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市概況
海東市因位於青海湖以東而得名。總面積1.3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62萬人。礦藏資源和水能資源豐富。是青海省第二大城市。全境東西長約124.5公里,在東經100°41′-103°04′之間;南北 寬約180公里,在北緯35°26′-37°05′之間。東部與甘肅省的天祝、永登、永靖、臨夏、甘南等州(市)、縣毗鄰,其他三面分別與本省海北、湟中、黃南等州縣接壤。
海東地處華夏民族搖籃——黃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湟水之間,是青海省開發較早、文化歷史悠久的地區。這裡史稱“河湟間”或“河湟地區”。據考古發掘,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本區民和縣陽洼坡曾發掘了與中原地區相同的仰韶文化遺址,其他地方多處發現類似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卡約文化的遺址。
【行政區劃】
全區轄1區5縣,即樂都區、平安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有96個鄉(鎮),總面積1.3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58萬人,其中回、藏、土、撒拉、蒙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69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43.9%。
樂都區下轄:海東街道、高廟鎮、洪水鎮、雨潤鎮、高店鎮、壽樂鎮、瞿曇鎮、達拉土族鄉、共和鄉、中嶺鄉、李家鄉、馬營鄉、蘆花鄉、馬廠鄉、中壩藏族鄉、下營藏族鄉、蒲臺鄉、峰堆鄉、城臺鄉、小峽鎮、三合鎮、洪水泉回族鄉、石灰窯回族鄉、古城回族鄉、沙溝回族鄉、巴藏溝回族鄉。
平安縣轄3個鎮、5個民族鄉:平安鎮、小峽鎮、三合鎮、洪水泉回族鄉、石灰窯回族鄉、古城回族鄉、沙溝回族鄉、巴藏溝回族鄉。
化隆回族自治縣下轄:巴燕鎮、群科鎮、牙什尕鎮、甘都鎮、扎巴鎮、昂思多鎮、雄先藏族鄉、查甫藏族鄉、二塘鄉、謝家灘鄉、德恒隆鄉、沙連堡鄉、阿什奴鄉、石大倉鄉、初麼鄉、金源藏族鄉、塔加藏族鄉;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下轄:川口鎮、古鄯鎮、馬營鎮、官亭鎮、巴州鎮、滿坪鎮、李二堡鎮、硤門鎮、馬場垣鄉、北山鄉、西溝鄉、總堡鄉、隆治鄉、大莊鄉、轉導鄉、前河鄉、甘溝鄉、中川鄉、杏兒藏族鄉、核桃莊鄉、新民鄉、松樹鄉。
互助土族自治縣下轄:威遠鎮、丹麻鎮、高寨鎮、南門峽鎮、加定鎮、五十鎮、五峰鎮、塘川鎮、紅崖子溝鄉、哈拉直溝鄉、松多藏族鄉、東山鄉、東和鄉、東溝鄉、林川鎮、臺子鄉、西山鄉、蔡家堡鄉、巴扎藏族鄉。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下轄:積石鎮、道幃藏族鄉、白莊鎮、清水鄉、街子鎮、查汗都斯鄉、文都藏族鄉、尕楞藏族鄉、崗察藏族鄉。
【歷史沿革】
秦漢以前,這裡居住著羌人。據傳説,遠在帝舜時,舜“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相傳三苗部落原住在今湖北、湖南或河南南陽至陜西商洛一帶地區。“西羌之本出三苗,姜姓之別也”,“徙之三危,河關西南羌地是也,濱于賜支,至於河首,綿地千里”。秦歷公時,“河湟間少五穀,多禽獸,以射獵為事”。説明人們過著以牧業為主兼有農業的經濟生活。
漢武帝元狩二年(西元前121年),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出兵擊敗河西匈奴,並進入湟水流域,在今甘肅省永登縣境設置令居寨,以禦防羌人入侵。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派將軍李息、郎中令徐自為率兵征討河湟羌人,在“湟中”設置“護羌校尉”,築西平亭(今西寧市),開始經略“湟中”。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後將軍趙充國奉命擊敗注水流域的先零羌,招撫黃河沿岸羌人歸降,罷兵屯田,在今海東地區先後設置一郡三縣,即移金城郡治于允吾縣(今民和縣下川口)、安夷(治所在今平安縣)、破羌(治所在今樂都縣)、允吾(治所在今民和縣)等縣,均屬金城郡,這裡被正式納入漢朝的郡縣體系。安夷縣曾長時期為漢護羌校尉治所。獻帝十八年(213年),析金城郡西部置西平郡(治所在今西寧市),河湟各縣改屬西平郡。
魏晉南北朝時,河湟地區曾被前涼、前秦、後涼、南涼、西秦、北涼等地方割據政權相繼統治過。這一時期,曹魏曾在中川、官亭一帶設 置白土縣,晉惠帝在允吾置晉興郡,北魏廢晉興、左南、白土、允吾縣,在龍支城(今古部)設置金城縣,西魏改名龍支縣;在化隆、循化 縣境,北魏設置石城(治所在今群科)、廣威(治所在今甘都)二縣, 屬洮河郡,隸鄯州(治所在今樂都縣)。西元397年至414年,鮮卑族一支禿髮部發展壯大起來,逐步佔據了河西和湟水流域,建立起南涼王國,其都城曾建在今之樂都縣。
