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回族是青海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分佈較廣的一個民族,現有人口82.3萬餘人,主要分佈在青海省的東部和東北部地區,以化隆、門源回族自治縣和民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西寧市、湟中、祁連、貴德等縣較為集中,其餘各州、縣也均有分佈。
青海遠在唐、宋時期就有回族先民活動,至元代有大量回回人集體移居河湟流域,明、清兩代移居青海的回回人增多。經過長期同當地漢族等其他民族友好相處,密切交往,逐步發展繁衍,成為今天的青海回族。
青海回族普遍使用漢語文 。但在宗教活動和民族內部仍保留一些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的語匯。少部分與藏族長期相處的回族則使用藏語,或漢、藏語兼通。回族信仰伊斯蘭教。
青海回族多數以農業生産為主,經營的農作物和經濟作物主要有小麥、青稞、豌豆、蠶豆、馬鈴薯、菜籽、蔬菜、瓜果等。少部分回族從事牧業生産,經營的牲畜有羊、牛、馬等。城鎮居住的回族善經營商業,精於牛羊肉、皮毛加工和飲食業。
青海回族的習俗與全國回族基本相同,但有些方面因宗教和聚居的關係,表現的較為嚴格和講究。
青海回族在飲食方面以麵食為主,他們加工的麵食品種多,味道美。麵片、拉麵、花卷、包子、水餃、油餅、鍋饋等是經常性食品,逢節日或喜慶日子,家家戶戶還要炸油香、馓子和花花。花花倣各式果蔬、花草形狀或圖案,有菊花等多達數十種,其製作之精美,式樣之豐富,令人叫絕。
青海回族喝茶很講究,一般都喝奶茶或蓋碗茶。奶茶是把茯茶熬好後放上適量青鹽,兌上牛奶;蓋碗茶是在蓋碗中泡上花茶、冰糖、桂圓、紅棗、枸杞、葡萄幹、杏乾等。兩種茶均既解渴,又富有營養,飲後令人精神爽快、舒暢。
青海回族的主要節日有爾德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爾德節又稱小爾德節,是齋月期滿後的節日,一般為三天。節日裏,男女老幼穿戴一新,家家戶戶收拾得整潔漂亮,備足豐盛的食品,招待家中來客。男人們還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到親友家去説“賽倆目”,互致節日祝賀。古爾邦節,又稱大爾德節,在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舉行。這一天,回族群眾宰牛宰羊或宰雞,分送親友,施捨窮苦人和自用。聖紀節在伊斯蘭教歷3月12日,是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節日這天,回族群眾聚于清真寺大殿內,圍成圓圈,由阿訇領念頌揚穆罕默德的讚文,接著由阿訇講解穆聖的歷史,然後在寺外散油香、熟肉和麥仁飯。
回族婚禮
回族青年男女舉行婚禮的前兩三天,男女要帶上蒸饃、羊肉給女方家送去,叫"催粧禮"。結婚那天,男言要去車接新娘。新娘要穿紅衣服,洗大凈,稱"離娘水"。同時,還要請全可人(即父母雙全、子女雙全、夫妻和睦的人)送親。送親宜早不宜遲,把新娘接到門口時,新郎要圍著車轉一圈,然後將新娘和送親人迎進大門。有條件的從大門到新房門,要鋪紅氈或毛毯子,如沒條件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著新娘走進新房,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地的。兩家客人互道過"色拉目"後,舉行念"尼卡哈"儀式。首先請阿訇選誦一段《古蘭經》,然後,阿訇當著證婚人問新郎:"你願意娶她為妻嗎?quot;新郎如願意要馬上表態。再問新娘,新娘表示同意,阿訇則宣佈:"從現在起,你們二位正式結為夫妻",並告誡二位新人要互敬互愛。"尼卡哈"儀式結束後,新娘新郎才進洞房。
新郎進洞房後,揭去新娘的紅蓋頭,摘掉頭上的喜花,互相交換禮物,新郎送給新娘包著錢的紅紙包,新娘給新郎小紅布蛋蛋式"針扎子",新郎還要用喜糖、核桃、喜棗撒向前來要喜糖的人,稱為"撒喜"。晚飯過後,大家開始鬧洞房,由一人當司儀,出點子,讓新郎、新娘表演節目。三天后,新郎陪著新娘"回門"(郎回娘家)。有的當日"回門"。
回族衣著
回族的男人,一般頭戴回回帽,從顏色上看,有無沿小白帽、小黑帽,大多數喜歡戴白帽。有的不戴帽子,用白毛巾或白布裹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還有的因教派不同、地區不同而戴角回回帽的,如有五角帽、六角帽、八角帽等。冬天,一些年老的回民,如阿訇不喜歡戴綿帽子,頭上仍戴一頂白帽子,耳朵上戴一對繡花的青耳套(棉制或皮制)。上衣一般喜歡穿雙襟白襯杉,有的還喜歡穿白褲子,白襪子,顯得十分整潔、明快、莊重。
回族男女都喜好穿青坎肩。特別是回族男的在白襯衫上套一件青坎肩,對比強烈,清新悅目,顯得為文雅莊重。到了嚴冬,穿了棉坎肩或皮坎肩,再穿上罩衣,舒適方便,保暖而不顯臃腫。高寒地區的回族還喜歡穿二毛皮衣、胎皮衣和老羊皮大衣。
回族婦女的衣著打扮也很講究。一般都頭戴白色圓撮口帽,搭蓋頭。戴蓋頭的習俗,源於阿拉伯國家,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在阿拉伯地區,原來風沙很大,水源缺乏,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凈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們自己縫製了能遮面護髮的頭巾。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婦女戴蓋頭的習俗。蓋頭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嵌金邊,上繡素雅花草圖案;已婚婦女戴黑色的,只披到肩頭;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披到背心處。回族婦女一般都穿大襟衣服。少女和媳婦很喜歡在衣服上嵌線、鑲色、滾邊、繡花,而且喜歡佩戴金銀手鐲、耳環、戒指,有的還點額,染指甲。看上去清新、秀麗、俊美。(青海台辦)
青海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