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蔡鎤銘 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台灣的電價議題宛如一場永不落幕的鬧劇,2025年3月28日的電價審議會即將登場,傳言漲幅可能從6%飆至8%,連民生用電都不放過。臺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郭智輝面對質疑時,竟回以一句“我不知道”,令人瞠目結舌。與此同時,民進黨當局卻忙著大內宣,試圖以“穩定物價”、“國際燃料成本高漲”等説詞搪塞,甚至還祭出“發動大罷免”來轉移焦點,掩蓋其面對特朗普政府貿易壓力和能源政策失誤的尷尬。然而,主計部門已警告,若電價調漲,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恐突破2%,通膨壓力將如影隨形。明知漲電價會推高物價,民進黨卻執意硬幹,這背後的執念究竟為哪樁?本文將抽絲剝繭,揭露這場能源政策的荒誕真相。
能源政策的“非核”迷思:自斷一臂還怪別人
民進黨自詡“非核家園”是進步象徵,但這項政策卻成了臺電虧損的元兇之一。《經濟日報》社論指出,2018年底核電廠陸續除役後,臺電發電成本顯著上升,2022至2024年間僅因核電收益減少就損失約400億元(新台幣,下同),而同期國際燃料成本暴增導致的累虧則高達4000多億元。核電佔比曾達18%以上時,低成本優勢讓2015、2016年電價連降三次,總降幅達18%。如今,燃料價格雖回穩,2025年煤價預估每噸120至130美元、天然氣價格每立方公尺15.4元,仍比疫情前均價(煤80美元、天然氣9元)高出6成,臺電卻因失去核電這張王牌,無力抵禦成本衝擊。
諷刺的是,當“美國在台協會”處長谷立言建議台灣地區參考美、日增加核電使用時,民進黨卻甩鍋在野黨,指責其不願撥補臺電3000億元。臺電自辯稱,2500億元是“穩定供電建設方案”的投資,而非補貼,但這筆錢顯然無法填補政策失誤的巨坑。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直言,若核電能跨出一步,電價成本、供電穩定都可安心,偏偏民進黨執著“非核”神主牌,寧可讓全民埋單,也不願面對現實。
更荒唐的是,臺電拿韓國電價漲幅(住宅49%、工業106%)與台灣地區近3年僅漲7.1%相比,試圖證明自己“克制”。然而,韓國仍有核電支撐,台灣地區卻自廢武功,還沾沾自喜地説“我們是物價消波塊”,這種邏輯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綠電”幻夢:掏空民脂民膏給誰爽?
民進黨力推綠電,卻讓臺電背上沉重包袱。離岸風電政策,臺電支付的外商躉購費率每度比國際合理價格貴3.3元,每年多花450億元,20年下來累計9100億元。這筆天價成本最終轉嫁給全民,成了電價調漲的推手之一。郭智輝甚至拋出“菲律賓种太陽光電、海纜輸臺”的奇想,研究報告顯示菲律賓光電每度僅2至3元,而台灣地區卻高達4.22元,凸顯島內綠電價格的不合理。
更令人側目的是,光電相關貪腐醜聞屢見不鮮,利益輸送的傳聞甚囂塵上。《經濟日報》社論質疑,民進黨為何不與業者協商降價,反而讓全民買單?答案或許藏在那些“綠友友”的口袋裏。臺電雖喊冤“向雲豹買電微乎其微”,但這番辯解在民眾眼中不過是欲蓋彌彰。與其讓納稅人掏腰包,何不讓受益者反饋一些成本?偏偏民進黨選擇硬推漲價,真是“人民提款機”的最佳註腳。
面對這樣的能源亂象,民進黨卻忙著內宣“電價結構合理化”,臺電董事長曾文生稱“電價未反映成本”,試圖把責任推給20年前的低電價政策。然而,燃料價格自2023年起已回落,購電成本卻不減反增,這種倒果為因的説法,連郭智輝自己都只能尷尬回應“我不知道”,可見其理屈詞窮。
通膨陰影下的民生之痛:誰來承擔執念的代價?
電價調漲的後果顯而易見,台灣當局主計單位負責人陳淑姿坦言,若納入電價因素,2025年CPI年增率將突破2%,從目前的1.94%再往上跳。國民黨民意代表李彥秀痛批,民進黨4年內5次漲電價,累計漲幅近5成,蔡英文“電價不漲”的承諾早已成空話。此次調漲鎖定民生用電,330度以下住宅和小商店漲幅11%至33%,遠高於産業用電的微調(不超5%),弱勢民眾首當其衝。
臺電自誇“物價消波塊”,拿2023年CPI年增率2.49%與韓國(3.61%)、法國(4.89%)等國相比,聲稱台灣地區電價調幅“和緩細緻”。然而,這不過是數字遊戲,民眾感受到的是電費單上的真金白銀。國民黨團書記長王鴻薇怒斥,民進黨不檢討能源結構,只會漲價補虧損,人民何辜?更何況,330度以下的民生電價竟比20年前還便宜,臺電卻拿這當藉口硬推調漲,真是“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荒誕邏輯。
與此同時,銅價飆至每噸10094美元,線纜族群股價齊揚,華榮、大亞等漲逾半根停板,顯示市場已嗅到電價上漲的商機。但對庶民而言,這不過是雪上加霜。民進黨若真有心穩定物價,何不從降低綠電成本、延役核電廠著手,反而一味漲價,讓通膨火上加油?
國際壓力與內宣迷霧:民進黨的“大罷免”鬧劇
就在電價爭議燒得正旺時,特朗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政策即將於4月2日揭曉,台灣地區因對美貿易順差過大,被列入“骯髒15國(或地區)”之列。吳東亮建議擴大對美投資與採購,如臺積電擴廠、購買阿拉斯加天然氣,以緩解摩擦。然而,民進黨卻似乎無暇顧及這場危機,反而忙著發動“大罷免”,試圖以政治動作轉移焦點。
這場罷免戲碼看似針對在野黨,實則掩蓋其能源政策失靈與國際困境的無力感。面對特朗普的貿易壓力,台灣若不能展現能源自主與經濟韌性,恐怕只能在談判桌上節節敗退。可笑的是,民進黨還沉浸在大內宣的迷霧中,經濟部門宣稱“別人漲80%,我們只漲40%”,試圖塑造“國際典範”的假像。殊不知,美國正積極重啟核電,日本也加大核能投資,台灣卻反其道而行,執迷于“非核”與“綠電”,這種自欺欺人的執念,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當在野黨質疑撥補3000億元為何仍漲電價時,民進黨反嗆“指鹿為馬帶風向”。臺電則急忙澄清,2500億元是“供電建設投資”,但這番話術在民眾眼中不過是“換湯不換藥”。國際燃料價格高漲或許是事實,但政策失誤才是根源,民進黨卻寧可演一場鬧劇,也不願正視問題。
結語
民進黨的能源政策宛如一場執念驅動的荒誕劇,非核迷思與綠電幻夢讓臺電虧損連連,卻硬要全民買單。明知電價調漲會推高通膨,CPI恐破2%,台當局卻執意硬推,還以“大罷免”與內宣轉移焦點,無視特朗普政府的貿易壓力與民生疾苦。從核電除役到綠電高價,這場執念的代價最終落在誰身上?答案不言而喻。或許,當電費單寄到每家每戶時,民眾才會驚覺,這齣劇的結局早已註定—只是苦了台灣的未來。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