隋唐時,今海東地區曾盛極一時,所處地位舉足輕重。樂都縣先後為西平郡、部州、隴右道治所,一度成為隴右乃至西北地區的政治中心和軍事重地。隋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率兵親徵吐谷渾,四月渡黃河于臨津關(今民和官亭),經古鄯到達西平郡,陳兵講武,五月大獵于拔延山(今拉脊山之馬陰山),“詔虞部量拔延山南北週二百里並立表記”。唐貞觀元年(627年),劃全國行政區為十道,其中隴右道則統轄今甘、青、新部分地區。道置隴右節度使和河西節度使,隴右節度使理部州,都管兵七萬五千人,馬一萬六百匹;河西節度使理涼州,都管兵七萬三千人,馬八千八百匹。西元七世紀,吐蕃王朝建立。從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嫁吐蕃松讚幹布到天寶十四年(755年)的一百多年中,唐與吐蕃的關係既有“交馬互市”的和平安定時期,也有兵戎相見,征戰不息的年代。特別在西元735年至749年,衝突逐步升級, 在廓州積石屯田區(今循化、化隆一帶),雙方反覆進行了極為殘酷的爭奪戰,都付出了重大傷亡。安史之亂後,唐軍內調,無暇西顧,吐蕃乘機東進至甘陜,河湟地區被控制近百年。五代十國青海吐蕃不復統 一,唐末,“末”一度控制河湟。
宋元時,今海東地區曾先後被角廝羅、宋、金、西夏和元朝統治。 宋初、河湟吐蕃之一部膃末人角廝羅興起,先以宗哥城(今平安縣)、後以邈川城(今樂都縣)、再以青唐城(今西寧市)為統治中心,建立角廝羅政權並臣屬於宋,歷時近百年。角廝羅統治時期,軍力強盛、生産發展、經濟繁榮,被青海吐蕃和後來的藏族傳頌為傳奇式英雄人物, 現被列為世界名著的偉大史詩《格薩爾王傳》的主人公格薩爾王就是以角廝羅為原形創作的。西元1097年,角廝羅政權勢力日衰,宋軍遂進佔河湟地區,改邈川城為湟州,改廓州為寧塞城。崇寧三年(1104 年),角廝羅政權滅亡,宋改鄯州為西寧州。
宣和元年(1119年),改湟州為樂州。北宋亡後,金和西夏佔有河湟地區約一個世紀。西元1227年春,蒙古成吉思汗進軍洮、河、西寧州,河湟地區納入蒙古汗國。西元1253年,蒙古汗國在河州設置“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甘、青吐蕃部落。西元1261年,撤廢樂州、廓州,改屬西寧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設甘肅行中書省(治甘州,今張掖),轄西寧州。西元十三世紀初,自1219年成吉思汗西侵到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達,隨著每次戰爭的勝利,蔥嶺以西、黑海以東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細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大量征服和遷徙到東方來。撒拉族先民一百七十戶人由尕勒莽兄弟帶領從中亞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遷徙到了今循化縣。至元二十八年 (1291年),元朝下令“以甘肅曠土賜回回昔賽赤、哈散等俾耕種之”, 回族先民遂進入青海,一部分在今海東地區墾荒種地,定居下來。
明清兩朝,今海東地區除循化縣較長時間屬河州管轄外,其餘屬西寧衛、府轄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元甘肅理問所土官祁貢哥星吉在冀寧大都途中歸附明朝,被授于副千戶之職,令守碾伯。洪武四年(1371年),元甘肅行省右丞朵爾只失結和西寧州同知李南哥及一批元朝官吏紛紛歸順明朝,元在青海的統治結束。洪武六年(1373年), 改西寧州為西寧衛,下轄6個千戶所,今海東地區有碾伯(樂都〉、古鄯(民和)2個千戶所。崇禎十七年(1644年)農民起義軍李白成部將賀錦攻克西寧,捕獲衛指揮使祁廷諫和衛指揮同知李夭俞等並押送西安。清順治二年(1645年),英親王阿濟格率兵擊敗了李自成軍入西安,釋放了押在獄中的祁廷諫、李天俞等人,仍授其原職,令回西寧招撫各族部眾歸清,同時清軍孟喬芳部進入青海,今海東地區歸屬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改西寧衛為西寧府,新置西寧縣,廢碾伯、古部 千戶所置碾伯縣。今海東地區又屬西寧府的西寧縣和碾伯縣管轄。乾隆九年(1774年),在今化隆縣置“巴燕戎格撫蕃廳”,隸西寧府。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河州同知于循化,改置循化廳;明清時期,明在青海確立了土司制度,遂成為一種正式的地方政治制度,清朝襲之,一直延續到民國二十年(1931年)才被完全廢止。清末政治腐敗,在咸豐、同治年間多次發生了河湟回族、撒拉族反清起義鬥爭。聲勢和規模較大的有循化撒拉族蘇四十三、化隆回族馬文義(馬爾三)、署理西寧知府的馬桂源、循化撒拉族韓文秀等所領導的起義。特別是馬文義的起義軍發展到了十幾萬人,成為西北回民大起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起義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都嚴重打擊了清朝反動統治。
民國元年(1912年),北洋政府任命馬賊為西寧總兵,從此馬麟、馬步芳盤踞青海統治近四十年。次年改循化廳為循化縣、改巴燕戎格撫蕃廳為化戎縣(後改巴燕縣、又改為化隆縣)。
民國十八年(1929年), 青海正式建省,改碾伯縣為樂都縣、析置民和縣,增設互助縣。
