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山上的和田玉,因質地細膩,色如羊脂,故又名羊脂玉,堪稱“玉中極品”。歷代進貢皇帝的新疆玉石,多取和田玉的最上品。
一個晴朗的夏日清晨,我們騎馬離開克裏雅河畔的古城和田,南上崑崙,向一片雄偉險峻的山巒進發。那雲霧繚繞的冰峰腳下,座落著著名的和田玉産地阿拉瑪斯。
穿過幾十公里的綠洲,我們進入我國最長的山脈,有“萬山之祖”稱譽的崑崙山的群峰之中。我們一會迂迴于挺拔險峻的嶺岩間,一會穿行在飛瀑流泉的山谷裏。地勢漸次增高,氣候逐漸轉涼。草隨地勢由濃綠轉為青翠,由青翠變為嫩黃。第三天中午,我們爬到四千多米的高度,青草正破土吐芽,完全像春寒乍暖時節。
轉過一道山坳,眼前出現一片純石山地。山愈高,路愈險,我們下馬徒步登山。千多公里的傍岩羊腸道上,看不見一株青草,沒發現一片泥土。剛進山時,還是紅日高照,一霎間身邊雲飄霧動,飛揚起漫天雪花,而一會卻又雲散雪霽,晴空碧藍。終於,由高懸的山澗飛瀉而下的雪水咆哮聲越來越響。雪山寒氣,伴隨著陣陣朔風,迎面而來。冰峰晶瑩奪目,背陰的谷底和山間溪槽上,冰塊纍纍,令人覺得走進了白玉世界。迎面石山巍立,岩石發白,這裡正是神秘的“藏寶洞”——阿拉瑪斯玉石礦中心。
據當地人介紹,發現這個玉石礦的是崑崙山上一個著名的獵手。100多年前,于田縣(屬和田地區)獵人吐達固依爬上了險惡的色地古拉木山,射中一隻碩壯的黃羊。受傷的黃羊向高山狂奔,吐達固依順血跡翻山越嶺追尋。在攀越三座大山之後,他爬上了一座峭壁。在那裏黃羊倒下了,旁邊有兩塊奇異的石頭,光亮潤滑,堅硬無比,通身無斑點,就像肥得透明的羊尾馬油。他捨棄了黃羊,背著兩塊20多公斤的石頭回家。和田城的一個玉石商聞訊趕來,一見是兩塊罕世的美玉,以一匹良馬和八匹綢緞換去,並當場簽訂了繼續採挖出售的合同。這樣,吐達固依便首次揭開了“玉石寶庫”之謎,成為和田地區最早的採玉工之一。
在這之前的悠久歷史歲月裏,當地維吾爾人取玉,主要是靠從發源於崑崙山流向沙海的白玉河、墨玉河及克裏雅河河床上撿撈的。每年夏秋之間,來自崑崙山巒的雪洪,從人跡罕至的崇山峻嶺中,把位置莫測的玉石礦塌裂下來的大量白玉、青花、碧玉衝往下游,甚至衝到城鎮附近。《宋史·于闐傳》就有“每歲秋,國人取玉于河,渭之撈玉”的記載,相傳河水“日光亮處”和“月光盛處”,必有美玉。如今,和田取玉主要靠人工採掘,撿撈的玉數量不多,卻也年年都有。一次,和田縣牧羊人居瑪和買賣提這兩名維吾爾人,在終年積雪的卡西爾黑山下河口處,竟撈到一塊158公斤重的羊脂玉!
我們順著小道來到一個個礦井,有不少人正聚精會神地下鋼楔取玉。沒來這裡以前,我想像中的玉石礦一定是整坡整嶺的,誰知,珍貴的玉石是藏在石岩心裏。礦井內露出的礦脈,被厚厚的雪白的岩石夾住,有窄有寬,窄的有巴掌大小,寬的兩尺多,有時蜿蜒回轉,有時直下岩心。礦井一脈相連,依礦脈的走向分佈,就像一條彎彎曲曲的繩索上結著許多疙瘩似的。光取空礦井與礦井間的玉石也要很長時間。記得在和田時,地區有關部門的同志曾經對我講過,整個和田地區七個縣境內的崑崙山上,都發現了玉石礦苗。並提醒我,在成書于春秋戰國之前的我國古代文獻上,崑崙山就被叫做“玉山”或“群玉之山”,司馬遷著《史記》,也稱“于闐多玉石”。
我們下到礦井去仔細觀察,礦井長短大小不一,都是有深有淺的露天石槽或石坑。它的寬度一般是礦脈的四五倍,這就是説每取一塊玉便先得去掉大量的堅硬岩石。粗粗的鋼釬鋼楔楔在行家才能看出的玉苗自然紋路上,十六磅的大榔頭每砸一下便發出清脆的音響,鋼釬也隨之跳得老高,每進展一厘一分,要砸好幾錘。一個身強力壯面色紅潤的維吾爾族採玉工告訴我,取玉先要會識別玉和石的不同,與玉相連的岩石叫玉石根,看來像玉卻是石,最難區分。取得不好,玉石俱碎,浪費珍寶,或者以石代玉,白費力氣。玉石越大越成材,雕刻師雕玉又是依照每塊玉石的自然形狀來構思造型,然後下刀。
“忽憶周天子,驅車上玉山。鳴騶辭鳳苑,赤驥最承恩。”這首李賀的詩,説的是周穆王當年西巡東歸時,曾到崑崙“取玉三乘”(古代每一輛四駕馬車為一乘),“載玉萬隻”。而他的愛馬“赤驥”,則因這次“取玉”有功而大受恩寵(見《穆天子傳》)。這美好的故事告訴我們:當時這裡出産的玉已運往內地了。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幾千年來,這種遍及四海,為億萬人所珍玩賞愛的崑崙玉,在採集中竟要付出如此之多的艱辛!
和田不僅自古盛産美玉,而且玉雕歷史悠久,且精美絕倫,在很長時間,和田玉雕藝人就利用自己自然紅砂以手工腳踩磨玉機,琢磨出各種簡單的玉石器具和裝飾品。解放後,當地政府建立了許多玉雕廠,産品包括人物、鳥獸、魚蟲、花卉、瓶素等多種形象的工藝品,還有其他許多精美的裝飾佩件、陳飾小品。
和田玉雕以其晶瑩、滑潤、明潔的色澤,加上生動逼真的造型,贏得人們的喜愛。(雲帆)
來源:青海經濟資訊網
青海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