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韜,男,博士,湖南株洲人,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研究專長為兩岸關係、台灣史、台灣政黨選舉及港澳台問題研究。承擔和參與多項國家與省部校級科研課題。出版個人專著一本,主編兩本,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及CSSCI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相關論文50余篇。 |
作者 彭韜 華中師範大學臺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宣佈恢復福建、上海居民赴臺團隊遊,這無疑對當下兩岸關係注入一針強心劑,對新一年的兩岸關係來説是個好兆頭。長期以來,兩岸文化旅遊交流作為民間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兩岸的經濟以及增進兩岸同胞相互了解、加強兩岸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受複雜政治形勢及新冠疫情的雙重影響,兩岸旅遊交流一度陷入停滯,台灣旅遊業遭受重創,兩岸民眾也失去了諸多面對面交流的機會。2020年初,民進黨當局以疫情為由禁止大陸居民赴臺,叫停台灣旅行社經營赴大陸團隊遊業務,此前民進黨當局承諾自2024年3月起解除赴大陸旅遊的“禁團令”。然而同年2月7日,台當局旅遊主管機構突然宣佈,原定春節後開放台灣民眾赴大陸團隊旅遊規劃不再進行,業者即日起停止招攬赴大陸的旅行團,2024年6月1日後不能再出團赴大陸。然而台灣近4000家旅遊業者中,有近九成直接或間接從事與大陸往來的業務,並且島內旅行社經營大陸旅遊業務佔市場四成以上。“禁團令”使得近幾年台灣出現大量失業人口,旅行社從業人員從4.3萬減至3.2萬人,流失超過從業人員1萬人,台灣旅遊業收入損失高達數千億新台幣,許多旅遊從業者生活艱難。
此次恢復閩滬居民赴臺團隊遊,是在兩岸關係面臨新挑戰與新機遇的背景下做出的重大決策,對推動兩岸人員往來、推進兩岸關係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一是成為打破地域隔閡,促進兩岸交流與理解的重要推力
旅遊作為一種深度的文化體驗活動,為兩岸居民提供了面對面交流的平臺,有助於打破地域隔閡,增進相互了解。大陸游客在台灣旅行過程中,親身感受台灣的風土人情、社會文化,與台灣民眾進行日常的互動交流,能消除以往因資訊不對稱産生的誤解。同樣,台灣民眾通過接待大陸游客,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大陸的發展變化、社會風貌以及大陸人民的生活狀態和價值觀。
這種民間層面的直面交流,能夠讓兩岸同胞切實感受到彼此同根同源的文化底蘊,增強彼此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例如,當大陸游客參與台灣的傳統民俗活動,如媽祖繞境、鹽水蜂炮、放天燈等,能深刻體會到兩岸在宗教信仰、民俗傳統上的緊密聯繫;而台灣民眾向大陸游客介紹這些活動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時,也能進一步強化對自身文化傳承的認知。通過旅遊過程中的交流互動,兩岸同胞能發現彼此的共同之處,理解對方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從而拉近心靈距離,增進情感歸屬,為兩岸關係發展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
二是作為拉動台灣經濟增長,提高業者收入水準的重要手段
閩滬居民赴臺團隊遊的恢復,對台灣旅遊相關行業及整體經濟具有顯著的拉動作用。在旅遊相關行業方面,旅行社將迎來業務的顯著增長。據台灣旅遊部門統計,疫情前大陸游客赴臺旅遊,為台灣旅行社帶來了大量的業務收入,其中閩滬地區遊客貢獻突出。此次恢復閩滬居民團隊遊,預計將使台灣旅行社的業務量在短期內迅速回升,帶動導遊、領隊等從業人員的就業,酒店、餐飲行業也將受益頗豐,大陸游客的涌入,將增加酒店的入住率和餐飲消費。數據顯示過去大陸游客在台的住宿和餐飲消費對當地相關行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此次團隊遊恢復後,台灣各地的酒店和餐廳預計將迎來新的客源高峰,拉動當地經濟增長。此外,旅遊景區、交通、購物等行業也將隨著遊客數量的增加而實現營收增長。台灣的著名景點如台北故宮博物院、日月潭、阿里山等,將因大陸游客的到來而人氣更旺;交通運輸行業在滿足遊客出行需求的過程中,也能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而在購物方面,大陸游客對台灣特色商品的購買,將促進台灣零售業的發展 。
