,工業設備投資增長10%;浙江省將加強線上線下聯動,持續推進汽車、手機、家電家居、電動自行車等消費品以舊換新和醫療設備、電梯等設備更新;內蒙古提出簡化補貼申領程式,全面激發新能源汽車、智慧家居、數位産品等領域消費意願和需求……

“兩新”加力擴圍促消費,需要政府出招,更離不開企業聯動。規劃部署2025年重點工作,河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開展‘千企萬店’電商賦能行動”。河北省人大代表、石家莊某零售企業負責人王慧橋説,2025年企業將繼續響應“兩新”政策,不斷升級産品供給,用更加便捷實惠的服務讓消費者“去舊更容易、換新更滿意”。

走進被譽為“中國鋁鎂加工業搖籃”的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科技感”撲面而來。只需點擊滑鼠,就可以查閱整個生産流程的數據;枯燥重復的作業,數字化機械臂就可勝任……在“數智化”大潮中,黑龍江省老牌企業積極擁抱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開闢“老中生新”的新天地。

大規模設備更新是擴大內需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結合點,是著眼于中長期的産業升級舉措。作為老工業基地,黑龍江省積極促進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加快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改造。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一系列關於“兩新”的舉措引起代表委員的熱議。來自企業的政協委員徐燕説,他們將緊緊抓住國家大規模設備更新、超長期特別國債等政策疊加機遇,依託省重大科技成果産業化項目等載體,在鍋爐、風電傳統生産模式基礎上進行精細化流程再造、組織結構和資訊系統構建,提升産品製造能力和實力。

首發經濟魅力無限

1月21日,“萬古長歌——湖南史前文明圖卷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該展首次用國畫藝術全景再現湖南史前文明演進的宏大歷程。新華社記者 李 鑫攝

戴上VR眼鏡,神話場景“南天門”浮現在眼前。在元大都設計者“劉秉忠”的帶領下,記者乘坐飛石夜遊中軸線。月光下,“太和殿”屋檐上的神獸近在眼前,“鐘鼓樓”上的眾人擊鼓聲鏗鏘有力。35分鐘後,“天安門城樓”上迎來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整個北京城盡收眼底……這是記者在位於北京王府井的“看我天地中軸”影院級VR互動體驗展上看到的場景。

作為我國首個利用UE5引擎(虛幻引擎最新版本)的文旅體驗項目,“看我天地中軸”自2024年9月全球首展以來,熱度持續攀升。春節前夕,“數字中軸?文化過大年”系列活動在該展館舉辦,新年主題文創産品“上新”,吸引不少市民前來參觀、選購。

首店、首秀、首展、首演……近年來,首發經濟在全國多地掀起消費熱浪。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推進首發經濟”,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發展首發經濟”,首發經濟成為激活消費新動能的重要形態。今年的地方兩會,多地著力打好“首”字牌,將首發經濟作為擴內需、促消費的重點。

率先提出搶抓首店經濟的上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繼續提出“大力發展首發經濟”。

“2024年,新增各類首店1269家,高能級首店佔17%。”上海市兩會期間,市政府經濟主題發佈會上公佈的數據,展現出上海首發經濟的實力。

“我們希望通過首發經濟,適應多元化、個性化、品質化的消費趨勢,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新服務、新技術,通過創新提供與眾不同的消費體驗。”上海市政協委員、某商圈負責人葉永明説,該商圈引進1家全球首店、10家全國首店、9家上海首店以及近30家區域首店,持續“上新”服務場景。今年元旦當天,該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長400%。

翻看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發現,首發經濟的熱潮正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蔓延至全國各地。吉林省作出“2025年引進培育100個首店”的新部署;湖南省提出,支援首發經濟,培育更多有“煙火氣、湖南味、國際范”的消費新場景;黑龍江省提出,在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的同時,積極發展首店、首展……

吉林省政協委員丁肇勇認為,首店經濟的發展能夠為消費者帶來全新的消費體驗,提升消費市場活力。首店入駐還可以帶動上下游産業鏈發展,提升産業整體規模和效益。

然而,各地在發展首發經濟的過程中仍面臨一些挑戰,部分地區的首發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創新性和個性化不夠突出。為此,不少代表委員提出,首發經濟自帶創新屬性,可結合自身特色,選擇適合的首發經濟賽道。以千年瓷都景德鎮為例,當地依託陶瓷産業基礎,打造國際陶瓷設計前沿風向標、創新策源地、新品首秀場,探索“首發經濟+陶瓷設計産業”的特色發展之路。

冰雪經濟熱潮涌動

1月19日,遊客在河北省邯鄲市東高河村滑雪場內遊玩。新華社記者 王 曉攝

冷風呼嘯,林濤颯颯。在新疆阿勒泰將軍山國際滑雪度假區,來自浙江的雪友李明在銀白色雪道上順勢而下,盡情享受冰雪樂趣。天色漸暗,李明和朋友走進牧民家,圍坐在爐火旁拉起家常。

雪季來臨,阿勒泰各大滑雪場爆滿。走進牧民家,深度體驗當地飲食、音樂、舞蹈等特色文化,成為不少遊客的選擇。數據顯示,2024年11月以來,阿勒泰各景區的預訂量較去年同期增長2倍以上。今年元旦期間,雪場周邊民宿提前3週全部訂滿。