1949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蘭州戰役勝利,遂進軍青海。9月1日至4日,先後解放循化、民和、樂都、化隆等縣,5日進入西寧市,至12日又解放互助縣,海東人民獲得了新生。
1978年10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從湟中縣析置平安縣,設置海東地區,轄民和、樂都、湟中、湟源、平安縣和互助土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1979年3月,中共海東地委和海東地區行政公署正式設立,駐平安縣平安鎮。
1986年民和縣改稱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1999年12月湟中縣、湟源縣劃歸西寧市管轄。
2013年2月8日,國務院批復同意青海省撤銷海東地區,設立地級海東市;海東市政府由原平安縣遷至新成立的樂都區。
海西州德令哈市簡介
“德令哈”係蒙古語,意為“金色的世界”。地處柴達木盆地東北邊緣,總面積2.77萬平方公里,市區海拔2980米,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四季不分明,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乾旱多風。
德令哈市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全州政治、教育、文化中心。1988年撤鎮建市,現轄3鎮1鄉3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近11萬,有蒙古、藏、回、撒拉、土、漢等19個民族。
境內發現的礦産資源有16個品種、65個礦床,其中已探明的石灰石儲量在7億噸以上,可利用價值較高。市區以南30公里的尕海湖,蘊藏著豐富的天然鹵蟲資源。市區以西40公里的柯魯克湖,盛産草魚、鯉魚、鯽魚、閘蟹、蝦等水産。境內有柏樹山、黑石山水庫、“外星人遺址”、懷頭他拉岩畫、“褡褳湖”等旅遊景點。
德令哈市堅持工業化與城市化並舉,以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高原綠洲新城為目標,著力培育迴圈産業園區和特色優勢産業聚集區,加快建設西格沿線統籌城鄉發展示範區,全市呈現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2013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産總值50.05億元,同比增長12.3%;完成社會固定資産投資86億元,增長20%;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45億元,增長17%;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3729元,增長12%;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9237元,增長16%。
德令哈機場位於巴音河南側約3公里處的豐樂,距德令哈市中心直線距離約29公里,海拔約2860米,是我省繼西寧、格爾木、玉樹機場之後,第四個可供民航飛機起降的省內支線機場,預計2014年5月投入運營。
海西州格爾木市簡介
格爾木是蒙古語,意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處青藏高原腹地,轄區由柴達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區兩塊互不相連的區域組成,總面積約11.89萬平方公里。市區位於柴達木盆地中南部格爾木河沖積平原上,市區平均海拔2780米,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全市人口27萬,城市人口占90%以上,平均年齡32歲左右,現有漢、藏、蒙古、回等26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83%。
格爾木于1954年建政,全市現設3個工行委、4個鄉鎮、5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經濟開發區,轄26個社區居委會、41個行政村(牧)委會,由兩省(青海、西藏)三方(青海、西藏、部隊)六大系統(市屬、西格辦、部隊、鹽湖集團、鐵路系統、石油系統)組成,地廳級單位5個,縣團級單位近80個,城市總體規劃面積52平方公里,市區建成面積30.22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繼西寧、海東、拉薩之後的第四大城市,也是青海重要的新興工業基地和全國首批迴圈經濟試點産業園—柴達木迴圈經濟試驗區的重點園區。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格爾木市進入了發展與建設的新階段,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處處充滿著生機與活力,全市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政治穩定、人民安居和諧的良好局面。曾先後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先進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中國園林綠化先進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並連續4次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連續6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榮譽稱號。
