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至8月,陜西省台辦主辦和協助海協會主辦了3期台灣青年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20多所大學160多名師生參加了這次活動,我們通過個別交談、集體座談和無記名問卷調查,了解了台灣大學生對研習活動的收穫體會和感受,他們為陜西珍貴、獨特的中華文化遺産為而自豪,為陜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而讚嘆,在親身體驗中昇華了對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感情。一、陜西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強吸引力和凝聚力
為陜西蘊藏的豐富的中華文化遺産而自豪
營員們認為,陜西有中國珍貴、燦爛的文化遺産,從陜西可以看到中國地大物博,處處令人産生歷史的感動。這次研習營活動,探討了中華文化之精髓,且見識到中華文化的廣大精深,從各個考古發現,到了解中國整體經濟國力之過去、現在與未來,讓我們又更深入的了解了中國,以身為中國人為榮。這次陜西之旅開了眼界,更對大陸引發了深厚興趣,那種震撼是無可比擬的。認為不到陜西就無法了解中國歷史和人文素養,我們將會繼續來這裡學習遊覽的,以解開中國文化的神秘之謎。有個營員深有感觸地説,這樣深度廣度的交流使我們深切感受到,兩岸同胞都是炎黃子孫的後代,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告訴我們,中華文化的根在這裡而源在台灣。有的營員還説,來到陜西使自己變得像暴發戶,超級美麗的名勝古跡瀏覽不盡,對整個行程感到開心,體驗了身為中國人的驕傲,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有機會還要再來大陸體會祖國山水的雄偉壯麗。一位同學在問卷中談到,之前我是“崇日一族”,想利用機會去日本留學,可是這次來西安之後,徹底顛覆了我以前的想法,我就知道未來我要念研究所,一定要來大陸就讀。
對書本上的歷史知識得到證實和豐富
營員們認為,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他們在台灣只能看著教科書死記一些名詞,從沒有親身來過,因此也不會有深刻的體驗與感受。來參加此次研習,收穫及閱歷上受益良多,比想像中還擁有更多令人讚嘆的地方,看到許多只在書本文字間介紹的古物,而且親身面對真實的古跡,使他們感受格外的不同,特別的真切,那種感動、震憾簡直無法描述。有位營員表示:“到陜西來,思古之情由然而生,中華文化研習營使我們從歷史課本的想像中走出,見識了幾千年曆史的遺跡,典籍中的人、事、物,胸臆中的文化落實了;許多文化、史跡的考證和挖掘過程,令大家耳目一新,更是書本上得不到的知識與經驗。尤其陜西的周秦漢唐文化歷史是他省沒有的,在這裡我們可以感受2000年前中國的成就,真是太棒了。”
加深了對祖國大陸和陜西的認同和感情
研習營給了同學們對大陸更深刻的體驗。緊湊而豐富的文化饗宴,西安人的熱情,以及他們熱愛中國文化的情懷,讓同學們對中華文化有了更新更深刻的了解,對西安産生了熟悉感及認同感,還認識了新朋友。中山大學二年級蔡祿得同學深有感觸地説,“我比較來之前和來之後,對於陜西的觀點確實是一大落差,而對於我産生很大的衝擊,尤其是我對大陸的看法和兩岸現狀的觀點。對我來説,能夠來到西安可以説是大學兩年來最大收穫之一。”同學們在留言中説,中華文化研習營能夠將課程和所參觀的景點結合在一起是很難得的,讓參與者透過著名教授、學者之講課指導,參觀和中華文化息息相關的古跡、景點,使人獲益良多。而且聘請的專家學者名師,專業水準相當高,學識與經驗俱是一流,很能引起大家的興趣。特別是“至尊級”的老師授課,讓人如沐春風,這些未來將在歷史上留名的人物,此趟一見,無憾!舉辦這樣主題的研習營,使兩岸各領域的學生及老師可以踴躍地相互學習與交流,促進中華文化的推廣併發揚光大,非常有意思。玄奘大學參加活動的18名師生返回後,在10月3日校慶時將心得展示在學校圖書館,暢談收穫感想,表示內心仍澎湃不已,思緒仍留戀在陜西的一景一物上,有的還改變了人生觀。不僅受到許多媒體關注和採訪,而且激發了更多同學興趣,決定開始打工存錢準備2003年來陜考察。二、改變了對陜西的模糊認識,增進了對陜西的了解,驚嘆陜西獨特的中華文化遺産和現代化建設成就160多名台灣師生中,除少數老師和個別同學以前來過陜西外,其餘均為首次來陜,來陜之前對陜西的印象和認識多是來自歷史課本、地理課本以及一些介紹陜西人文、歷史、經濟、産業的書籍,或從傳説、從主觀想像中得來的,由許多零星的印象拼湊而成的。 營員們認為,陜西古文化深遠流長,有無數多的文化瑰寶,有種人文及文化的自然吸引力。走入陜西就仿佛走入了歷史。