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高原風情

揭開多巴神秘的面紗??訪青海多巴訓練基地

發佈時間:2004-10-11 10:48:55
2004年8月27日,在雅典奧運會的田徑賽場,劉翔勇奪110米欄冠軍後不久,年僅22歲的山東姑娘邢慧娜以30分24秒37的成績擊敗了眾多世界名將,獲得女子10000米金牌,這是繼王軍霞之後,中國代表團在該項目上奪得的第二枚奧運會金牌。那一刻,許多觀看電視直播的國內觀眾歡心鼓舞異常激動,遠在我省的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裏,工作人員們除了激動,更多的是親切和自豪,因為邢慧娜在參賽之前曾數次來基地訓練……

    從西寧乘車沿西寧湟源高速公路西行約22公里,便到達了青海省湟中縣多巴鎮。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多巴這個地名便成了青海省的驕傲,而在更多外地人的眼裏,多巴似乎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被神秘面紗所籠罩著的,是青藏高原湟水谷地的農田和莊稼,是這裡勤勞樸實的農民兄弟,更是享譽世界體壇的青海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

    這裡沒有奇跡,這裡充滿奇跡。

    1993年8月,在位於歐洲的德國,有一個名叫斯圖加特的地方,那一年,第四屆世界田徑錦標賽在這裡舉行。世界田徑錦標賽被譽為“田徑項目的奧運會。”來自我國遼寧的中長跑教練馬俊仁率領弟子,在這裡創造了奇跡,成為當時世界田壇的一匹“大黑馬”,而且這種深遠的記憶至今仍在世界田壇的腦海中無法揮去。斯圖加特世錦賽,中國隊共獲4金兩銀兩銅,一躍成為金牌第二,中國田徑一夜之間崛起,令人刮目相看,而更令人驚奇的是,其中3塊金牌竟為“馬家軍”所獲。僅隔10天之後,“馬家軍”在全國第七屆運動會上再創奇跡,猶如破紀錄“機器”般大破世界紀錄。同時在七運會女子10公里競走項目中,青海女運動員李春秀出人意料破了亞洲紀錄逼近世界紀錄的優異成績摘去金牌,其過硬的技術,超群的實力令行家震驚。

    世界田壇震驚了!因為此前的中國女子中長跑項目,幾乎在世界大賽中沒有一席之地,甚至此類項目的國外優秀選手,都沒有把中國運動員視為真正的對手。而斯圖加特的奇跡,使她們睜大了吃驚的眼睛,她們帶著不可思議的表情在問:中國女子中長跑為何來勢如此迅猛?

    這是一個謎。謎面的答案千奇百怪。“馬家軍”教頭馬俊仁在世界田壇的求知慾望中又大放“衛星”,什麼“甲魚湯”,什麼“大王八”,更是令困惑的人們越發覺得神秘莫測。

    然而,也有消息靈通的國外媒體,他們得知獲得冠軍的曲雲霞(3000米)、王軍霞(10000米)、劉冬(1500米)在賽前曾上過高原,而且是直接從高原來到斯圖加特參加比賽的,她們的訓練基地就在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也有些國外媒體沒搞明白,説什麼王軍霞是來自中國的高原省份青海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謎面不久便被揭開——“馬家軍”賽前的確在青藏高原進行了強化訓練,訓練地點就是位於中國青海省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

    當謎面被解開的時候,倘若謎底仍然充滿著一種神秘的色彩,這簡直就是真正的奇跡了。從1993年的斯圖加特世錦賽開始,世界田壇就格外關注來自中國的兩個名字,一個是人名——馬俊仁,另一個是地名——青海多巴。

    自1984年新中國第一次組團參加奧運會至今,已連續參加了六屆奧運會,其中共獲田徑項目金牌5塊。1992年8月3日,出生在遼寧鐵嶺的陳躍玲在巴塞羅那奧運會女子10公里競走比賽中,以44分32秒的成績,為中國代表團贏得了奧運歷史上的首枚田徑金牌。1996年7月28日,王軍霞在亞特蘭大奧運會5000米比賽中,以14分59秒88的成績,為中國代表團贏得第二枚田徑金牌。2000年9月28日,王麗萍在雪梨奧運會20公里競走中以1小時29分05秒的成績贏得第三枚田徑金牌。2004年8月27日,在雅典奧運會上,劉翔和邢慧娜分別贏得男子110米欄和女子10000米兩枚金牌。

    除劉翔的冠軍之外,其餘的4枚奧運會田徑金牌,在奪冠的艱難征途中,均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獲金牌運動員都曾在多巴基地進行過強化訓練。

    從世界田徑錦標賽的戰績來看,中國至今總共獲得金牌6枚。1991年第三屆世界田徑錦標賽,黃志紅奪得女子鉛球冠軍(這是亞洲運動員第一次在世界田徑錦標賽中獲得冠軍),徐德妹獲得女子標槍冠軍,1993年第四屆斯圖加特世錦賽,“馬家軍”奪得3枚女子中長跑冠軍,黃志紅再次奪得女子鉛球冠軍。世錦賽的6枚金牌中有3枚和多巴基地有直接關係。

