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韜,男,博士,湖南株洲人,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研究專長為兩岸關係、台灣史、台灣政黨選舉及港澳台問題研究。承擔和參與多項國家與省部校級科研課題。出版個人專著一本,主編兩本,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及CSSCI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相關論文50余篇。 |
作者 彭韜 華中師範大學臺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
2024年,兩岸關係在地區與國際局勢的風雲變幻中持續成為焦點,其發展態勢不僅深刻影響著台海地區的和平穩定,也牽動著亞太乃至全球的政治經濟格局。這一年,台海局勢波瀾起伏,民進黨當局的“謀獨”行徑與外部勢力的頻繁干涉,給兩岸關係帶來諸多挑戰;與此同時,大陸堅守底線,積極推動兩岸交流與融合發展,為和平統一積蓄力量。在此背景下,深入回顧與總結2024年兩岸關係的發展軌跡,剖析其中的關鍵節點、深層矛盾與突破機遇,對於把握兩岸關係未來走向、探尋和平統一路徑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2024 年兩岸關係發展態勢剖析
(一)政治局勢:“台獨”挑釁與外部干涉交織
2024年1月13日的台灣最高領導人選舉,由於“藍白合”破局,使得賴清德這個“雙少數”(民意支援度40%是少數、立法機構民代席位是少數)領導人上臺。賴清德上臺後,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打著所謂“民主自由”旗號,執行“台獨”分裂路線,不斷煽動兩岸敵意對抗,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最大亂源。賴清德在“就職演説”及後續公開表態中,充斥著“兩國論”的影子,公然宣揚“兩岸互不隸屬”,編造杜撰所謂“祖國論”,妄圖從法理與輿論上切割台灣與大陸的聯繫,為其謀“獨”行徑披上“合法”外衣;在“雙十”講話等重要場合,煽動對立情緒,挑釁中國大陸,加劇兩岸緊張氛圍。
不僅如此,賴清德當局還頻繁與外部反華勢力勾連,企圖借助外力為“台獨”行徑壯膽撐腰,以實現所謂“倚外謀獨”。一方面,與美國方面的勾連行徑愈發猖獗,美國政府亦不顧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等國際法與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約束,持續大打 “台灣牌”,如向台灣地區出售大量軍火裝備,包括各類具有攻擊性的導彈、高性能戰機零部件等,妄圖增強台灣地區的 “武力拒統” 資本。據統計2024年,美國政府對台灣軍隊的武器出售金額是19.88億美元。自拜登政府上臺以來,已經累計向台灣銷售的武器金額達到了77億美元;還有美國不斷派遣美機美艦穿越台灣海峽,向台灣永久部署軍事教官等;以及頻繁派遣國會議員、政府高官竄訪台灣地區,與賴清德當局進行密會,給予其政治上的支援與背書,向“台獨”勢力傳遞錯誤信號,妄圖攪亂台海局勢,遏制中國的發展。例如,2024年美方不顧中方嚴正交涉,縱容眾議院“國會台灣連線”二位共同主席迪馬利(Mario Diaz-Balart)及貝拉(Ami Bera),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眾議員麥考爾(Michael McCaul),前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黑莉(Nikki Haley)等多位官員竄訪台灣,與賴清德、蕭美琴等舉行閉門會談,期間大肆討論所謂 “美臺安全合作” 事宜,粗暴踐踏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
