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裏蒙語意為"美麗的少女", 長江的主要源區之一。位於青藏高原西北部,夾在唐古拉山和崑崙山之間,周邊地區大部分都是少數民族地區。西部與西藏自治區毗鄰,西北角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連,面積達8.3萬平方公里。
可可西裏無人區,是世界第三大,也是中國最大的一片無人區,也是最後一塊保留著原始狀態的自然之地。周圍沒屏障,地勢高峻,平均海拔高度在5000米以上,這裡氣候寒冷,常年大風,最大風速可達20米/秒~28米/秒,年平均氣溫在-4℃度以下,最冷溫度可達-40多度。由於空氣稀薄,氣壓偏低,氧氣稀薄,只有低海拔地區的一半,燒開水的沸點只有80多度。
這裡氣候惡劣,但是可可西裏卻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野牦牛、藏羚羊、野驢、白唇鹿、棕熊……等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動物使這位少女更加嫵媚動人。由於該地區是中國最大的一片無人區,受人類活動干擾較少,大部分地區仍保持著原始的自然狀態。有資料顯示,可可西裏目前是中國動物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之一,擁有的野生動物多達230多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一、二類野生動物就有20余種。
藏羚羊,被稱為"可可西裏的驕傲",我國特有物種,群居,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嚴禁貿易的瀕危動物。“藏羚羊不是大熊貓。它是一種優勢動物。只要你看到它們成群結隊在雪後初霽的地平線上涌出,精靈一般的身材,優美得飛翔一樣的跑姿,你就會相信,它能夠在這片土地上生存數千萬年,是因為它就是屬於這裡的。它不是一種自身瀕臨滅絕、適應能力差的動物,只要你不去管它,它自己就能活得好好的。”一個去過可可西裏的學生這樣説。
可可西裏保護區地貌特徵
1、地貌基本特徵青海可可西裏地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地勢高亢,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最高峰海拔6860米。最低點海拔4200米,本區南北邊緣為烏蘭烏拉山和崑崙山脈的一部分,區內中部較低緩,具有西部高而東部低的地勢特點。基本地貌類型除南北邊緣山地為大、中起伏的高山和極高山外,廣大地區主要為中小起伏的山高和高海拔丘陵、臺地和平原。山地起伏和緩,河谷盆地寬坦,是青藏高原上高原面保存最完整的地區。
崑崙山為本區最高大山脈,幾乎集中了海拔6000米以上的極高山和5500米以上的高山。有現代冰川發育,併發育有一定規模的冰帽冰川。橫貫于本區中部的可可西裏山和冬布勒山-烏蘭烏拉山中小起伏的高山帶,除少數高峰超過5600米並有小規模的冰川分佈外,一般山地海拔5100~5400米。上述兩個寬谷湖盆帶主要由寬坦的高海拔平原和臺地組成,其間鑲嵌著眾多的湖泊,海拔高度一般在4900~4600米之間。它們之間高海拔丘陵廣泛分佈。從垂直方向看,本區從上向下有冰雪覆蓋的極高山,中小起伏的高山和高原寬谷湖盆三層。
2、氣候地貌特點本區氣候地貌類型主要包括冰川作用地貌、冰緣作用地貌、流水作用地貌、湖泊作用地貌、風力作用地貌等。冰川作用的範圍有一定的局限性。現代冰川僅在少數高山、極高山上分佈,以大陸性冰川為主。凍脹作用、冰融作用、寒凍風化作用等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冰緣地貌。流水作用雖然亦很普遍,但由於水量有限、季節變化大、流水侵蝕和搬運作用都較弱,在現代河床中礫石磨園往往很差。湖泊作用如前所述,湖濱沉積物亦以砂礫石為主。風力作用也很醒目,某種意義上亦反映冰緣環境的特點,高原風力較大,風蝕作用使地表粗化十分普遍。綜上所述,本區現代地貌過程顯示了寒冷半乾旱環境的氣候地貌特徵。
3、河流與湖泊地貌本區是羌塘內流湖區和長江北源水系交匯地區。東部是楚瑪爾河組成的長江北源水系。為雨水、地下水補給,大部分為季節性河流。區內河谷地貌大多呈高原寬谷,其中一部分河流貫穿在古湖盆中。除局部河段受構造影響外,一般河谷階地不發育。本區西部和北部是以湖泊為中心的內流水系,處於羌塘內流湖區的東北部,湖泊眾多。其中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7個,最大的為烏蘭烏拉湖,面積為544.5平方公里。主要湖泊都呈近東西方向展布。區內的湖泊退縮比較明顯,但並不強烈。
