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授意下,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開展全國民意調查,徵詢民眾對“國防部”更名為“戰爭部”的態度。數據顯示,54%的受訪者傾向於更名。
外媒指出,該舉措表面上是名稱變更,實則是美國為後續可能採取更加激進的軍事行動方式進行鋪墊。1789年,獨立不久的美國為管理戰爭相關事務設立“戰爭部”。該機構存續期間,美國從北美洲大陸向全球範圍擴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為塑造“世界和平維護者”形象,根據《國家安全法》,1947年將“戰爭部”與“海軍部”合併,後更名為“國防部”,以此彰顯美國軍事戰略從“主動戰爭”轉向“全球防禦”。
此次國防部更名計劃被美國媒體解讀為對國防內涵的重新詮釋,意味著美國將朝更具攻擊性的防務方向調整。該計劃引發美國國內激烈爭論。
以馬斯克為代表的支援者認為,美國軍事實力用於維護全球統治地位,而非單純本土防禦,更名為“戰爭部”更貼合現實。反對者則稱,美國正走向危險道路,“戰爭部”標簽會固化美國“全球霸權操控者”的負面形象,使其在國際社會更孤立,加劇全球緊張局勢。有評論稱,為美國國防部更名是“軍事重組計劃”的關鍵部分,將帶動一系列防務機構裁並重組。
在此次曝光的計劃中,美國國防部將整合作戰司令部,同時對聯合參謀部、戰略司令部等部門結構進行優化。
作戰司令部調整備受關注。當前美國國防部設有6個戰區司令部,包括印太司令部、南方司令部、北方司令部、中央司令部、非洲司令部和歐洲司令部。美國國防部計劃合併歐洲司令部和非洲司令部,將總部設在德國斯圖加特;合併北方司令部和南方司令部,成立美洲司令部。美國國防部評估認為,通過整合作戰司令部,可節省3.3億美元。
報道指出,美國計劃減少2個作戰司令部,反映其防務戰略呈現“本土回縮”和“輻射印太”並行態勢。除調整作戰司令部外,美軍海外軍事部署也有新變化。特朗普將中止駐日美軍擴編計劃,預計節省11.8億美元。此舉被解讀為美國未來將繼續向印太盟友施壓,使該地區盟友承擔更多防務責任和經費。同時,美國計劃在該地區組建駐韓/日太空軍司令部等機構。
擁有戰場指揮權的聯合參謀部面臨改革重組。該機構下轄的作戰計劃與聯合部隊發展部將被裁撤,該部門負責監督各軍種聯合訓練和教育工作。美軍將效倣商業模式,組建監察機構和效率評估部門,並將人事、後勤和戰略計劃與政策部遷至弗吉尼亞州薩福克一處基地。
另一核心部門戰略司令部也將進行架構調整。其下轄的資訊戰聯合作戰研究中心等機構,主要協助美軍執行資訊作戰任務,因被認為缺乏實際效能,面臨撤編。據估計,聯合參謀部和戰略司令部調整可在5年內節省10億美元。為優化資源配置與指揮體系,美國太空司令部的導彈防禦部門將被撤銷,導彈防禦任務由各軍種和作戰司令部承擔。
此外,美國國防部正在考慮放棄北約最高盟軍司令一職。此舉被視為遠離北約歐洲盟國的重要信號。最高盟軍指揮機構負責北約盟軍部隊軍事行動的組織指揮,按照慣例,最高盟軍司令由美國歐洲司令部司令兼任。
“軍事重組計劃”在美國國內引發很大爭議。反對者認為,整個重組計劃充滿商業模式,是唯利是圖的投機行為。他們表示,幾乎所有調整都被明碼標價,整個過程以壓縮開支為主線。
部分美軍高官表示,有關調整不切實際,影響整體凝聚力與執行力。就作戰司令部合併而言,無論是非洲與歐洲司令部,還是北方與南方司令部合併,都可能引發一系列問題。非洲地區地緣政治錯綜複雜,軍事行動涉及多方利益。歐洲司令部和非洲司令部任務側重不同,合併後美軍在非洲長期軍事佈局將遭受衝擊。
同時,北方司令部專注美國國土防禦,並與加拿大、墨西哥開展合作;南方司令部負責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事務。兩大司令部整合後,作戰指揮官控制和行動範圍大幅擴大,可能因缺乏相應的決策協調機制,影響軍隊協同與指揮效能。此外,近期特朗普政府高級官員多次出現涉密資訊洩露情況,引發民眾擔憂,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重組計劃推進。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