另一方面,日本也不甘示弱,在台灣問題上頻繁插手。日本政府部分親臺政客公然聲稱 “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1月10日,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就台灣問題發表不當言論,妄稱“台灣有事”極可能成為事關日本生存的危機事態,將台灣地區納入其所謂的 “周邊有事” 範疇。日本自衛隊還與台灣地區進行一些變相的軍事交流活動,如通過民間渠道組織軍事人員互訪、共用部分情報資訊等,為 “台獨” 勢力提供背後支撐。8月,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彥率團竄臺,與賴清德會面時公開表態支援台灣地區 “參與國際事務”,並在背後協助台灣地區突破一些國際組織的參會限制,其表明期待並支援台灣地區以觀察員的身份加入世界衛生組織 (WHO) 以及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CPTPP),其行徑與 “台獨” 勢力遙相呼應,共同挑戰一個中國原則底線。
再者,一些歐洲國家受美國鼓動,也開始在台灣問題上 “小動作” 不斷。2024年3月,歐洲議會通過決議,聲稱大陸不許收臺,稱“兩岸互不隸屬”;10月,歐盟議會以壓倒性票數通過的“支援台灣決議”駁斥了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並明確指出不允許中國單方面改變台海局勢,還通過多項涉台決議,對中國內政橫加干涉,要求歐盟加強與台灣地區的 “關係”,包括推動經貿往來 “去政治化”、提升政治對話層級等。10月27日至11月1日,歐洲議會“友臺小組”主席凱勒(Michael Gahler)率團竄訪台灣,與賴清德會晤。部分歐洲國家議員也組團竄訪台灣地區,妄圖在台灣問題上刷 “存在感”,謀取自身政治私利,實則淪為 “台獨” 勢力的 “幫兇”。
這些 “台獨” 挑釁與外部干涉相互交織的惡劣行徑,不僅嚴重破壞了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使得兩岸交流合作受阻,經貿往來、民間互動深受其害,更給台海地區乃至整個亞太地區的和平與安全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使得雙方對立局面愈發突出,提升新冷戰的風險,引發國際暨兩岸諸多有識之士的深深憂慮。但無論如何,台灣事務屬於中國的內部事務,外部力量的任何干預都不會成功。中國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方面的決心是堅定不移,並且國際社會絕大多數國家都堅定奉行一個中國原則。一中格局不容更改,賴清德當局與外部勢力的勾連挑釁,註定失敗。
(二)軍事場域:聯合利劍,震懾“台獨”
2024 年,台海局勢在“台獨”勢力的瘋狂攪動下持續惡化。賴清德當局頻繁“以武拒統”進行軍事準備,企圖將台灣民眾綁架到其“台獨”戰車之上,把台灣拖入兵兇戰危的境地。賴清德叫囂“備戰方能止戰”,聲稱台灣絕不可能簽署和平協議,只有實力才能確保和平,打造“不對稱作戰”,刻意升高兩岸對抗。
從2024年開始,賴清德當局宣佈2005年之後出生的役男從4個月軍事訓練改服1年兵,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規劃要在全臺培養40萬“民力”投入防衛,支援“黑熊學院”等組織,培育“暴力台獨分子”,徵召宮廟囤放彈藥,配置派出所反坦克火箭筒,實施所謂“全民防衛”“全民皆兵”構想。此外還進行所謂“豪豬”策略和城鎮戰設計的“漢光40號”演習,不惜把台灣變成戰場,逼臺軍做炮灰,把台胞變成“人質”“肉盾”,打巷戰和焦土戰,其“備戰謀獨”意圖昭然若揭。
在此嚴峻形勢下,為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台海和平穩定,解放軍果斷舉行“聯合利劍”系列軍演。5月24日、10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持續在台島周邊開展“聯合利劍-2024A”演習、“聯合利劍一2024B”演習。
“聯合利劍”系列軍演規模宏大,涵蓋海軍、空軍以及陸軍兩棲作戰部隊等多軍兵種協同作戰演練。整個軍演過程,各軍兵種緊密配合,戰術指令通過先進的指揮系統迅速傳達,資訊共用高效順暢,全方位展現了解放軍現代化、資訊化、一體化的作戰能力。同時向全世界宣示中國對台灣擁有無可爭辯的國家主權,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讓國際社會清晰看到中國底線不可觸碰。無論“台獨”勢力如何猖獗,外部勢力怎樣干涉,大陸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堅定不移,絕不允許任何分裂行徑得逞。解放軍有能力、有信心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必要方式捍衛國家統一,“台獨”挑釁必將付出慘重代價。
