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姜辰蓉、嘎瑪)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一種花只在寒冬臘月盛開于佛壇之前,這就是酥油花。
今日酥油花開,萬眾觀瞻,競睹盛舉。此花身世曲折,來歷不淺。
時光回溯,西元641年,唐王朝與吐蕃聯姻,結百年之好。文成公主從長安去往拉薩,帶去了一尊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此佛像後來供奉于大昭寺,藏族人民為表敬意,在佛前獻了貢品。印度傳統佛教中,供奉佛和菩薩的貢品有六色,即:花、涂香、聖水、瓦香、果品和佛燈。但當時高原已是草枯花逝之時,無法尋覓鮮花,人們就用酥油捏塑了一束花獻于佛前。
在藏族群眾的生活中,酥油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它是牛奶經反覆攪拌(打酥油)後提出的黃白色油脂,呈凝固狀,色澤光潔、柔軟細膩、有濃郁的奶香。酥油不僅供食用,還被敬獻到寺院中,點亮佛前的長明燈。
酥油與佛有緣,酥油花的盛開更是佛緣不淺,因夢生花。相傳,西元1409年,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一晚做一奇夢,夢見荊棘變為明燈,雜草化為鮮花,無數奇珍異寶,五光十色,燦爛奪目。醒後為了再現美妙夢境,立即組織藝僧用酥油塑造各種花卉樹木、奇珍異寶,連同無數的酥油燈供奉佛前。自此,製作酥油花就成為藏傳佛教中一項盛事,其中又以塔爾寺的工藝最為精美。
油酥藝術和正月十五花燈節傳到塔爾寺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寺中有兩個酥油花院,即“傑宗曾扎”(上花院)和“貢茫曾扎”(下花院),專門培養油酥藝僧。藝僧們虔誠執著,對製作酥油花的技藝精益求精。在他們的妙手之下,酥油花不再只是幾朵小小的“油塑之花”,從身高幾米的大佛菩薩、繁複錯結的亭臺樓閣到各種各樣的飛禽走獸、風采各異的男女老少,無不色彩絢麗、活靈活現。最讓人折服的是,這些不是支離破碎的種種片斷,而是被連綴起來,展現不同的場景,講述一段故事。佛家故事、歷史故事、人物傳記都能完整地用酥油花展現出來,當它顯現在你眼前的時候,仿佛打開一幅立體長卷,可觀、可讀、可細細揣摩,讚其宏大壯美,賞其細緻玲瓏,遠觀近賞都令人駐足流連。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塔爾寺都會舉行正月祈願大法會,酥油花被視為禮佛的珍品。這一日,藝僧們會將傾三月之功苦精心制做的酥油花抬出,供人們觀瞻,會有十幾萬人紛至遝來,爭相一睹酥油花美麗容顏。(完)
新華網
青海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