從整體經濟來看,旅遊業作為台灣的重要産業之一,其復蘇將對台灣經濟産生積極的連鎖反應。旅遊業的發展能夠帶動上下游相關産業的協同發展,促進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增加就業機會,提高業者收入水準,進而推動台灣整體經濟的復蘇與發展,對緩解台灣當前經濟困境具有重要意義 。
三是視為推動兩岸關係良性發展,克服“台獨”政治阻力的重要契機
從政治層面來看,一方面,閩滬居民赴臺團隊遊恢復這一政策舉措體現了大陸對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積極態度和誠意,是對兩岸同胞期盼交流的積極回應,有助於在民間層面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增強兩岸同胞對兩岸關係發展的信心。旅遊交流的增加,能夠促進兩岸民間力量的互動與合作,形成推動兩岸關係改善的民間動力,對兩岸政治關係的緩和産生積極的影響。例如,通過旅遊交流,兩岸民眾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對方對兩岸關係的看法和期望,為兩岸政治對話與協商提供更廣泛的民意基礎。
另一方面,由於台灣地區複雜的政治局勢,這一政策的實施可能面臨一些政治阻力。
對大陸此次遞出的橄欖枝,我們看到民進黨當局依然顧左右而言他,宣稱希望依照所謂的“對等原則”與大陸對話,建議所謂台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臺旅會)、大陸的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海旅會)進行談判,以托待延。究其原因,一是不希望兩岸融合發展,民進黨當局不惜以“自損八百”的方式,人為製造困難拉高兩岸交流成本;二是“台獨”意識作祟,阻止兩岸交流有利於延長民進黨“台獨”話語的生命期限。
民進黨當局長期推行“台獨”分裂政策,試圖通過各種手段阻礙兩岸交流合作,可能會對閩滬居民赴臺團隊遊設置障礙,如限制特定旅遊景點線路、以專案名義刁難遊客等。此外,島內部分政治勢力可能會利用旅遊交流中的個別事件進行政治操弄,試圖破壞兩岸關係的良好發展態勢。但無論如何閩滬居民赴臺團隊遊的恢復,是順應歷史潮流和兩岸民意的必然選擇,其積極影響將逐漸克服可能面臨的政治阻力,為兩岸關係良性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隨著大陸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對臺政策的不斷優化,以及兩岸同胞對走親走近交流合作的強烈需求,兩岸融合發展的趨勢不可阻擋。在旅遊領域,若兩岸能夠克服當前面臨的挑戰,進一步加強合作,有望實現旅遊市場的全面復蘇與繁榮。兩岸旅遊企業可以在産品開發、服務提升、市場行銷等方面開展更深入的合作,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旅遊産品,提升旅遊服務品質,共同拓展國內外旅遊市場。
同時,兩岸在經貿、文化、教育等其他領域的交流也將不斷深化。經貿合作將朝著更高層次、更寬領域發展,台資企業將更好地融入大陸經濟發展格局,分享大陸發展機遇。文化交流將更加豐富多彩,通過各種文化活動的舉辦,進一步增強兩岸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教育交流將為兩岸培養更多優秀人才,促進兩岸體育人文、科技學術等領域的合作與進步。
為實現這一美好願景,兩岸應共同努力。大陸應繼續秉持 “兩岸一家親” 理念,出臺更多有利於兩岸交流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為台灣同胞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和便利條件。台灣地區也應認清歷史大勢,摒棄“台獨”分裂思想,積極回應大陸的善意,與大陸攜手推動兩岸關係良性發展,共同開創兩岸關係發展更加美好的未來。
儘管兩岸關係歷經波折,但從歷史文化底蘊、堅實民意基礎以及兩岸發展機遇等多維度審視,希望民進黨當局能夠正視台灣同胞求和平、求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主流民意,不要政治操弄來阻礙本應常態化的兩岸旅遊交往,盡力為兩岸人員各項交流往來創造條件,這才是符合歷史潮流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增進兩岸同胞福祉的光明正道。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