日前,中國旅遊研究院發佈的《中國冰雪旅遊發展報告(2025)》顯示,2023至2024冰雪季我國冰雪休閒旅遊人次達4.3億,冰雪休閒旅遊收入達5247億元。2024至2025冰雪季我國冰雪休閒旅遊人次有望達5.2億,旅遊收入有望超過6300億元。

這個雪季,各地“冷”資源熱力十足。發展冰雪經濟,也成為各地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去年刷屏的“爾濱”,今年借助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的“冬”風,再度掀起冰雪經濟熱潮。黑龍江省人大代表張貴海説:“我們不僅要辦好亞冬會,還要把‘後亞冬會’的産業發展做實、做強、做精,讓亞冬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繼續發揚光大。”

入冬以來,四川、貴州等地相繼舉辦冬遊消費季、冰雪嘉年華等活動,不少南方地區紛紛“入局”冰雪經濟。四川省人大代表、電影《珠峰隊長》原型蘇拉王平,在省兩會代表通道上,分享了自己以冰雪運動帶動藏族群眾增收致富的故事。“四川地處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是低緯度冰雪資源富集區域。如今,我正積極推動家鄉四川阿壩的冰雪運動,修建登山基地,開展大型戶外活動,帶動上百個家庭致富,吸引更多年輕人留在了家鄉。”蘇拉王平説。

冰雪運動、冰雪旅遊蓬勃發展,各地順勢而為,推動冰雪裝備製造等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壯大。吉林省將“突出發展冰雪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設冰雪裝備産業園,壯大冰雪裝備産業規模。黑龍江省提出,加快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冰雪體育示範區總部基地、冰雪裝備産業園、數字冰雪體育産業園等項目建設。

在吉林省政協委員湯艷看來,冰雪裝備製造是冰雪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寶貴機遇。隨著冰雪運動參與人數持續增長,以冰鞋、滑雪靴等為代表的裝備製造企業,不斷探索新材料、新技術,著力提升産品品質,將實現生産規模和經濟效益穩步提升。

內蒙古烏蘭察布冰雪那達慕現場,賽馬、賽駝等蒙古族特色項目輪番上演;黑龍江哈爾濱中央大街上,鄂倫春族群眾身著民族服飾,展示民族舞蹈……冰天雪地中,冰雪文化釋放出獨特魅力。

作為“雙奧之城”,北京市各大冰場、雪場同樣人氣十足。對此,北京市人大代表袁媛建議,將冰雪旅遊與北京特色元素相結合,打造面向全球的冰雪文化旅遊品牌,講好北京冰雪故事。

銀發經濟潛力十足

1月21日,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東華路社區志願者在愛心食堂幫助前來用餐的老年人打菜。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攝

旅遊旅居體驗異地風情、“新中式”服裝穿出優雅時尚、智慧手機帶來網購便利……春節前後,銀發經濟含“金”量不斷提升。

《銀發經濟藍皮書:中國銀發經濟發展報告(2024)》顯示,我國銀發經濟規模約7萬億元。就在不久前,《咬文嚼字》發佈2024年十大流行語,“銀發力量”上榜。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3.1億人,佔全國人口的22%,養老需求快速增長,“長坡厚雪”的銀發經濟潛力很大。面對不斷增長的老年消費群體,銀發經濟如何擁抱新藍海?

加力提振消費,積極發展銀發經濟;健全覆蓋城鄉的三級養老服務網路,培育100個養老服務品牌企業;培育壯大未來健康産業……這是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針對銀發經濟作出的具體部署。

河南是人口大省,已提早佈局老齡健康科技産業,相繼印發《河南省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實施方案》《河南省“十四五”健康老齡化規劃》等文件。人口老齡化蘊含豐富的銀發經濟消費潛能,包括居家養老服務、老齡健康服務、老年文化娛樂、居家適老化改造等眾多領域。該省人大代表張良悅建議,要以創新和産業化的思維發展銀發經濟、提振消費。“老年群體的消費將為未來醫藥和未來健康産業帶來新機遇,開發居家服務機器人、老年可穿戴健康設備等正是産業創新的方向之一。” 張良悅説。

當前,老年人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觀念在快速變化,消費呈現出多元化特徵,老年人與年輕人消費邊界不斷融合。近年來,智慧健康養老等新業態廣受歡迎。依託“幸福匯”養老平臺,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新城社區的近800名老人,線上下單便能享受到府助餐、護理、康復理療等服務。“智慧化、數字化為發展銀發經濟提供重要助力。”山西省人大代表李愛玲建議,進一步推進平臺建設和數據共用,實現機構能力與老人需求精準匹配。

解決好老年人生活圈、身邊事的急難愁盼問題,是發展銀發經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來看,多地將養老服務列為2025年省級民生實事。湖南省提出建設社區老年助餐服務點500個、老年人“時光守護”床位2000張;廣東省提出開展養老服務人員培訓超5萬人次;山西省提出新建改造50個社區養老工程、50個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內蒙古提出聚焦老年人多樣化需求,豐富旅居養老、商業養老、互助養老、醫養結合等業態,進一步增進老年人福祉……

今年湖南省兩會上,湖南省人大代表尹峰帶來一份“重視退休老年人的健康養老,推動銀發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建議。她認為,目前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與多樣化的養老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建議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特點,採取精準有效的舉措,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優化老年産品供給。

文章來源: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姚思寒
熱門評論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