城市區域功能和發展趨勢特點
(一)格爾木是一座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的城市。格爾木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地區,資源配置在全國獨一無二。在以市區為圓心,半徑200公里的範圍內,廣泛分佈著鉀、鈉、鎂、鋰、硼、鍶、銻、石油、天然氣、黃金、寶玉石等50余種礦産資源,有30多種位居全國前10位,其中鉀、鈉、鎂、鋰總儲量佔全國第一位。境內面積為5856平方公里的察爾汗鹽湖是我國最大的鉀鎂鹽礦床,已探明鉀鹽總儲量3.2億噸,鎂鹽總儲量31.6億噸,鈉鹽總儲量33.1億噸,其潛在價值巨大。澀北天然氣田已探明儲量3000億立方米,遠景儲量可達5000億立方米,是我國四大天然氣田之一。境內有宜農土地86.6萬畝,可利用天然草場面積4130萬畝。有大小河流20多條,水資源總量23.85億立方米,有50余種野生動物資源和200余種野生植物資源,其中20余種被列為國家級珍稀野生動植物。
(二)格爾木是一座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城市。格爾木位於青藏高原腹地,是連接西藏、新疆、甘肅的戰略要塞和我國西部的重要交通樞紐,青(海)(西)藏、青(海)新(疆)、敦(煌)格(爾木)三條公路幹線在此交匯;青藏鐵路于2006年7月1日全線通車;格爾木機場已開通西寧、西安、成都等地的航班,現在的格爾木,已初步形成包括公路、鐵路、民航和管道運輸等多種形式的十字立體交通網路。格爾木地處祖國西部的地理中心,是西南邊防的戰略支撐點,是內地通向西藏的重要門戶。格爾木素有“兵城”和“汽車城”之稱,解放軍四總部、蘭州軍區、武警和空軍在這裡的團級以上單位近30個,主要承擔著西藏方面的公路運輸、管道輸油、通訊及通信線路維護三大任務,對於西藏和整個西南邊防的物質保障供應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三)格爾木是一座資源開髮型的新興工業城市。格爾木是青海乃至祖國西部的一座新興工業城市,是國家第一批迴圈經濟試點産業園區之一的柴達木迴圈經濟試驗區的主戰場。近年來,全市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第二産業在三個産業中的比例上升到79.27%以上,成為全市主導産業。百萬噸煉油、百萬噸鉀肥和石油天然氣三項工程項目的投資和興建,形成了格爾木的工業框架和基礎。隨著中信國安西臺30萬噸鉀鎂肥、1萬噸碳酸鋰和青海鋰業3000噸碳酸鋰、2.5萬噸硫酸鉀項目以及青海油田公司30萬噸甲醇、50萬噸合成氨配套90萬噸醋酸、30萬噸甲醇汽油、20萬噸二甲醚等項目,黃河水電開發公司30萬千瓦燃氣電站和鹽湖集團百萬噸鉀肥綜合利用項目一期工程、中浩公司60萬噸甲醇、烏圖美仁鐵礦開發、崑崙玉生産加工、加多寶2000萬箱礦泉水、石材加工等項目的實施,必將推動格爾木資源開發再上新的臺階。
為加快推進光伏發電産業發展,格爾木市積極爭取國家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優惠政策,研究制定了新能源産業項目用地管理辦法及光伏發電接入方案,及時解決並網接入中存在的問題,著力推進光伏發電産業有序健康發展,光伏發電産業已佔據全省半壁江山。憑藉富集優質的太陽能資源,格爾木市光伏發電産業迅速崛起,已累計發電19.4億千瓦時,實現産值20.62億元。
(四)格爾木是一座旅遊業發展潛力巨大的城市。格爾木以“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崑崙文化”為軸心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長江源頭、萬丈鹽橋、雪山冰川、崑崙雪景、瀚海日出、沙漠森林等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是觀賞青藏高原風光、野生動物活動和進行科學考察、登山探險的理想之地。格爾木崑崙旅遊區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具有發展旅遊業的良好前景。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相繼開闢了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汽車探險、崑崙山道教尋祖、察爾汗鹽湖觀光、胡楊林自然風景、蒙古族草原風情、玉珠峰登山探險等十余條具有青藏高原和濃郁民族特色的旅遊線路,相繼建成了崑崙山口、玉虛峰、西王母瑤池、崑崙神泉、萬丈鹽橋、胡楊林、8.1級地震遺址等景點,獲得了“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榮譽稱號。
