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部署在以色列的“薩德”系統成功攔截葉門胡塞武裝發射的一枚“巴勒斯坦-2”型中程高超音速導彈。這是“薩德”系統首次在實戰中成功攔截高超音速導彈。然而,以色列軍方後來未再使用該系統攔截胡塞武裝發射的“巴勒斯坦-2”導彈,外界猜測可能是因為“薩德”系統攔截高超音速導彈的能力不足,攔截成功率低。
於是,美國在計劃削減軍費開支之際,批准了國防部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簽署的關於“薩德-6”型反導導彈的研製合同。據介紹,“薩德-6”型反導導彈的攔截重點是高超音速導彈。同時,美國防部進一步要求該公司將“薩德”系統和“愛國者-3”系統聯合使用,同時與美陸軍“一體化防空反導作戰指揮系統”(IBCS)進行聯網。
“薩德”系統號稱是目前全世界唯一能在大氣層內外攔截彈道導彈的陸基反導系統。自2004年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重啟對該系統的研發工作以來,到2022年底共完成19次攔截試驗,其中16次成功,攔截率84%。值得注意的是,這19次試驗攔截的都是彈道導彈,鮮有攔截高超音速導彈。有分析稱,原因在於美國至今生産不出一枚標準的、供攔截試驗用的高超音速靶彈。
眾所週知,高超音速導彈具備兩大技術特徵:一是超音速飛行,飛行速度大於5馬赫(1馬赫約等於1225千米/小時);二是能在末段進行機動性很強的變軌飛行。其中,變軌飛行比超音速更令防禦方頭疼。
一般來説,來襲的高超音速導彈基本上是在大氣層內飛行,雖然中段飛行速度在10馬赫以上,但在末段由於要進行機動變軌,飛行速度會降為5至8馬赫。此時,攔截彈的機動過載能力變得重要,速度反而相對次要。機動過載是指導彈在飛行中快速改變方向或做各種劇烈動作時導彈能承受的最大加速度。它是決定攔截彈能快速調整飛行軌跡對機動目標進行打擊的主要指標。
那麼,有沒有高超音速導彈典型的變軌機動飛行軌跡,協助實現對高超音速導彈的攔截?遺憾的是,至今科研人員甚至連近似的數學運算式都寫不出,因此不要説製造靶彈,連進行電腦模擬都有困難,地面雷達更不可能像攔截彈道導彈那樣,通過預測目標軌跡進行跟蹤和攔截了。這就是當今研製防禦高超音速導彈反導系統的主要難點。
近年來,由於俄羅斯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發展迅速,美國軍方認為當前美軍對於高超音速導彈的防禦需求已經超過對高超音速導彈的需求。據外媒報道,就高超音速導彈防禦系統建設,美國導彈防禦局高層形成以下共識:一是防禦高超音速導彈與防禦彈道導彈可以合用一個系統,不必“另起爐灶”;二是現有反導系統的攔截彈均採用“直接碰撞殺傷”(KKV)方式,具備一定的機動過載水準,通過進一步升級改造,可用於攔截高超音速導彈;三是將各種反導武器整合到“一體化防空反導作戰指揮控制系統”當中,進一步提高整個系統的作戰效能。
不過,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承認,目前“薩德”系統的攔截彈有兩大技術缺陷。一是雷達作用距離短,僅200千米,這導致該系統在第一次攔截目標失敗後,沒有時間進行第二次攔截。二是當攔截彈飛至空氣稀薄的大氣層內外時,攔截彈單級火箭的燃料將耗盡,導致導彈的機動過載不足,難以攔截中遠端高超音速導彈。該公司認為,將“薩德”系統攔截彈的單極火箭改為兩級火箭能夠解決上述問題,提升“薩德”系統作戰性能。
自2015年起,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受美軍委託對“薩德”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升級後的新型號被命名為“增強型薩德”,採用兩級固體火箭,推力大大增加,不僅使攔截彈的射程增大至600千米,攔截彈的機動過載也將提高10至40倍,使該系統獲得多次攔截機會,進而提高對高超音速導彈的攔截成功率。另外,此次升級也對“薩德”系統攔截彈的姿軌控制系統進行改進,實現對姿軌調整推力大小和方向的精確控制。
理論上,從“薩德”系統原型到“增強型薩德”,具有一定的技術創新,也讓美國防部看到希望。目前,俄羅斯新一代反導武器S-500系統已于2024年底正式服役。該系統的射高達40至180千米,和“薩德”系統一樣可以在大氣層內外攔擊彈道導彈,防空射程達600千米,這是“薩德”系統所不具備的。相比之下, “增強型薩德”系統至今未正式定型,甚至連實物樣品也未曾公開展出,外界分析可能是技術難度太大,相關研究至今未過關的緣故。
那麼,“薩德-6”型反導導彈是否就是“增強型薩德”?目前相關資訊公開較少,因此無法作出判斷。可以確定的是,無論是美國防部還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研製“薩德-6”型反導導彈時,都會吸取在“增強型薩德”系統研製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教訓,利用已有研究成果,不大可能“另起爐灶”。
美國防部的最終目標,是將“薩德-6”型反導導彈、“愛國者-3”等反導武器整合在美陸軍的“一體化防空反導作戰指揮系統”當中,實現統一指揮、資訊共用,提升作戰效能的目的。“一體化防空反導作戰指揮系統”是美軍一體化防空反導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該系統通過整合各種作戰資源和資訊,能夠實現對戰場態勢的實時感知、對作戰任務的快速分配和對作戰行動的精確指揮,從而提升系統在複雜戰場環境下的作戰效能。
早在2020年,美軍曾對“一體化防空反導作戰指揮系統”進行多次靶場試驗,隨後宣佈該系統具備初步作戰能力並開始部署。很多專家認為,該系統技術複雜,僅有幾次試驗遠遠不夠。另外,參加這些攔截試驗的反導系統僅限于“愛國者”“哨兵”“復仇者”等少數幾種,作為最主要的反導武器“薩德”系統並未參加。
目前,多國高超音速武器發展迅速,美國防部一直在尋求攔截高超音速武器的辦法。系統聯網與一體化作戰被認為是最重要措施之一。早在“一體化防空反導作戰指揮系統”定型前,美國防部曾要求部署在多個國家的“薩德”系統與其他防空系統進行一體化試驗。
2018年部署在韓國的“薩德”系統和“愛國者-2/-3”系統曾進行“聯合應急作戰需求試驗”。在測試中,“薩德”系統負責高層防禦(40至150千米),“愛國者”系統負責低層防禦(15至40千米)。美軍方希望通過增加少量的軟硬體,使兩個系統具備資訊共用和軟硬體互操作性,從而能夠在較遠距離上提早發現目標。試驗證明,這樣的聯合方式使得兩款系統在末端防禦中擁有3次攔截機會,大大提高對高超音速導彈的攔截成功率。有分析認為,相比龐大複雜的“一體化防空反導作戰指揮系統”,這種較小的聯網作戰系統,似乎更靠譜些。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