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良,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創始人原院長書記,華東師範大學台灣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華東師範大學台灣研究院秘書長。國台辦海研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理事副秘書長,泛亞智庫研究員。長期擔任領導職務,主要從事國際關係、兩岸關係、文化習俗等領域研究,出版專著三部,在中評網、聯合時報等媒體公開發表評論文章五十余篇。 |
陳士良(資料圖)
作者 陳士良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台灣研究院秘書長
于2022年2月24日爆發的俄烏衝突的硝煙,已經瀰漫了3年之久,目前似乎露出逐漸散去的跡象,但有人把即將結束的俄烏衝突的最終結局編輯成一個段子,非常形象地刻畫出四個結果。一是,土地歸俄羅斯;二是,礦産資源歸美國;三是,債務歸歐盟;四是,榮耀歸烏克蘭。這既是對美俄2月18日以來談判內容的高度概括,也是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極大諷刺。目前,儘管澤連斯基沒有與美國簽署礦産協議,但2月24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烏克蘭問題解決方案,基本決定了俄烏衝突的結局不會有利於烏克蘭。
澤連斯基成為美西方眾星捧月的“英雄”。眾所週知,俄烏衝突爆發的原因,是雙方為了自身國家的“安全”利益。烏克蘭因為面對俄羅斯這樣強大的鄰國,從本國的安全出發,希望能夠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下簡稱“北約”)。俄羅斯則是因為自前蘇聯解體後北約違背承諾,一再東擴,如果烏克蘭也加入北約,俄羅斯就會直接面對北約這個強大的軍事聯盟,給國家增加危機感。
由此,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為了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爆發了俄烏衝突。當時,烏克蘭在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大力支援下,走上了與俄羅斯“殊死對抗”的道路。一時間,演員出身的澤連斯基頓時成為美西方眾星捧月的“英雄”,甚至長時間成為國際舞臺的風雲人物。
3年來,美西方不斷向烏克蘭提供大量軍事援助和經濟支援,澤連斯基則穿梭于美西方各國,到處演講,所到之處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歡迎,並獲得美西方的高度肯定。雖然在這過程中,澤連斯基的表演不僅獲得同情和支援,而且也給烏克蘭帶來了短期的各種外援(3年累計獲得數千億美元的軍事裝備和經濟援助),但是,遭殃的卻是烏克蘭的廣大士兵和民眾。
截至目前,在美西方國家不斷拱火和推動下的俄烏衝突,不僅已經造成數十萬軍民的傷亡,數百萬個家庭無家可歸,甚至導致上千萬人的難民,而且大片土地成為廢墟,經濟受到嚴重影響,不僅加劇了烏克蘭的困境,而且還將其置於一個充滿風險的泥潭之中。
澤連斯基一夜之間由“棋子”變為“棄子”。正是在美西方的大肆慫恿下,一直處於亢奮狀態的澤連斯基和弱勢的烏克蘭軍民,始終成為他們試圖削弱俄羅斯國力的一枚棋子。但到3年後的今天,烏克蘭即使將當兵的年齡放寬到17至55歲,也很難找到兵源了。除了嚴重缺乏的兵源外,只要美西方在軍事裝備上斷供,烏克蘭在戰場上就會“斷炊”。面對俄羅斯的不斷進攻,這場對烏克蘭來説沒有絲毫勝算的戰爭,最終的結局可想而知。
也許誰也沒有想到,最終給澤連斯基致命一擊並非是俄羅斯的槍炮,而是以前不斷拱火的美國。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在2024年競選時就聲稱,他上臺後將在24小時內結束俄烏衝突(後改口分別延長為3個月及半年)。為此,特朗普上臺後一直致力於結束俄烏衝突。不過,特朗普的做法與其前任拜登完全不同。拜登是要將澤連斯基和烏克蘭當作“棋子”對付俄羅斯,而特朗普卻要將其變為“棄子”,並試圖大肆掠奪烏克蘭的礦産資源。
2月28日,澤連斯基在特朗普的巨大壓力下,不得不到美國商談簽署“礦産合作協議”事宜。不過,澤連斯基在2月23日曾聲稱,絕不接受用5000億礦産資源償還美國1000億美元“援助債務”的要求,且強調這不是債務,是拜登政府對烏克蘭的安全保障和援助。如果我簽了這份5000億美元的礦産協議,那就意味著俄烏衝突3年的後果要讓十代烏克蘭民眾來買單! 最終礦産協議雖然沒有簽署,但烏克蘭一定會失去美國的繼續支援。無路可走的澤連斯基未來估計沒有辦法,也許還會任由特朗普宰割,以此換取美國的援助。這就是由“棋子”變為“棄子”的下場!
俄烏衝突的結局給民進黨當局的“台獨”夢敲響喪鐘。眾所週知,俄烏衝突與台灣問題完全是兩回事。前者是國際問題,後者則是中國的內部事務,不容外來勢力干涉。但是,面對俄烏衝突的結局,民進黨賴清德當局卻仍然配合美國對中國(大陸)的遏制,叫囂要建立“單一戰區”,以因對所謂的“大陸威脅”。為此,民進黨當局已經通過購買過期或淘汰的軍事裝備,向美國支付了數百億美元的“保護費”,並由此讓每個台灣民眾背負了近30萬元新台幣的鉅額債務。
即使這樣特朗普仍然直言,台灣距離美國有9500英里(約合15289公里),距離大陸只有68英里(約合109公里)。言下之意,遠水解不了近渴,即便美國有意“護臺”,但在時間上也來不及。最近,特朗普又向民進黨賴清德當局開出“三大天價”。一是,要台灣將防務預算增加到生産總值的10%(目前島內的防務預算加上特別預算,約為生産總值的3%;二是,要搶“臺積電”,甚至要將“臺積電”變為“美積電”,徹底摧毀台灣的“護島神山”;三是,要縮減台灣對美國高達739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可見,即使台灣是一枚“棋子”,特朗普也要巧取豪奪,盡可能多地撈取“保護費”。
最近,賴清德恬不知恥地表示,在快速變化的國際情勢中,“台灣是棋手不是棋子,台灣必定能在變局中尋求制勝之道”。美國前國務卿布林肯曾非常形象地表示,“在國際體系中,如果你不在餐桌旁,就會出現在功能表上”。為此,有島內輿論認為,一旦兩岸發生軍事衝突,依照慣例與俄烏衝突的結局,美國絕不可能派兵介入,台灣買的幾千億元的美國武器,必然把島內年輕人送上戰場,造成台灣生靈涂炭。難道今日的澤連斯基,不會變成明日的賴清德?幾近亡國的烏克蘭已經變成美國的“棄子”,難道台灣人民不擔心有天台灣島也會步上烏克蘭的後塵?
2月27日,國防部在例行記者會上已經對民進黨當局發出了嚴厲警告:“早晚要來收了你們。”鐵的事實充分證明,“棋子”永遠也不會成為“旗手”,只有可能成為“棄子”。俄烏衝突的結局就是給民進黨當局的“台獨”夢敲響了喪鐘。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