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臺積電收購英特爾 救阿鬥還是被阿鬥救?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媒體連結      2025-03-13 09:09:20

在開出千億美元支票,以及賴清德,魏哲家,加上一眾民進黨側翼的消毒後,不過數日,美國(“路透社”)又傳出臺積電向輝達,AMD,博通研議合資收購英特爾的消息。我們又被耍一次,這次的代價是真金白銀的3.3兆。

台灣被美國來回玩弄,讓魏哲家前言對不上後語,説好的“(産線)不夠”呢?

那些為臺積電緩頰,稱千億加碼對臺積電是短空長多,“至少不必救阿鬥”的名嘴大V與專家們,現在又被打臉一次。大家共赴島難,所以我不想消遣這些人,只能説你們宅心仁厚,把美國想得太美了。

另外,一些將臺積電股價下跌視為絕佳買點的分析師們,請少説兩句,這出大戲遠未落幕,現在完全談不上“利空出盡”。

“路透社”這則新聞貓膩可不少。首先,由臺積電主動邀請晶片設計大廠合資救阿鬥,這匿名消息人士想傳達的是,不是美國逼臺積電,而是臺積電自己想收購英特爾。

其次,由於特朗普不希望外資購得或控制美國寶貝,所以臺積電持股比例不會高於50%。意思很明顯,臺積電出錢,但不掌握控制權。

其三,消息指出,救阿鬥的方式宜參考臺廠聯電,以及以色列廠塔半導體與英特爾的合作模式。這意味著“臺積電出技術,英特爾出産能”,或“臺積電出錢,英特爾出産能”兩種模式選項。

客觀地説,以上三者的總體目標,是將亞洲産能更多地轉移到美國,重整全球供應鏈,符合美國利益,不符合台灣利益。

講白了,在拯救英特爾的路上,臺積電不是出錢,就是出技術,甚至兩者兼有,根本回避不了。

各方都已經計算過未來四年臺積電的資本支出,還有多少能力於海外再開一張鉅額支票,是問題的關鍵。從公司財務治理的面向上看,出技術的成本較低,但從“保底”的角度看,出錢較能確保關鍵技術留在自己手上。

重點是,究竟是出錢,還是出技術,或者如何平衡兩者,臺積電恐怕沒什麼叫牌的能力,主導者必然是美國政府。

觀察重點是,英特爾的18A(2奈米)製程究竟能否於今年啟動量産,明年實現大規模量産。如果18A今年能過關,意味著客戶認可,那麼就會影響臺積電的訂單,但合資救阿鬥的壓力會少一些。反之,臺積電會在今年就被迫再開出一張支票,幫助英特爾度過財務與技術上的難關。

18A若成功,魏哲家關於“産線不夠”的説法就不可靠。18A若失敗,那臺積電就勢必要將不夠的産線讓英特爾的工廠補足。無論18A是成是敗,臺積電都免不了訂單被英特爾分走的命運。

這就是特朗普政府的算盤,怎麼都贏,真是一筆相當甜美的生意。

那麼,臺積電“主動”救阿鬥,是出於美國的謊言,或是魏哲家的真意?若是前者,代表美國政府不願扮演坑殺美企(合資對象)的角色。若是後者,代表臺積電可能想買雙保險,一手握有新建工廠的籌碼,另一手握有救阿鬥的功勞,美國總不好意思將臺積電美國廠都變成“美積電”了吧。

合理推測,至少美國國防部的訂單一定會給英特爾,所以臺積電基本避不了“技轉”。關於此,臺積電前研發處長坦承,若前東家不願技轉,就可能被迫分割成兩家公司,這就“合資”的含義。

換言之,魏哲家有可能用合資公司來規避美國廠被分割出去的命運,這是“阿鬥救臺積電”的意思。

針對收購,英特爾內部有贊成與反對的聲音,但內部雜音會隨著18A成敗而定於一尊。無論如何,魏哲家所謂“只要是做AI的客戶都全部來找臺積電”的前提,基本站不住腳。(作者雁默為專欄作家/來源:台灣《中國時報》)


責任編輯:邱夢穎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