(五)格爾木是一座充滿生機與希望的城市。得天獨厚的資源、區位和交通優勢,決定了格爾木在振興青海中的特殊地位。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多次到格爾木視察工作,對格爾木的發展寄予厚望。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同志在格爾木視察時提出了“要把格爾木建設成為中國西部一座現代化中心城市”的設想。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經過十年、二十年的奮鬥,努力把格爾木建成西部現代交通樞紐、資訊通信樞紐和現代物流中心、資源加工轉換中心、高原特色旅遊中心,建成屹立於沙漠戈壁之中、有自己獨特風格的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使得格爾木的後發優勢進一步凸現,這裡正以優越的地理區位,完善的基礎設施,優良的投資環境,成為各方人士投資創業的熱土,成為青海西部人流、物流、資訊流的集散地,正在煥發出全新的生機與活力。
西寧市概況
西寧是青海省的省會,是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
西寧古為羌地,武帝元狩二年(西元前121年),漢軍西進湟水流域,漢將霍去病修建軍事據點西平亭,這是西寧建制之始。東漢建安時期,又置西平郡,治西都縣(今西寧市)。魏文帝黃初三年(西元222年)擴建為西平郡,開始築城。北宋崇寧三年(西元1104年)改為西寧州,至此西寧之始於見史。西元1929,青海正式建省,治西寧縣,西元1946,正式成立西寧市。
西寧市轄四區三縣(城東區、城中區(代管城南新區)、城北區、城西區、、國 家級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海湖新區,大通、湟中、湟源三個縣)50個鄉(鎮),共有12個涉農辦事處,931個村民委員會,4580個社,農業總戶數25萬戶,農業總人口103萬人。總耕地面積1841112畝,其中水澆地460680畝,淺山地605481畝,腦山地621451畝,臨時性耕地153500畝,分別佔總耕地面積的25%、33%、42%。 [2]
2011年,西寧市總人口為222.80萬人,比上年增長0.87%;而2008年,60歲及以上人口達26.84萬人,比2000年增長52.76%。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遠遠快於總人口增長速度。34%和8%。全市擁有天然草場506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474萬畝,圍欄草場98.2萬畝,牲畜暖棚圈舍130萬平方米,水産養殖面積1500余畝。全市農機保有量13.55萬台,總動力111.45萬千瓦,農機化綜合水準67%。
市區海拔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發量1363.6毫米,年平均日照為1939.7小時,年平均氣溫7.6℃,最高氣溫34.6℃,最低氣溫零下18.9℃,屬高原高山寒溫性氣候。夏季平均氣溫17-19℃,氣候宜人,是消夏避暑勝地,有“中國夏都”之稱。
西寧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並存。西寧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農業區與牧業區、漢文化與藏文化的三大結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過百萬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達100萬之多,有漢、壯、回、滿、瑤、侗、撒拉、黎、白、羌、藏、土家、俄羅斯、獨龍、瑤、維吾爾、鄂倫春、錫伯、哈尼、蒙古等34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54.36萬人,佔總人口25.55%。
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並存 ,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影響尤為深遠,塔爾寺是中國六大藏傳佛教寺院之一,東關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
各民族團結奮鬥,相濡以沫,譜寫了燦爛的發展史,創造了輝煌的成就,賦予了串富的人文精神,使西寧顯現出包容,勤勞、開放。創新的城市文化特點 ,西寧是古“絲綢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軍事重鎮,素有“海藏咽喉”之稱。
2012年入選“2012年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3]
