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被羞辱的 “對等貿易”:警惕"非紅供應鏈"成為"無頭蒼蠅"的虛妄戰略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島夜話      2025-04-07 15:29:43

 台島夜話


  作者 蔡鎤銘 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美國總統特朗普于當地時間4月2日突襲式宣佈,對包括台灣地區在內的十多個 “不公平貿易體”徵收高達32%的對等關稅。消息震撼國際市場,各國陸續公佈對策,然而賴清德當局卻遲至四天后才匆促提出應對方案,引發台灣內部極大質疑。尤有甚者,4月6日賴清德不僅未對美方強硬表態,反而提出將以 “零關稅”為基礎與美方展開貿易談判,強調 “不會報復關稅”,並計劃進一步增加對美投資——如此 “親美押寶”的姿態,儼然把台灣推入更不對等的經濟險境。

  這場所謂的 “對等關稅”,實則是對台灣地區長年一面倒配合美國戰略的嚴厲回報,更揭示民進黨當局 “非紅供應鏈”戰略的荒謬與危險。

  順差高達740億美元,觸怒特朗普

  根據美國商務部公佈的官方數據,2024年台灣地區對美出口高達1,163億美元,進口僅為423億美元,貿易順差暴增至740億美元,年增幅超過五成。這一龐大的順差數據,使台灣地區躍升為美方眼中最主要的 “不對等貿易”對象之一。

  在特朗普眼中,龐大的順差代表著美國 “吃虧”,必須透過懲罰性關稅予以平衡。此次台灣顯然是經濟賬本的反撲。更值得注意的是,此輪關稅所波及的産業,包括晶片、精密機械、自行車、電子零組件等,幾乎涵蓋台灣地區全部出口主力。

  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預估,一旦32%關稅全面實施,將導致對美出口劇減,台灣全年GDP恐下修0.6%,並可能損失9萬個製造業工作機會。這不僅是對産業的重擊,更是對民進黨 “親美押寶”策略的嚴厲審判。

  高度配合換來背叛,竟然全盤誤判

  令人錯愕的是,台當局高層事前聲稱其實知悉特朗普將於4月2日宣佈加稅,甚至已擬定若干因應方案。然而,他們錯估了美方可能的徵稅幅度,原預估僅為10%左右,且對台灣地區 “特別寬容”。行政部門卓榮泰甚至在關稅公佈前夕,仍在臉書喊話 “大家可以安心睡覺”。

  結果,事實卻是台灣被徵收32%高稅,與大陸幾乎同等對待,台灣當局根本措手不及。根據《中國時報》披露,從4月3日至6日,台灣當局團隊匆促開會擬定對策,包括邀産業代表座談、拋出 “五大策略”、金融管理部推出 “三大限空令”,對策目標是先 “安穩企業信心”、 “安定社會民心”,且要 “擴散正確資訊”。但相較各國及地區早已與特朗普團隊密切溝通,台灣顯然是 “連門都進不了”,毫無迴旋餘地。

  “非紅供應鏈”戰略破産,對美押寶成賠錢貨

  賴清德上任以來,強力推動 “非紅供應鏈”策略,聲稱要打造 “不依賴大陸”的安全生産體系。臺積電赴美投資千億美元、美軍購大單接連簽署、天然氣與農産品大量採購……一連串經貿動作看似 “強化盟友關係”,實則是 “單邊奉送資源”,換不來任何實質保障。

  不僅如此,臺經濟部門郭智輝還預定5月赴美參加 “選擇美國”高峰會,繼續拉攏企業赴美投資。但如今關稅鐵錘一落,才發現美方從未真心對待台灣 “朋友”。國際媒體也多有嘲諷,稱民進黨對美政策可謂 “熱臉貼冷屁股”。

  此情此景,讓人不禁質疑:難道 “非紅供應鏈”就是要用台灣納稅人的資源,換來美方的羞辱?難道一味 “親美倚美”就是經濟自主的代價?

  抗爭還是獻媚?

  在大多數方迅速響應美方關稅、主張談判與對等反制之際,賴清德的選擇卻令人匪夷所思。4月6日,他公開宣示,台灣不會對美實施關稅報復,將以 “零關稅”為基礎參照《美墨加協議》與美國展開自由貿易談判,並承諾加強對美投資、消除貿易壁壘。

  這種不計代價討好美國的立場,不僅無助於恢復經貿平衡,更形同 “出賣台灣”。面對高關稅打擊,民進黨當局不是為台灣産業爭取公平待遇,而是第一時間選擇 “更低姿態”來取悅加害者,這種政策邏輯幾乎讓人無法理解。

  島內輿論紛紛抨擊,認為民進黨 “連抗議都不敢,還想送更多投資過去”,完全忽略台灣本地中小企業、製造業者的生存困境。

  國際孤立與政策錯誤,誰來承擔代價?

  台灣在此波美方貿易制裁中的孤立,正凸顯民進黨的外事與經濟戰略嚴重錯誤。對內全面排斥大陸市場,對外盲目依賴美國庇蔭,如今卻面臨美方背棄、國際市場排擠的雙重困境。

  令人擔憂的是,這場經濟風暴尚未見底。若貿易轉單失敗、産業鏈轉向東南亞,台灣將可能在區域經貿中徹底邊緣化。更大的危機,是台灣當局至今仍無反思與調整的跡象,反而持續重復過往失敗路線,甚至意圖 “化壓力為動力”,以 “産業升級”包裝政策錯誤,令人不寒而慄。

  結語:親美押寶,代價終將由台灣民眾承擔

  這一場關稅風暴,不僅是美方貿易政策的調整,更是一記對民進黨執政邏輯的當頭棒喝。當局對美唯命是從,卻換來重稅羞辱;對島內産業百般壓榨,卻無法保護出口命脈。

  最終,這一切錯誤政策所帶來的經濟重擊,仍將由2,300萬台灣人民買單,帶來更慘痛的代價。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