通過軍演,亦是向台灣民眾傳遞和平信號,表明大陸希望台海和平穩定,兩岸同胞共用發展成果,但前提是必須遏制“台獨”分裂行徑。軍演能夠有效遏制“台獨”勢力的囂張氣焰,減少其軍事冒險的可能性,從而為台海地區營造相對穩定的局勢,保障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産安全。
與此同時,解放軍也會同海警部門展開多種形式的聯合執法行動。“2·14”金門惡性撞船事件後,大陸派出軍機軍艦巡邏臺所謂的“禁限制性水域”。“聯合利劍”性動中,中國海警也同時組織了海上執法巡航行動,出動海警編隊等艦艇,在台島及東引島、馬祖島周邊海域開展科目演練、巡航管控。這是一中原則主權宣示下管控台島的實際行動。
總之,“聯合利劍”系列軍演在 2024 年兩岸關係緊張局勢下發揮了關鍵作用,警示外部勢力應尊重中國主權,停止在台灣問題上玩火,否則必將引火燒身。
這是大陸維護主權領土完整、震懾“台獨”、穩定台海局勢、回應外部干涉的有力舉措,為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經濟合作:經貿往來緊密,政策持續賦能
一是兩岸貿易展現出強勁韌性
儘管兩岸政治局勢時有波瀾,但兩岸貿易往來依舊保持著緊密的聯繫,展現出強大的韌性。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大陸與台灣進出口貿易額同比增長9.4%,2024年兩岸貿易額為2929.71億美元。其中,大陸從台灣進口約2177.82億美元,同比增長9.3%,進口商品集中在積體電路、精密儀器、光學器材等高精尖産品;大陸向台灣出口約751.88億美元,同比增長9.8%,出口産品涵蓋電子零部件、機械設備、化工原料等眾多領域,充分滿足台灣産業發展的多元需求,凸顯兩岸産業在全球産業鏈分工中的互補特性。這説明台灣在晶片製造等上游環節具備領先優勢,大陸則在電子終端産品組裝、應用軟體開發等下游産業蓬勃發展,雙方相互依存,形成緊密協作的産業生態鏈。即使面臨外部環境衝擊,兩岸企業基於成本效益、技術互補、市場拓展等多重考量,依然堅定地維持貿易合作關係,保障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兩岸經貿緊密聯繫使得兩岸經貿交流方興未艾。2024年大陸先後舉辦桂臺經貿文化合作論壇、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首屆兩岸服務業大會和第13屆兩岸暨港澳服務業論壇等活動,為兩岸深化各領域互動搭建了豐富的合作平臺、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12月,2024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在福建廈門舉辦,兩岸工商界代表齊聚一堂,共同致力於推進兩岸經濟産業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二是雙向投資的熱度不減
在投資領域,2024 年兩岸雙向投資同樣熱度不減。據台灣 “經濟部” 與 “陸委會” 等部門數據,2024 年前 11 個月,台灣對大陸投資項目數量達到 302個,實際投資金額累計36.07億美元,投資領域持續拓寬,除傳統的製造業如紡織、食品加工等行業進一步增資擴産外,新興的服務業、高新技術産業更是成為投資熱點。越來越多的台灣企業看好大陸龐大的消費市場、完備的産業配套以及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紛紛佈局大陸。例如,日月新半導體(廣州)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高端封測廠項目,該公司原為台灣日月光集團的全資子公司。日月新半導體在廣州投資 15 億元人民幣建設高端封測廠項目,旨在貼近大陸市場需求,強化與大陸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提升市場競爭力。