隨著西部大開發和現代交通建設步伐的加快, 以西寧為中心輻射全省的交通網路已形成。315、109國道貫穿全境,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四通八達,鐵路向四週延伸,總鋪軌里程1300余公里。青藏鐵路建成通車使西寧成為青藏高原鐵路中心樞紐。西寧機場以每年客運吞吐量以45%的速度遞增, 已通航全國各主要城市。“蘭一西一拉”(蘭州——西寧——拉薩)通訊光纜工程,使電話通訊聯接全國各地及世界數十個國家。西寧市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連續幾年被評為中國十大避暑城市,中國十大安靜城市,中國十大最美麗城市及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十大最嚮往的旅遊目的地等。2011年西寧市被國際組織評為 “世界旅遊名城”和繼續入選“2011中國十大避暑旅遊城市”“全球避暑名城榜”“中國休閒城市”目前西寧正在創建國家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及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在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和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青海建設成旅遊名省的機遇下,不斷挖掘和開發旅遊資源,積極擴大“天路起點, 中國夏都,健康之旅”旅遊品牌。形成了以西寧為中心的兩小時車程半徑旅遊圈,利用已開闢或正在開闢的環青海湖旅遊線、黃河源旅遊線、唐蕃古道旅遊線、宗教朝聖旅遊線、世界屋脊旅遊線、青藏鐵路旅遊線等十條精品旅遊線路,充分展示塔爾寺、青海湖、原子城、日月山等著名自然區和人文景觀,以 及富有青藏高原魅力的民族風俗文化。
根據海拔高度分類,2000——2500米的中等海拔高度,對人體有強化體魄,增進健康的功能。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增強人體耐力;二是有利於減肥、降低體重而又不傷身;三是增加體內微血管能量;四是促進心肺活力。據統計,西寧地區居民的高血壓患病率,急性心肌梗塞發病率,死亡率以及肺氣腫、關節炎、婦女濕症等發病率都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西寧是國務院確定的內陸開放城市,先後與國內外許多城市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協作和文化交流關係。每年在西寧舉辦的“中國鬱金香節”、“青洽會”,“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節慶活動,進一步擴大了 “中國夏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西寧背靠青海豐富的高原動植物資源,天然礦産資源和水電資源,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發展迴圈經濟為方向,立足於資源綜合利用和産業鏈延伸,培育和發展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相互協作的産業集群。
據市統計局人口變動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11年西寧市常住人口為222.80萬人,較上年增長0.87%。全市城鎮人口為145.79萬人,鄉村人口為77.01萬人,城鎮化率為65.44%,較上年提高1.74個百分點。
常住人口指經常居住在某一地區的人口,是在普查區內經常居住的人數。它包括常住該地而臨時外出的人口,不包括臨時寄住的人口。2011年西寧市常住人口增加1.93萬人。全市出生人口為2.42萬人,死亡人口1.20萬人,出生率10.9‰,死亡率5.41‰,自然增長率為5.49‰。全市男性人口114.50萬人,女性人口108.30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5.7:100.0。全市少數民族人口為57.82萬人,佔常住人口的25.95%,其中回族人口36.23萬人,佔16.26%,藏族人口為12.26萬人,佔5.5%,土族5.78萬人,佔2.6%。
西寧市轄城東、城中、城西、城北四個區,大通、湟中、湟源三個縣。以及正在建設的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城南新區(屬城中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生物科技産業園區)、海湖新區。
|
面積平方千米
|
人口萬
|
郵編
|
人民政府駐
|
西寧市
|
7665
|
220.87
|
810000
|
城中區人民街街道南關街43號
|
城中區(含城南新區)
|
151
|
29.70
|
810000
|
總寨鎮新城大道166號
|
城東區
|
115
|
35.97
|
810000
|
東關大街街道德令哈路195號
|
城西區
|
82.9
|
24.26
|
810001
|
西關大街街道五四大街21號
|
城北區
|
138
|
29.90
|
810001
|
朝陽街道朝陽西路27號
|
海湖新區
|
10.5
|
15
|
810001
|
海湖新區管理委員會
|
湟源縣
|
1509
|
13.66
|
812100
|
城關鎮建設西路76號
|
湟中縣
|
2430
|
43.78
|
811600
|
魯沙爾鎮和平路133號
|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
|
3090
|
43.59
|
810100
|
橋頭鎮人民路94號
青海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