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都選在此地建立了都城,或將自己埋在這有山有水的寶地上,想必有它特殊的地方。來之前也有的同學覺得,陜西作為13朝古都,是古老而落後、神秘的歷史古城,四處充滿著濃郁的古香,充滿著文化氣息,到處都是古跡、古建築物、古老的巷道,黃土、窯洞、兵馬俑、古城墻、羊肉泡饃,西安小小的,是常缺水,新聞少的城市,離首都時代已經很遠。陜西遠居中國西北,還停留在尚未開發的階段,黃土高原廣大遼闊,交通運輸以騾馬為主,人民為求溫飽而忙碌。城市發展比較遲緩,建設比不上沿海各省,生活環境條件和台灣有相當差距。到了陜西之後,經過聽課、考察等親身感受,對陜西的認識很快産生了質的飛躍,由原來表面的片面的一知半解的認識上升到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真實而具體的認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陜西是山水集結的寶地,風景宜人,資源繁多,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龍氣重,令人感受到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陜西文物甲天下,遍地文物讓人讚嘆,不愧是理想的帝王之都,整個陜西活像個天然的歷史博物館。到了陜西之後,營員們走在歷史先人曾經生活的建築物裏,步入如此大環境的自然景觀中,感覺既保有傳統之美,又充滿欣欣向榮之新氣象,深感陜西是中國古文化最豐富的地區,擁有的歷史文物比想像中的還多,人文資源豐富,觀光資源廣博,處處都是歷史,到處都有古跡,當地政府對文物用心保護,使壯麗宏偉的中華文化得以完整保存。陜西是中國人的寶,也是中國人的驕傲,我們以身為中國人而驕傲,以身為中華民族一分子而驕傲。“現代化建設成就顯著。”營員們認為,陜西尤其是西安的硬體建設非常完善,進步速度非常快,黃土高原綠化有成,富省、富市,人口密度高,社會發達,名符其實的西北第一大省。人民活力十足,現代化的腳步非常快速,而且能充分利用歷史資源發展觀光,陜西已能和沿海各省一較長短了,在一些硬體建設上有很多是值得台灣學習的。營員們認為,身在陜西之後,無論是在擁有歷史文明的古跡,或是在科學技術的現代建設,都能感覺到陜西的積極博大的精神和起源於黃土高坡的堅毅、勤懇的民族性。陜西民風淳樸、直爽、善良,陜西人個性豪爽,和氣和善,講話心直口快,有肯幹精神。與陜西人相處,覺得很和諧,很自在,人的率直和純良很容易打動人心,讓人有回到家的感覺,讓人更加不捨離開這個地方。陜西是開發大西部的起點,尤其是近年的改革開放和西部開發,唐室秧秧大國之風無疑微萌初露,前景相當被看好,未來的發展確實可觀,一日千里確實可期。我們相信未來陜西在西部大開發中將一日千里,相信陜西會是西部最耀眼成長的一省。營員們對西安的發展十分驚嘆,認為西安已是現代化的城市,市區到處在建設發展,高樓林立,城內繁華,商業相當活躍,交通四通八達,科技産業持續進步,人手一機的繁榮景象,和台灣已相當接近。許多營員説到,體驗了將近10天的大陸生活後,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整個西安市都朝著同一個目標動起來,開發傾其努力,相信再過十年,再來到西安,想必另有全新的面貌,而未變的則是陜西人民的熱情和黃土高原的壯闊。一名營員深有感觸地説,當我踏進西安開始,我被嚇倒了,這邊的生活水準遠遠超出我的想像!營員們認為,西安已如台北城,現代化及歷史感巧妙的融合,都市的尺度相當怡人,人民享受著各式各樣的休閒活動,書店裏還有蠻多的翻譯本,都與國外同步,可以很快學習到國外大師的智慧,充分展現了西安多元文化的風格。營員們覺得這次研習營行程設計嚴謹、充實、豐富,一切以營員為主,給他們留下了充足的自由活動時間,更能深入了解及認識大陸的風土民情。跟以往一般的團隊旅行相較之下,沒有了商業味的存在,課程安排和景點參觀安排的很好,從每到一個行程都有安排完備的解説系統。“這趟旅行真是充滿知識性的學習之旅,令人獲益匪淺,希望能有機會故地重遊。”營員們認為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希望有關單位能繼續舉辦既經濟、又內容豐富、適合在校學生增廣見聞、提高文化素質的這類活動。希望中華文化研習營能一直成功運作,協助所有中國人尋根,讓更多青年了解中國,讓對大陸有所誤解的台灣年輕人,多多來這裡好好洗禮一番,強化中華文化的共識與向心力,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通過這樣深度交流,才能相互了解對方,才能尋求兩岸共識的最大公約性。(華夏經緯網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