    在歷屆奧運會和世界田徑錦標賽中,中國總共獲得田徑金牌11枚,其中7枚和多巴基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尤其是女子中長跑項目和女子競走項目直接和多巴基地的高原強化訓練有關。

    難怪馬俊仁將多巴基地看成了一塊“風水寶地”,曾先後10次來這裡訓練隊伍,尤其是每次重大比賽前的最後黃金時間,人們總能在多巴基地看到“馬家軍”弟子的身影,聽到馬俊仁帶著略微沙啞的噪門在訓練跑道上大聲吆喝。2000年8月8日,在雪梨奧運會前夕,馬俊仁率隊第10次來多巴基地訓練,但因為種種原因,馬俊仁沒有完成訓練便悄然離開了多巴基地,此後至今的四年時間裏,馬俊仁再也沒有來過這裡。如今,身為遼寧省體育局副局長的馬俊仁似乎已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從熱鬧非凡的體育場走到了幕後。

    可以説,多巴基地的成名和馬俊仁有著很重要的關係,而另一個方面,馬俊仁的成功和多巴基地也是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中國奧運代表團從雅典歸來後,著名教練王德顯説,高原訓練是邢慧娜奪冠的決定性因素。自馬俊仁之後,王德顯是第二位看好多巴基地的著名教練,並且通過在這裡的強化訓練取得了很好的戰績。在雅典奧運會之前,王德顯曾3次帶隊來多巴基地訓練 。邢慧娜獲得女子10000米冠軍後,國家體育總局田管中心向青海省省政府發來感謝電,感謝電説,取得這樣好的成績,離不開青海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對國家田徑項目的大力支援。

    2004年9月14日,記者再次來到熟悉的多巴基地,基地周圍的田地裏麥子已經收割,這一天陽光格外燦爛,蔚藍色的天空晶瑩剔透,數十年前的基地圍墻已破敗不堪,那些涂寫在圍墻上的廣告也是滿目斑痕,雖有新建的高速公路通過此處,但若要進入基地,仍需要繞行以前的數百米老路,這一段老路上殘留著滄桑,看見這一幕幕情景,再想想從這裡走出的奧運會和世界田徑錦標賽的冠軍們,讓人簡直難以相信,這裡就是被世人譽為“世界冠軍的搖籃、鑄造金牌的工廠”。

    但進入多巴基地的大門,仿佛又置身於一個新的世界,這裡綠草芬芳、綠樹成陰,彩色的建築遍佈于綠色之中,像一個童話中的王國,顯得那麼高貴而氣質不凡,在這樣的環境裏走出世界冠軍,似乎又不覺得意外了。

    多巴基地的所在地曾是一家軍工企業,1982年移交青海省體育局,1986年6月,省政府決定在此成立青海高原多巴體育訓練基地。2004年7月2日經國家體育總局批准,正式掛牌為“青海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基地海拔2366米,現佔地26400平方米(約400畝),是我國和亞洲海拔最高、最適合耐力性項目訓練的高原體育訓練基地。

    目前我國的高原體育訓練基地共有兩處,一處是多巴,另一處是雲南海埂訓練基地。高山醫學專家吳天一認為,從高原訓練的角度來看,多巴基地更優於海埂基地。吳天一説,其一,海埂海拔不夠高,只有1900多米;多巴海拔2366米,是高原訓練的理想高度;其二,高原訓練,必須在適當的低氧環境中,方可奏效。海埂緯度低,大氣密度大,氧氣層則厚;多巴緯度高,大氣密度低,氧氣稀薄。此外,海埂地處亞熱帶,印度洋暖流使這裡草木茂盛,而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製造大量的氧氣。因此,海埂所提供的低氧環境,不能對人體形成有效的生理應急。另外,多巴基地附近沒有工廠,空氣無污染,自然生態環境優越。

    多巴基地主任楊培及副主任王福洪告訴記者,二十多年來,多巴基地得到國家體育總局和青海省人民政府的關心和支援,先後已投資兩千多萬元,已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以體育訓練為主,集群眾體育、觀光旅遊、休閒娛樂和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體育訓練基地。隨著全民健身活動的深入開展,多巴基地也向全民開放,使神秘的多巴基地變得不再神秘,在全民健身活動中讓廣大群眾感受到體育運動的快樂。

    隨著2008北京奧運會的漸漸臨近,在歷史的機遇中,多巴基地正面臨著一次新的發展,在二十餘年的風風雨雨中,這裡曾經創造了輝煌,從青藏高原走出的多巴,從多巴走出的世界冠軍,這裡是創造“神話”的地方,當“神話”已成為現實的時候。

    稿源:西海都市報    作者:肆歸

青海新聞網

青海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