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滕昕雲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博士
根據外媒指出美國商務部正在調查中國人工智慧深度求索(DeepSeek)是否使用出口管制的晶片類型,美國國會議員接連呼籲特朗普政府加緊限制巨頭輝達(Nvidia)的出口措施,近年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中美之間的科技角力更是全球關注焦點,中國AI DeepSeek的山雨欲來,美國尚未祭出強勢脫鉤的收緊策略,反而先打“紅色滲透”的資訊安全。
美國以資安威脅為由針對DeepSeek展開調查,鎖定數據風險開始口誅筆伐。美國中情局原分析師暨現任智庫詹姆斯敦基金會總裁孟沛德(Peter Mattis)甚至指出,中國平臺以此收集數據散播虛假訊息。美國自身包含OpenAI旗下ChatGPT等AI技術,同樣存在數據安全與隱私風險,卻未受到相對應的嚴格審查。美國鎖定DeepSeek窮追猛打,導致切斷與中國在AI領域的合作聲浪不絕於耳,凸顯美國在AI監管上的雙重標準、無視AI技術的數據收集與隱私問題,以及針對DeepSeek的監管對比ChatGPT的放任,恐讓這波AI冷戰全面啟動。
美國AI技術競爭的雙重標準
美國對中國AI企業的資安擔憂,刻意忽略自身技術風險,長期以來針對AI領域的科技企業高度警惕,去年矽谷加大員工安全審查防範中國威脅,為了落實資安即國安的戰略目標。美國政府聲稱,中國DeepSeek可能涉及所有用戶的數據濫用,甚至是為政府機構提供技術支援而威脅全球資安,絕口不提美國本土的AI企業,包含OpenAI、Google DeepMind等,也同樣掌握大量用戶數據,甚至可能早與政府機關合作,對比鎖定中國DeepSeek嚴格審查,凸顯美國AI技術競爭的雙重標準。
以ChatGPT為例,在使用過程中登錄即會收集大量的用戶資訊,也曾發生用戶對話數據泄漏事件,為何美國對自身AI企業的監管如此鬆散,遠遠不及對中國企業的嚴格把關?這種不對稱的監管策略,顯然是以“國家安全”之名,行“技術封鎖”之實。美國試圖在AI技術發展佔據壟斷地位,限制高端AI晶片出口中國,自2022年便針對NVIDIA和超微(AMD)等企業,使得中國在AI算力上面臨挑戰。AI的進步高度依賴算力,美國透過控制晶片出口,直接限縮全球AI技術競爭格局,在科技全球化的趨勢下,這種封鎖策略打著維護資安,卻是遂行AI霸權。
AI技術的數據收集與隱私問題
美國與其他歐洲國家對AI技術的數據管理並未制定一套國際專法,得以平衡技術創新與潛在風險,2023年歐洲議會通過“人工智慧法”(AI Act)草案,成為全球首部完整的AI監管法規,當中國企業進入競爭後,卻是鮮少針對人工智慧的相關法條來做論證,反而是以心證迫使監管措施採取集體抵制。人工智慧的核心運作基礎是大規模的數據收集,使得隱私與數據安全成為主要議題,在DeepSeek出現之前,各國對於相關議題的關注程度並不一致。顯然美國對於數據安全並非基於技術風險本身,而是考量AI技術的背後國家。例如,歐盟在一般數據保護法規(GDPR)上對美國科技公司相對寬鬆,卻對中國企業提出嚴苛審查。國際監管淪為一種“選擇性執法”打壓工具,並非真正出於保護數據隱私,而是一種技術性競爭的政治手段。
AI開源策略在於促進技術進步,以便研究者能自由使用並提升精進,例如LLaMA等大型語言模型都採取開源模式,全球目前尚未有一部針對開源AI的專門法規,如何規範其資安風險與數據治理問題。 美國將開源AI的風險與監管空白推給DeepSeek,實則是對晶片封鎖無法封鎖技術泄憤,過去ChatGPT等模型能夠快速發展並被廣泛應用,如今換成DeepSeek等中國AI模型進入市場,反而成為國際資安風險的唯一破口。
監管DeepSeek 放任ChatGPT
美國掀起DeepSeek涉及資安疑慮話題,宣佈政府機構限制使用,台灣數位發展部門也大聲疾呼,要求公務機關與關鍵基礎設施單位不得使用DeepSeek AI模型,口徑一致基於“國家資通安全考量”。DeepSeek的未審先判,擔憂數據可能外泄中國政府,這與美國、日本等國作法一致。然而,監管DeepSeek卻放任ChatGPT,這是否意味著安全標準是“中國限定”?
國際對DeepSeek的審查趨勢, 凸顯背後美國主導性的單邊主義,當中涵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也相繼抵制,這些國家與美國形成抗中壁壘,在科技政策的考量下對中國AI技術進行全面圍剿。然而,親美聯盟對ChatGPT等美國AI産品卻未作出相應限制,無疑加深了“資安雙標”的質疑。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已成為全球競爭的重要戰場,美國及其盟友在監管中國AI企業,所採取的雙重標準明顯暴露出科技霸權的現實。無論是數據隱私、技術監管,還是資安審查,美國對中國企業的限制措施遠超過對自身企業,這不僅影響全球AI技術的發展,也讓科技競爭變得更具寡頭壟斷。
DeepSeek在科技霸權下已經掀起中美資安大戰,國際社會理應思考如何制定公平透明的監管標準,確保技術發展能夠兼顧安全創新,而非淪為地緣政治的冷戰工具。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