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台胞在陜

台商投資陜西的現狀及其商機

發佈時間:2002-04-15 00:00:00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在陜西的逐步實施以及兩岸先後加入WTO,陜西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正在成為台商參與西部大開發進行投資的首選地區之一。陜臺經貿的現狀改革開放以來,陜臺經貿合作伴隨著國家經濟的逐步繁榮而穩步發展。據統計,目前全省累計批准台商投資項目556個,實際利用台資額5.42億美元,台商在陜的實際投資額屬我省吸收境外投資的第二位。其中2001年全省新增台商投資項目34個, 同比增長126.7%;協議投資總額3441.6%美元,同比增長0.66%;實際利用台資831萬美元,同比增長30%。陜臺直接貿易額自1993年起累計達到2.88億美元,其中進口1.83億美元,出口1.05億美元。近兩年對臺出口額連續高於進口額。但是與東部和沿海發達省份相比較,台商在投資規模、投資領域方面仍屬於形成高潮前的啟動階段。一方面台商認為目前西部基礎設施不完備,市場發育不成熟,另方面對台灣當局消極的兩岸經濟政策有顧慮。因此謹小慎微的心態導致來陜考察的台商年年增加,但實際投資額仍不能有效增長,多停留在觀注或試探性投資階段。台商在陜西的投資現狀首先反映在投資領域窄,多集中在餐飲、娛樂、建材等傳統領域。以西安市為例,1991年1月至2001年1月共有220家台資企業註冊,大部分投資主要集中在飲食、娛樂、建材等領域,其中涉及到高新技術産業的企業家24家,涉及台資額789.7萬美元,僅佔總台資額的3.44%。根據省外經貿廳資料統計,2001年上半年在陜西省外經貿廳批准成立的台資企業共有20家,其中餐飲業8家、建材業4家、諮詢服務業3家、服裝業1家、電子科技3家、農業科技1家,總投資額849.9011萬美元,這其中傳統産業佔90.99%,新興産業只佔9.01%。其次投資金額低,企業規模小。在陜西現有台資企業中,台資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只有13家(包括以內資或以第三地名義投資的),台資額超過500萬美元的也僅有20家左右。目前在陜的台資企業投資額大多集中在10—50萬美元之間,企業規模小。在陜投資或設點的台灣知名企業也不到10家,沒有能發揮“旗艦”效應。概括而言,陜臺兩地經濟合作的現狀是傳統産業多,高新技術産業少;小企業多,大中型企業少;內銷型多,外銷型的少。陜臺經貿的商機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全面實施和兩岸先後加入WTO這些大的商機背景中,陜西既以豐富的自然資源、寬廣的投資領域、頗具創造性的人才實力和西部大開發中特殊優惠政策及吸引著台資,同時陜西也正在積極地優化環境,在建立投資服務體系,完善基礎設施等方面發揮著西部大開發中的“橋頭堡”作用,為台資進入營造為有利的氛圍。築巢引鳳,實現雙贏。陜西現有4個國家級開發區,它們分別是西安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和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寶雞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開發區以其較強的科研實力和技術優勢已經成為台商投資的集中首選地。已經入駐的台資企業都有著良好的經營業績並不斷的在增資擴建。涇河工業園和目前正在準備籌建的西安台灣工業園的建成將更大規模更加有效的吸引台商投資。積極主動地實施“引進來”、“走出去”雙向並舉的開放戰略。自從陜西確定2001年為改善投資環境年以來,台商來陜西進行經貿交流十分踴躍,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全省共有27個團隊計625人次。這些台商在陜期間,先後參加了8次陜西省投資説明會,並且深入到陜西省各高新開發區及相關企業考察交流。與此同時,陜西進一步加大了入島經貿交流和招商引資的力度,全省各地對臺招商的積極性提高搶抓商機的意識增強,全年有許多重要的經貿考察團陸續赴臺,其中廳級以上領導參與赴臺經貿考察的就有26人次,引起台灣社會各界對陜西的極大關注。我們認為陜臺間的經貿商機空間廣闊,潛力巨大,這是由於在客觀上,陜西和台灣處於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兩地存在著很強的經濟互補性,實現雙贏的空間很大,首先體現在産業結構互補。台灣的一、二、三産業在1999年GDP中 的比重分別為3.5%、37.4%和59.1,而陜西的一、二、三産業在1999年GDP中的比重分別為20%、41.9%、38.1% (GDP數據摘自《陜西社會形勢分析藍皮書》)。台灣經濟的結構層次高於陜西,為台商在陜投資提供了巨大商機,為陜臺兩地在農業、果業、旅遊業、高新技術産業,包括金融保險、郵電通訊、交通運輸、資訊諮詢、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在內的服務業的等領域提供了巨大的合作潛力。第二在生産資源、資金、技術、管理、銷售等方面的互補,總體上講台灣的經濟處於中等發達地區水準,陜西尚處於發展中地區水準。台灣有資金技術、先進的管理經驗和遍佈海外的行銷渠道,一方面台灣資本市場成熟,風險投資活動積極;另一方面,技術及管理人才眾多,行銷經驗豐富。陜西則以低廉的勞動力、待開發的資源以及許多重點項目和一些適宜創業的開發區為台灣優勢可充分發揮並獲得更大回報提供了良機。第三科技資源互補。島內正在産業轉型期,科研人員緊缺,科研力量不足已經影響到台灣許多産業的發展。而陜西的科研院較多、人才總量大,現有各類技術人員85萬,但陜西的人才資源卻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使用,陜西的眾多科研成果也未進入市場,沒有及時地轉化為生産力。在台灣經濟面臨産業轉型和電子、光電産業升級換代的時期,陜西在這方面的科研和人才優勢在促進陜臺經濟合作上應該能發揮很大作用。(作者為長安大學副教授 宋琳)華夏經緯專稿2002.04.15

主辦單位:陜西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