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乙巳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橋山祭祀廣場隆重舉行。王靖升 攝(來源:中新網)
4月4日上午,由陜西省人民政府、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共同主辦的乙巳(2025)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陜西省黃陵縣橋山祭祀廣場舉行。
今年公祭典禮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為主題,共有九項儀程:第一項,全體肅立、擊鼓鳴鐘;第二項,唱《黃帝頌》;第三項,敬獻花籃;第四項,恭讀祭文;第五項,向軒轅黃帝像行三鞠躬禮;第六項,樂舞告祭;第七項,龍飛中華;第八項,瞻仰軒轅殿,拜謁黃帝陵;第九項,種植橋山柏。
上午九時五十分,公祭典禮正式開始。全場肅立,擊鼓鳴鐘。擊響的34通鼓聲象徵著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以及海內外中華兒女崇敬初祖的共同心聲;9響鐘鳴代表了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最高禮數,表達全體中華兒女對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無限景仰和無比感恩。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120名身著禮服的男女合唱隊員與120名身著56個民族服裝的少年兒童組成合唱方陣,共同唱響《黃帝頌》,肅穆的旋律和經典的歌詞,傳遞全球華人同祭初祖、血濃于水、團結一心的共情力、凝聚力。
4月4日,乙巳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橋山祭祀廣場隆重舉行。中新社記者 阿琳娜 攝(來源:中新網)
今年的典禮將現場祭祀與網路祭祀相結合,優化提升了“中華雲祭祖”功能板塊和操作界面,其中“秒懂黃帝陵”板塊,圍繞“人文初祖”“天圓地方殿”等黃帝陵文化元素,以創新方式和視角,製作刊發系列短視頻産品;“祭祀觀禮”板塊,可以線上觀看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網上祭祖”板塊,可進行虛擬點燭、獻花、唱黃帝頌,參與線上祭祖活動;“古樹祈福”板塊,可通過手寫祝福、懸挂祝福牌等方式參與祈福活動;“根脈傳承”板塊,設置了筆繪軒轅、知識問答、尋根溯源等環節,讓用戶在互動中進一步了解黃帝陵祭祀文化。
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現場內外同祭,讓更多中華兒女參與公祭,深入體驗黃帝陵祭祀文化的深厚內涵,表達感恩先祖、祈福中華的愛國之情,傳遞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願景。
圖為祭祀儀仗隊步入典禮現場。中新社記者 李一璠 攝(來源:中新網)
乙巳(2025)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4月4日在陜西黃陵舉行。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代表當日在橋山之上拜謁黃帝陵,表達慎終追遠的虔誠心意及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祈盼。
“回家了。”站在橋山之上,年逾古稀的台胞文金陵低聲自語。作為台灣桃園市陜西同鄉會榮譽理事長,他對黃帝陵有著別樣的情愫。二十餘年前,文金陵隨父親首次回鄉探親,“那時西安的街道遠不如現在繁華,但見到家族長輩和他們的子孫,眼淚就止不住流。如今,自己的下一代都已長大成人。”文金陵感慨,“根不斷,家就在。祭祖不僅是儀式,更是要讓子孫記住,我們的血脈從何而來。”
雖在台灣桃園市出生,文金陵卻始終將陜西視為“心靈的故鄉”,多年來他致力於聯結兩岸宗親鄉誼。“書本上的歷史僅是文字,而站在五千多年樹齡的黃帝手植柏下,看著樹榦上斑駁的痕跡,那是中華文明傳承與發展的見證。”文金陵坦言,希望台灣青年能夠有機會來黃帝陵看一看,切身感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進而找尋到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因由。
“去年第一次參加公祭典禮時,體會到的是震撼,並認識到很多新朋友。”台灣青年吳千鼎身著正裝,在軒轅殿前佇立凝望。他直言,今年再來,感覺肩頭多了一份責任。“讀萬卷書還得行萬里路,公祭典禮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的一場尋根之旅。作為一名台胞,過去總以為‘家’是一個具體的坐標,後來才明白,心安之處皆為家。”從讀大學到工作,吳千鼎已在大陸“紮根”十八載,“如果我們這一代不行動,文化的紐帶如何延續?站在黃帝陵前,你會突然感知到‘同根同源’的重量。”
4月2日,第十八屆海峽兩岸文化藝術展在陜西西安啟幕。圖為市民參觀書法作品。中新社記者 張遠 攝(來源:中新網)
4月2日,第十八屆海峽兩岸文化藝術展在陜西啟幕。本次文化藝術展以“九州同根,兩岸一脈”為主題,共計405件展品。其中,台灣地區作品47件。展覽時間為4月2日至15日。此番展出的作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展示了兩岸文化藝術界在交流中的互鑒與創新。
“眾人皆説‘書畫同源’,主要體現在傳統藝術中對於書法與水墨畫的相互影響與共通性,它不僅是一種技法上的共通,更是一種文化與審美的交融。它不僅展現美的形式,更蘊含儒釋道哲學思想,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標誌。”台灣書法名家陳銘鏡表示,兩岸書畫同宗同源,這份共同的文化記憶需要用心維繫。
台灣中華傑出青年交流促進會理事長陳長風表示,藝術作品作為文化交流的橋梁,是最具象徵意義的載體。每一件作品,無論是傳統的書畫,還是現代的雕塑、油畫,都蘊含著藝術家的思想與情感,也展現了兩岸在文化與藝術領域中的共鳴與創新。“希望未來,兩岸能夠有更多這樣的互動機會,無論是在藝術、文化,還是在創新與合作的層面,我們能夠攜手並肩,共同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
陜西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雷婉萍表示:“通過展覽我們感受到,台灣同胞的創作中飽含著對中原古風的追慕,大陸作品裏也躍動著對寶島風情的感知,這種雙向奔赴的藝術對話,正是中華文化包容性與凝聚力的生動寫照。期待兩岸藝術家能繼續以筆墨為舟楫,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同舟共濟、破浪前行。”
(資料綜合中新網、陜西日報)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