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聽海涌》中暗藏的“媚日台獨”禍心(下)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海觀潮      2025-04-02 15:22:52

台海觀潮

      作者 任冬梅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政治經濟研究室 副研究員

  該劇更大的一個問題,在於故意醜化抗日英烈。《聽海涌》將兩岸公認的二戰抗日烈士,在東南亞僑界廣受景仰的卓還來,改名為羅進福,在日軍統治下茍延殘喘,因痛恨臺籍戰俘監視員將妻子推進壕溝殺害,在法庭上作偽證陷害新海志遠。

  卓還來1912年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自燕京大學畢業後,先後在巴黎政治學院和倫敦大學就讀取得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進入“外交部”,1940年出任北婆羅洲山打根領事館領事。1942年1月,北婆羅洲遭日軍侵佔,領事館多位人員來不及撤退,但他已先將機密文件等焚燬,日軍以武力脅迫他交出檔案資料,但遭嚴辭拒絕並告知已焚燬。憤怒的日軍將他與妻兒全數逮捕並監禁。期間,日軍多次威脅利誘他加入其陣營,但總遭拒絕。同年9月,他和妻兒及領事館人員被押解到沙撈越馬都林丹集中營。同時,日軍仍繼續對他威逼利誘,希望他能領導華僑與日本合作,但始終被拒。日本戰敗前夕,1945年7月6日淩晨,卓還來遭日軍槍殺于當地叢林中。1947年,其骸骨被當地華僑護送運往中國,並在途中接受各地華僑哀悼,運抵後靈位被遷入北平八寶山忠烈祠。9月3日,與其他八位烈士的骸骨在南京公祭後被葬于“菊花臺九烈士墓”。1959年,在北婆羅洲華僑各界等倡議下,刻有卓還來簡歷的紀念碑在其遇害處落成。1985年,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40週年前夕,南京市在菊花臺九烈士墓前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首次公祭。1987年及1992年,南京市各界人士再度為其舉辦公祭。1989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追認卓還來為革命烈士,並將“革命烈士證明書”頒發于其親屬。

  這樣一位寧死不屈、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烈士,《聽海涌》裏卻把他塑造成茍且偷生的姦猾小人,尤其對台灣人很壞。不僅有前面提到在法庭作偽證,“為報私仇故意誣告臺籍戰俘監視員”,而且明明已經拿到“二戰結束台灣人恢復中華民國國籍,應為戰勝國公民”的公函,卻私藏起來,仍然要求澳洲法庭將臺籍監視員當作日本戰犯判刑。總之,就是要將抗日烈士塑造成一個工於心計、處處陷害台灣人的中國大陸人。對此,台灣知名文史工作者徐宗懋和撰寫《前進北婆羅洲——臺籍戰俘監視員》的報告文學家李展平決定向公視發起侵權提告,公視卻以“創作自由”、“劇中人物並非改編特定人物”輕輕帶過。但《聽海涌》直接稱羅進福是婆羅洲領事,原型人物明顯,連造型也類似,説“虛構”未免欲蓋彌彰。

  更令人質疑的是,這部劇打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歷史劇”旗號,甚至導演孫介珩還稱通過此劇意圖給大家上一堂“學校沒有教過的歷史課”,但卻對歷史有著極大的歪曲。

  這部劇展現了戰爭的殘酷,但對於為什麼會發生二戰,卻沒有清晰的認識。只是通過新海志遠的口詢問,“既然你們雙方都説不願意戰爭,那為什麼會發生戰爭呢?”此時日本軍官義正言辭地回答説,“日本發動戰爭是為了反抗西方人到亞洲來殖民,我們是為亞洲而戰鬥”,又説“他們所謂的正義,只是勝利者的正義,你還不懂嗎?”這和二戰後日本右翼的説辭一模一樣,就是把日本侵略的罪惡説成只不過是“戰敗了”而已,完全不承認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侵略中國及亞洲其他國家,將它們變為自己的殖民地,大肆掠奪資源。將戰爭簡化為“就像打架,輸了的只是拳頭沒對方硬而已,並沒有誰對誰錯”。這樣一種站在日本軍國主義立場的歷史觀,甚至認同所謂“建立大東亞共榮”謬論的歷史觀,竟然堂而皇之的出現在本劇之中,簡直令人震驚。非常明顯的是,導演並沒有對日本軍官的説辭展現任何批判,而是以不置可否甚至還略有贊同的態度在呈現。

  以民進黨為代表的“台獨”勢力,一直不願正視歷史,反而不斷通過“修改教科書”等方式想方設法歪曲、篡改歷史,其目的就在於追求“台灣獨立”。他們之所以無底線“媚日”,鼓吹日本“殖民有功論”,宣揚所謂“臺日友情”,就是試圖把“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美化成“日治”,將歷史上中國中央政府對台灣的管轄與管理視為“明治”、“清治”等,將之混為一談,歸為都是“外來的”,切斷台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從而達到建構“台獨”合理化的目的。也就是説,“美日媚日”的背後其實是“台獨”意識形態作祟,“綠色勢力”顛倒黑白、認賊作父是為了實現可恥的“台獨”目標。

  目前看,《聽海涌》不僅在台收視率高,還被推向國際廣泛傳播,甚至在大陸某平臺獲得8.4的高評分。這樣一種偽裝成“揭示被遺忘的歷史”的影視劇,由於有民進黨當局大筆資金投入,又製作精良且通過國際媒體傳播,很容易讓人“眼前一亮”而收穫大批觀眾的青睞,讓對台灣問題了解不深的觀眾在不知不覺間接受“台獨意識形態”的熏染。通過“文化産業”對內“洗滌人心”、對外傳播“台灣意識”的“文化台獨工程”,將在兩岸及國際社會産生極為深遠的危害,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