大陸對台灣地區的投資雖受限于台灣當局設置的諸多政策障礙,但仍在艱難環境中有序推進。通過間接投資、參股並購等靈活方式,大陸企業逐步涉足台灣一些特色産業領域。如大陸某新能源企業成功參股台灣一家小型但技術領先的光伏研發公司,雙方攜手開展新一代太陽能電池技術研發,不僅為大陸企業引入前沿技術,也助力台灣企業突破資金瓶頸,拓展市場空間,實現互利共贏。
三是政策持續賦能台商台企發展
大陸始終秉持 “兩岸一家親” 理念,出臺一系列政策持續賦能台商台企發展。自202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發佈以來,2024年,福建率先發佈225項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清單,發佈3批45條促進閩台融合發展政策措施,不斷完善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體系。在全力構建全域融合發展新格局上,福建加快打造廈金、福馬“同城生活圈”,建立廈金對接會、福馬磋商會等溝通協商機制,福州推出“福馬同城通”卡,發佈福馬“同城生活圈”首批10條政策舉措。福建在稅收優惠政策、金融支援、市場準入與産業扶持政策上都給全國其他省份做了很好的表率,助力台商台企共用大陸發展紅利,助力台商台企轉型升級,實現增産增收,進一步拉近了彼此的心靈距離。
(四)民間交流:“旋風”熱絡,民心相向
一是青年交流:活力碰撞,共築未來。
2024 年,兩岸青年交流活動持續掀起熱潮,猶如一場活力四溢的 “旋風”,吹散隔閡,拉近心靈距離。各類兩岸青年論壇蓬勃開展,吸引了眾多懷揣夢想的兩岸年輕人參與。如5月31日,第六屆海峽兩岸青年東湖論壇在武漢開幕,台灣青年團體負責人及兩岸青年代表等400余人共聚華中科技大學,敘友情、謀發展、話未來。7月6日至12日,第七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在浙江杭州、寧波等地舉辦。兩岸嘉賓、各界青年代表等1100余人相聚一堂,圍繞“同心同行·共創未來”的論壇主題,分追夢、築夢、圓夢等三個篇章,交流溝通、凝聚共識,取得積極效果。
11月27日至12月5日,應馬英九基金會的邀請,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邱勇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7所高校共40名師生組成的大陸高校師生訪問團對台灣進行為期九天的參訪交流。訪問團成員包括就讀于北京體育大學的奧運會乒乓球冠軍馬龍,以及就讀于清華大學的奧運會射擊冠軍楊倩。此次訪問承載著促進兩岸民心相通、增進理解認同的重要使命,將近年來兩岸青年交流活動推向了新高潮,不僅展現了兩岸青年的風貌,也是加強民間交流與情感聯結的生動寫照,更體現了青年力量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12月18日至26日,馬英九率20名“大九學堂”學員回訪大陸,出席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舉辦的“海峽兩岸青年冰雪節”活動,隨後還將帶領學員赴四川省成都市參訪,有效促進兩岸青年交流,增進同胞情誼,為兩岸和平發展架橋鋪路,播下友誼合作種子。
除此之外,眾多臺生也赴陸體驗不同教育模式,感受別樣風土人情。7月9日,“龍脈相傳青春中華”——全國台聯第二十一屆台胞青年千人夏令營黑龍江分營開營式在哈爾濱市舉行。7月13日,全國台聯第二十一屆台胞青年千人夏令營江蘇分營在南京開營。兩岸青年結對交流,感受兩岸同胞情誼。8月,2024年台灣學生中原文化夏令營在鄭州舉行,台灣育達科技大學27名師生和鄭州升達學院多名學生志願者參加夏令營,兩岸青年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共同書寫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嶄新篇章。一場場青年交流活動讓兩岸青年彼此深知同根同源,血濃于水。
二是文化交流:傳承同源,情牽兩岸。