4、地貌發育據地質資料表明本區特提斯海在侏羅紀末最終消失,全部脫離海侵。烏蘭烏拉山西端長達2000米的海相侏羅係剖面,對古生物、古地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白堊紀開始陸地地貌發育的新階段。白堊紀和早第三紀均以紅色砂岩沉積為主,反映了當時幹熱環境。早第三紀地殼相對穩定,夷平面發育,目前本區高山夷平面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中新世時期形成了一些新的盆地,古湖分佈較廣,普遍含有泥灰岩沉積,此期火山噴發活動強烈。本區西部熔岩被、平頂桌狀方山地形很可能在這個時期開始形成的。上新世以來青藏高原的強烈隆起,本區地處高原腹地,主要表現為大面積的整體抬升,基本地貌形態變化不明顯,區內局部差異性構造運動形成了一些第四紀古湖泊,如在崑崙山口附近和清水河等都發育的是更新世古湖。由於高原隆起,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更新世期間,區內至少發生三次冰期。冰期和間冰期的冷暖、幹溫變化以及晚更新世以來環境強烈寒旱化,對本區氣候地貌過程和現代自然環境形成都有重大影響。
5、地震在上新世晚期,可可西裏原始高原海拔約1000米,高原面在第四紀共抬升了4000米左右,是青藏高原地區上長速度最大的區域,也是中國西部現代構造最活躍地帶和中強地震的主要發育場所之一。有布喀達板峰-庫賽湖-崑崙山口全新世活動斷裂帶;勒斜武擔湖-太陽湖活動斷裂;西金烏蘭湖-五道梁南斷裂;烏蘭烏拉湖-崗齊曲斷裂等主要活動斷裂,據有關資料表明:1920年以來可可西裏共發生過大於或等於6.0級的強地震9次,5.0至5.9級的中度地震15次,最大、最近的一次是2001年11月14日的8.1級地震,這次地震也是我國半個世紀以來最大的地震,全世界進入21世紀以來最大的地震。 保衛可可西裏
保衛可可西裏
可可西裏是我國最後一塊保留著原始狀態的自然之地,面積大大超過海南省,60年代才有人進入,然而從1984年始,每年都有三至四萬人進入,其中多是非法偷獵、淘金者。
60年代,牧民和測繪隊員進入可可西裏時,滿山遍野的野生動物目不識人;而今,這種曾像非洲草原一樣壯闊的野生動物景觀已成了永遠的回憶。
在蒙語裏,“可可西裏”的意思就是“美麗的少女”。位於青海高原西北部的青海省玉樹州治多縣境內的可可西裏行政區,夾在唐古拉山與昆倉山之間,面積約4.5 萬平方公里(面積大大超過海南省)。作為我國最後一塊保留著原始狀態的自然之地,可可西裏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野牦牛、藏羚羊、野驢、白唇鹿、雪豹、棕熊……青藏高原上的野生動物種類,在可可西裏地區基本齊全,它們絕大多數屬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令人痛心的是,自1984年以來,每年竟然有3至4萬盜獵者和非法淘金者涌入可可西裏,大批的藏羚羊、野牦牛、野驢成了獵殺對象及食物。在短短的十幾年裏,可可西裏野生動物數量減少了2/3以上, 其中遭到最殘酷獵殺的是藏羚羊,因為在它身上長著最優質的羊絨。藏羚絨被視為“絨中之王”,在歐美市場,一件藏羚絨披肩可賣到17000美元。
為制止日益猖獗的非法盜獵、淘金活動,科學合理地開發可可西裏,1992年在治多縣委副書記索南達傑的領導下,成立了治多縣西部工作委員會。
傑桑·索南達傑領導了保護可可西裏的工作,兩年中破獲8起盜獵案,收繳藏羚羊皮2000多張,為此, 他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1995年5月,索南達傑的妹夫、 玉樹州法制工委副主任扎巴多傑自願申請到西部工委,繼續索南達傑的未竟事業。8月, 治多縣西部工委招募了一支以復員軍人為主的公安小分隊。這支精幹隊伍由68人組成,扎巴多傑把它命名為“西部野牦牛隊”。
經過“西部野牦牛隊”三年來的努力,捕殺藏羚羊的犯罪基本得到制止;然而,想讓藏羚羊安全生長,重現往日的繁榮,經費短缺是最大的困難。
治多縣是個貧困縣,縣裏的工作人員經常拿不到工資,更無法在生態保護方面投入大量的錢。西部工委更慘,如今內外欠款已達86萬餘元。 (www.cctv.com)
青海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