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高原風情

民間鄉土文化資源正在流失 搶救青海民族文化

發佈時間:2004-10-11 10:57:30
    在中國的版圖上,地處西部的青海,留給一般人最深刻的印象,似乎是她那雄奇而又神秘、高迥的皚皚雪山,是她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廣袤草原,是濫觴于她的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涓涓清流。其實在她奇峻的輿地風貌中,還沉積著眾多鮮為人知的、光彩奪目的文化奇觀。
     
    我省著名歷史學者李文實先生曾寫道:“中華民族在傳説中肇始於炎帝與黃帝。這兩位古帝王興起的地方,在古史上説:‘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羌水成。’而這兩處民族發祥地,卻都在今青海省東南部西傾山地區。由此發軔,便先後出現了周、秦、漢、唐盛世。”在遼闊、悠遠的時空中,在這片疆域上,曾有古羌人、突厥人、匈奴人、回紇人、吐蕃人、党項人、吐谷渾人和他們的子孫,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今天,藏、回、土、撒拉、蒙古5個世居少數民族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遺産,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關注、所仰慕。
     
    根據考古發現,早在史前文明時期,青海的先民們就打制了無數精美的石器,作為裝飾用品。樂都柳灣出土了用瑪瑙、珊瑚、翡翠玉、松石等材質做成的首飾品;漢代以後,出現了建築石刻,有石碑、石碣、神獸佛像、熏爐香插、玉佩首飾等。尤其是在青海高原的黃河流域出土的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的彩色陶器,以其工藝的精巧,線條的流暢,色彩的艷麗,圖案紋飾的豐富,風格的多變,可謂集古代彩陶藝術之大成,其中像1973年在我省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五人舞蹈紋盆,不僅轟動一時,而且成為國寶級的彩陶精品,青海也因之被稱為彩陶文物大省。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近年來,在青海境內發掘出的、以實物形態存在的古代文化遺存日益豐富。據統計,至今發現的古遺址、古墓群共數千處,發掘墓葬約5000余座,出土和收集到的文物總計16萬件,查明有價值的文物點約2300余處。這些燦爛的民族文化,曾經長期塵封于地下,隨著考古工作者手中的探鏟一次又一次深入沉寂的地下,青海高原昔日模糊的圖景,開始從歷史深處漸漸呈現出愈加清晰的面孔,透過漫長的時光,它們煥發出讓人們刮目相看的奇異光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1年正式啟動了“人類非物質和口傳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申報工作,根據該組織的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産包括了語言、故事、音樂、遊戲、舞蹈、風俗及各種藝術表達手段。漫長的農耕文化、遊牧文化背景,使我省還保留了大量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它們完全生長在民間無數普通人的記憶中,並且憑藉幾千年無數代勞動人民的口授心傳,同由文字、實物組成的歷史一起豐富著我省燦爛的地域文化。但是這些大量存在於民間鄉土的文化資源,在今天受到工業文明、外來文化、商業浪潮輪番地衝擊和侵蝕,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瓦解、失散、消亡的速度非常驚人。這種口傳文化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消失後的不可再生性,許多文化形式昨天可能還在我們眼前亮相,還在我們耳邊迴響,忽然間就會人亡歌息,消失得無影無蹤。面對逝水流花般的民間文化,我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積極組織力量,搶救瀕危的民間文化,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最富特色的我省非物質文化搶救工作,當屬代表草原遊牧文化的《格薩爾》史詩和代表農業文化的、廣泛流傳于河湟地區的“花兒”。
     
    1953年3月,在全省音樂、舞蹈匯演中,意外地發現了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的優秀民間藝人華甲,他不但會跳鷹舞、鹿舞,而且還會説唱《格薩爾》。20世紀50年代,是他把一本《格薩爾》手抄本從貴德鄉下帶到了省會西寧。這一發現引起省上有關領導的重視,當時的省文聯籌備組邀請西北民院的王沂暖先生,將華甲帶來的《格薩爾》史詩翻譯成漢文後,成為有名的“貴德分章本”。此分章本包括天嶺降生章、賽馬章、降魔章、降伏章等五部,被專家稱做是《格薩爾》的精華,它的出現,使我省率先掌握了《格薩爾》的輪廓,也使我省成了新中國成立後全國最早蒐集整理《格薩爾》的地區,青海省文聯也就成了全國第一個蒐集、整理《格薩爾》史詩的單位。八十年代,我省成立了《格薩爾》研究室,配備了專職的工作隊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蒐集整理搶救工作有了新的進展。首先對省內《格薩爾》流傳較廣的4州14個縣50多個鄉進行了重點普查,在玉樹、果洛、黃南、海南等藏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區,發現了傳説中格薩爾及30位英雄的遺物遺跡,發現了能唱120多部《格薩爾》的青年藝人格日尖參,1996年又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發現了達哇扎巴、才讓索南兩位藝人。1997年7月,《格薩爾》工作總結、表彰大會舉行,會上宣佈,英雄史詩《格薩爾》的搶救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格薩爾》的搶救、蒐集、整理、翻譯工作已成體系。現已收集到的各種刻本和手抄本70多種;已經出版有30多部藏文分部本;出版研究專著十多本,還編寫出版了許多《格薩爾》兒童讀物我省社會科學院學者趙秉理撰寫、出版了300萬字的《格薩爾整合》;被譽為格薩爾故鄉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早在“七五”期間就成立了《格薩爾》搶救領導小組和專門的工作機構,現已建立《格薩爾》活動基地5處,恢復和成立《格薩爾》藏戲團23家,擁有被國家命名為唱不完《格薩爾》的優秀民間藝人俄合肉和寫不完《格薩爾》的格日尖參等一批藝人。目前,該州提出的“瑪域文化長廊”正在建設之中。
     
    “花兒”,這一流傳于西北地區的民歌,是我們寶貴的財富。青海又是“花兒”兩大流派之一———“河湟花兒”的發祥地。數百年來廣大的勞動人民創造了成千上萬首“花兒”;新中國成立以後,廣大的文藝理論家和民間文學家,對“花兒”做了大量的蒐集、整理、研究工作,對“花兒”的創作和演唱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如今隨著群眾性的“花兒”演唱活動的不斷高漲,“花兒”的研究不僅有了專門的機構,而且研究工作開始從“花兒”的收集整理、唱詞研究、曲調的研究、歌手的發現、流派的研究、演唱活動的研究,逐漸轉入對“花兒”的社會學、民族學、歷史學、民俗學、語言學、音樂學等各方面的研究。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的保護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視,作為我省重點保護工程的“熱貢藝術”,2004年4月12日,被正式列入“中國民間文化搶救保護工程”第二批試點單位名錄。目前,已經編纂、出版了《中國戲曲志整合 青海卷》、《中國舞蹈整合 青海卷》、《中國民歌整合 青海卷》、《中國曲藝音樂 青海卷》。加大了對土族、撒拉族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保護,恢復了兩縣的文工團, 興建了集演出、展示、觀光為一體的土族民俗風情園。

    稿源:青海日報    作者: 馬 鈞

青海新聞網

青海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