兩岸在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交流也持續推進,進一步加深了兩岸同胞的情感聯繫和文化認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俗節慶是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2024年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佳節,兩岸同步舉辦盛大慶祝活動。台灣的平溪放天燈活動吸引大陸游客前往體驗,一盞盞寫滿美好祝願的天燈冉冉升空;大陸各地的廟會也迎來眾多台灣同胞,這些民俗互動,承載著共同的文化記憶,喚醒血脈深處的親情。曲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戲曲方面,京劇與歌仔戲交流頻繁,兩岸戲曲藝術家攜手舉辦多場聯合演出,兩岸名師共話曲藝傳承與創新。如10月23日,由北京市文聯、北京市台辦主辦,北京曲藝家協會承辦的第24屆京味文化之旅——“藝臺京品”兩岸曲藝名師對話暨專場演出在北京老舍劇場成功舉辦。對搭建兩岸文化交流平臺,增進兩岸同胞間相互了解和情感融合,推動中華文化繁榮發展助力良多。
7月15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為兩岸融合發展注入新動力、提供新機遇。”在其指導下,教育部出臺《教育領域支援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若干措施》,勾畫了兩岸教育深化各領域融合發展的方法論和路線圖,對於深化兩岸教育領域交流合作、推進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具有積極作用。
兩岸學術交流領域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成為兩岸思想碰撞、增進共識的前沿陣地。眾多學術研討會在兩岸輪流舉辦,涵蓋政治經濟、文學歷史等諸多領域。
揭示了虛偽的“台獨史觀”,對賴清德當局大搞“去中國化”進行了大力批駁,鑄牢了兩岸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提供堅實依據。在科技前沿領域,兩岸科研團隊聯合開展項目攻關,在 5G 應用、量子通信等前沿技術研究上互學互鑒。台灣高校的通信技術專家與大陸科研院所緊密合作,共用實驗數據,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為人類科技進步貢獻兩岸智慧。
三是論壇交流:智慧匯聚,增進共識。
2024年,雖然兩岸形勢複雜嚴峻,但兩岸各種論壇卻是方興未艾。6月14日,第16屆海峽論壇在廈門拉開帷幕,台灣各界嘉賓7000余人參與,讓兩岸交流之路越走越近、越走越親。“雙城論壇”堪稱兩岸民間交流,城市交流的典範。12月17日,“2024上海台北城市論壇”在台北舉行。上海市副市長華源率上海市政府代表團出席,並在開幕式上表示,誠摯邀請台灣同胞多到上海走一走,也希望上海市民能夠多來台灣看一看。
2024年,兩岸民間交流活動頻繁,吸引了大量台灣民眾參與。這些活動不僅增進了兩岸同胞的了解和互動,也促進了彼此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合作。這些豐富多彩的民間交流活動,如同一座座無形的橋梁,跨越海峽波濤,連接兩岸同胞的心。它們有力地驅散了政治陰霾,讓兩岸民眾在面對面、心貼心的互動中,真切感受到彼此的善意與溫情,深知兩岸一家親絕非虛言。民心在交流中愈發相向,為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築牢了兩岸關係最堅實的民意基礎。即便面對外部干擾與 “台獨” 逆流,民間交流匯聚而成的磅薄力量,也將推動兩岸攜手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二、未來兩岸關係走向及前景展望
2024 年,儘管兩岸關係歷經波折,但從歷史文化底蘊、堅實民意基礎以及大陸蓬勃發展機遇等多維度審視,和平統一前景依然充滿希望,指引著兩岸關係發展的方向。
一是深厚歷史文化根基築牢統一基石
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連接兩岸同胞心靈的堅韌紐帶。從古老的漢字承載著共同的歷史記憶,到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等在兩岸同步歡慶,民俗風情一脈相承;從詩詞歌賦傳頌著民族的風骨情懷,到戲曲曲藝如京劇、歌仔戲等演繹著相似的悲歡離合,藝術魅力交相輝映。千百年的交流融合,早已將兩岸血脈緊緊相連,這種源自歷史深處的文化向心力,是和平統一最深厚、最持久的支撐力量。一時的政治風雲變幻,無法斬斷兩岸同胞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歸屬認同,反而在歲月磨礪中愈發堅定對和平統一的信念。
