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少數民族

土族

發佈時間:2004-10-10 15:20:24

 

 

  土族是一個純樸、團結、和睦的民族。據資料記載,他們居住的地方大都是山高溝深、地廣人稀的高寒山區。絕大多數人一般以自然村為單位居住在一起,只有很少一部分獨家獨戶地住在深山之中。

 

  土族村莊都是依山成勢,錯落有致,各家各戶自成院落。院墻和房屋邊墻是就地取材,掘土夯築而成,土木結構、比較簡陋。屋內一般都有鍋灶連廚的熱炕。全家人平時就在炕上一起吃飯、休息,接待一般客人。這種灶的好處是節省燃料和燈油,每次等飯做好了,炕也燒熱了。遇到貴客臨門時,則要請客人到正房就餐休息,正房陳設一般比較講究,乾淨衛生。

 

  對土族的來源,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看法。近年來,多數學者根據漢、藏文史資料的記載和民間傳説,認為土族是吐谷渾人的後裔。唐時,留居青海的吐谷渾人,逐漸移居青海東部地區,與其他民族交錯雜居。在長期的生産生活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土族。

 

土族主要信奉佛教,同時也信道教。土族主要以農業為主,兼營少量畜牧業,糧食作物有小麥、大麥、青稞、穀子和馬鈴薯。因此,土族的麵食品種繁多。

 

土族服飾

 

土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互助、樂都、大通一帶的土族服飾,仍保持傳統習俗,但也有很大的發展變化。民和地區已基本漢化,同仁地區則已基本藏化。

 

土族的男子服飾,以短為主,長短結合,青年人的襯衫、腰帶、鞋襪都要繡花。青年婦女的夏裝是長短結合,在家裏一般穿長衫,在田間一般穿短衣。她們的白布汗褂大衣襟的胸前鑲方塊繡花布(漢語叫"胸花"),袖口有二寸多寬的黑布鑲邊。腰間係採綢或繡花棉布帶子,足蹬淺腰鞋,鞋面繡花。頭戴"拉金鎖"翻邊氈帽或禮帽,有的還在禮帽上插上花。

 

土族婦女的長衫,有單的,有夾的,還有上棉的,土族語分別?quot;年昂""汪西日""郭登"。袖子上套有用紅、黃、綠、紫、黑色緞料堆制的花袖筒,土族語叫"綃藻"。婦女們的褲子,一般為藍色長褲,並套上褲筒。未婚姑娘為大紅色,已婚婦女為黑色,四十歲以上的婦女不再用了。褲筒邊沿為藍白色夾縫。褲子上面還要穿百褶裙,互助等地為大紅色,民和地區為 緋紅色和綠色。老年婦女都穿長衫,套一件黑色藍色鑲邊坎肩。

 

  土族婦女的頭飾繁多,原來有"馬鞍"型、"三叉"型、"鏵尖"型和"乾糧"型等。到了四五十年代,互助等地又開始講究"土人頭""藏民頭""達子頭""漢人頭"。土族婦女中的"藏民?quot;,夏季戴禮帽,冬春戴狐皮帽。頭髮梳成兩個從頭頂到辮梢,由紅、白彩珠串連起來,辮梢連繡花辮套,辮子垂至膝蓋以下。穿長衫、長褲,勒綢、布彩帶,蹬繡花鞋。"達子頭",戴翻邊黑色氈帽,穿長衫、長褲,勒綢、布彩帶,蹬繡花鞋。

 

輪子秋

 

輪子秋是土族人民勇敢、智慧、團結的結晶和象徵,也是土族男女老幼喜聞樂見並踴躍開展的傳統活動。

 

關於輪子秋的起源,有一則美麗神奇的傳説。相傳土族先民為了尋求生活的出路,先後用青龍和野牛犁地,都失敗了。最後用黃牛耕地,"犁了南灘犁北灘,灑下金子般的青稞種子"。秋天,製作木車,運送收割的莊稼。當最後一車麥捆運上場時,車子翻了,只見兩個娃娃在朝天的那扇車輪上飛舞,口唱豐收的家曲《楊格嘍》。

 

  從此,每年冬季碾完場後,人們在平整寬闊的麥場或者寬敞的地場上,把卸掉車棚的大板車車軸連車輪堅立起來,穩固住重心。朝上的一扇車輪上平綁一架長木梯,梯子兩端牢固地繫上皮繩或麻繩挽成的繩圈。兩人相向推動木梯,使之旋轉,然後乘著慣性分別坐或站在繩圈內,快地轉動起來,並表演出各種令人瞠目結舌的動作。

 

  有趣的婚俗

 

  土族的婚禮是土族風情遊的重點。土族人民的婚禮自始至終是在載歌載舞中進行的。婚俗分幾個步驟。先是説媒,由男方請兩位媒人帶上哈達、酒等禮品到女方家説親,如果女方不同意這門親事,就會把禮品原封不動地送還男方。若同意這門親事,則將空酒瓶送回,這是非常別致而明確的資訊。

 

  男方得到這一資訊,會積極地進行第二步程式,就是定親。仍由媒人出面帶上用紅布包好的兩瓶酒、16個花卷(一種麵食)、一雙鞋、一方手巾、一個針扎等禮品去女方家商議訂婚事宜。媒人和男女雙方共同認定子女的婚姻關係後,女方要回贈兩瓶用藍布包好的酒,這種儀式叫做互贈酒瓶,大概是因為互助是有名的青稞美酒的故鄉吧,才會有以酒為媒的佳話。

 

  第三步是講禮,即與女方共商吉日良辰送彩禮的事宜。送過彩禮之後,整修娶親的準備工作即告就緒。

 

  第四步就是結婚儀式,也就是遊客在互助土族風情遊中能親臨參加的婚禮。結婚的前一天是女方的出嫁之日,需宴請親朋好友,男方則在這一天下午請兩名能歌善舞、能説會道的“納什金”(即娶親者)帶上娶親的禮品和新娘穿戴的服飾、首飾並拉一隻白母羊(象徵著純潔和財富)到女方家娶親。此時,女方家故意不給納什金開門,並由阿姑(年輕女子)唱起悅耳的“花兒”,讓納什金對歌,並從門頂上向納什金身上潑水,以示吉祥。直唱得阿姑們無歌以對,或者是娶親人詞窮無歌時,才肯開啟大門邀至家中。隨後由新郎向岳父母敬獻哈達,拜神佛,禮畢後,上炕喝茶、吃飯。此時阿姑們擁擠在窗口唱起婚禮曲,氣氛十分熱烈活躍,緊接著阿姑們衝進屋里拉起娶親人到庭院或麥場上去跳“安昭”舞。整個婚禮一直進行到深夜才會結束。(青海台辦)

青海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