二是堅實民意基礎匯聚統一力量
歷經歲月洗禮,兩岸同胞對和平穩定、交流合作的渴望愈發強烈。在台灣島內,廣大民眾在目睹 “台獨” 勢力帶來的經濟困境、安全威脅後,人心思安,對兩岸關係重回正軌、共用和平紅利的訴求日益高漲。眾多台商台企在大陸發展多年,深知兩岸合則兩利,他們不僅是兩岸經貿交流的推動者,更是和平統一理念的傳播者,憑藉自身經歷向島內鄉親傳遞大陸機遇與善意。而大陸同胞始終心繫台灣同胞,熱情歡迎台灣同胞來大陸求學、創業、生活,兩岸民間交流熱潮涌動,親情紐帶在互動中不斷強化,越來越多的兩岸民眾攜手並肩,為和平統一鼓與呼,匯聚起推向統一的磅薄力量。
三是大陸發展機遇彰顯統一引力
大陸在 2024 年持續蓬勃發展,為台灣同胞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廣闊機遇,如磁石般吸引台灣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助力和平統一進程。經濟領域,大陸新基建如火如荼,5G 網路廣泛覆蓋、高鐵里程持續延伸、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深度賦能産業升級,台灣在電子資訊、精密製造等優勢産業與大陸深度合作,既能拓展市場空間、提升産業競爭力,又能搭乘大陸發展快車實現自身飛躍,共用發展碩果。科技創新方面,大陸科研投入逐年攀升,科研環境日益優化,眾多國家級科研平臺虛位以待,吸引台灣科研人才投身其中,兩岸攜手攻克晶片技術瓶頸、探索生物醫藥前沿,共創科技輝煌,為和平統一注入強大動力。社會民生領域,大陸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教育醫療資源均衡優化,台灣同胞來大陸可享受同等待遇,安居樂業,感受祖國大家庭溫暖,在融合發展中深化對和平統一的認同,篤定邁向統一之路。
四是多元路徑探索豐富統一實踐
為達成和平統一宏偉目標,需沿著多元路徑穩步邁進。首先,強化兩岸交流溝通,在既有民間交流基礎上,拓寬交流領域,增加文化、教育、科技等交流頻次與深度,搭建更多常態化交流平臺,如兩岸青年創新創業聯盟、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研習營等,讓兩岸同胞在互動中增進了解、消除誤解、凝聚共識。其次,持續推動兩岸經貿融合,以政策引導、産業協同為抓手,鼓勵台資企業參與大陸鄉村振興、綠色環保等新興戰略産業,構建兩岸産業鏈供應鏈緊密協同生態,實現經濟互利共贏,以經濟紐帶拉緊兩岸關係。再者,發揮文化橋梁作用,加大對中華文化傳承弘揚力度,兩岸聯合舉辦大型文化活動,如 “海峽兩岸文化同源尋根之旅”、“中華經典誦讀兩岸聯展” 等,讓文化認同紮根心靈深處,喚醒民族情懷,為和平統一厚植精神土壤。最後,大陸堅守一個中國原則底線,對 “台獨”勢力保持高壓態勢,同時向台灣同胞釋放最大善意,積極爭取國際社會廣泛支援,營造有利於和平統一的外部環境,全方位保障和平統一進程行穩致遠,讓兩岸同胞攜手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未來。
綜上,民進黨當局堅持“台獨”立場,勾連外部勢力進行挑釁,增加了兩岸關係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美國特朗普政府等外部勢力的對臺政策也為兩岸關係帶來了新的變數;然而,儘管面臨挑戰,大陸始終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通過經濟、法治和軍事等手段堅決反對“台獨”分裂行徑,維護兩岸和平穩定,同時大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來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儘管存在各種不確定性和潛在風險,但大陸有信心和能力將挑戰轉化為推動國家統一的有利因素。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