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青海

可可西裏:美麗與蒼涼交織

發佈時間:2004-10-15 15:02:57

     7月,我隨一個生態旅遊考察團進入可可西裏,感觸頗深。該如何介紹這個地區?是欣賞那片奇美廣袤的高原湖盆,還是痛惜那片高原上正在死亡的生態和生靈?我想説在世界上最年青的高原上,沿世界上最高的公路穿越中國最廣大的無人區,觀看那些躍動在這片高原上的美麗生靈,追逐藏羚羊的美麗身姿,感受6月飛雪、冰川雪峰……但是,當我想到藏羚羊,想起那些在稀薄的氧氣、殘酷的自然環境中得以留存的生靈,正面對日益毀壞的生存環境,我的筆下就無法流暢。我想,或者在那片美麗的土地上有很多遺憾,但我們真的應該去看看那一片廣袤奇美的大地,用我們發自內心的熱愛去保護那裏的生態和生靈。

    ———題記

    越過崑崙山口,海拔已經升到4700米以上,雪山在遠方招引,身邊是一片寬廣的高原湖盆,以我們的車為圓心,天地渾然一體。6月雪隨時降臨,高山雨不斷傾瀉,大地明顯開始濕潤。高原上大小湖泊、斷續的河流在強烈的陽光下泛著銀色的光,碎石砂土上長了稀薄的草,極目所見,只有荒原和雪山,這就是可可西裏。高原荒漠、冰原凍土地帶及湖泊沼澤組成的可可西裏以她最原始的美麗袒露在所有到來者的面前。

    在廣東省中旅的組織下,記者隨來自廣東的環保人士以及一些新聞同行來到可可西裏地區。我不知道該用怎樣的語言來描述我們的觀感,在那裏,奔跑在那片高原上美麗的野生動物和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澆灌大地的雨水和熄滅生命的鹽湖,生命和死亡,美麗同蒼涼,在交織拉鋸,令人心動和心悸。

    青藏線就穿可可西裏而過。可可西裏蒙語意為“美麗的少女”,是長江的主要源區之一。位於青藏高原西北部,夾在唐古拉山和崑崙山之間,儘是些“不毛之地”,只有針茅草、苔蘚和地衣之類的低等植物在這裡生長。而野牦牛、藏羚羊、野驢、白唇鹿、棕熊……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動物使這位“少女”更加嫵媚動人。

    南距崑崙山口20公里的不凍泉保護站是可可西裏的北門,從這裡驅車向南,早晨我們看到藏羚羊在大雪初霽的地平線上涌出,精靈一般的身材,以優美得飛翔一樣的跑姿給寂靜荒原帶來生命的活力。據説,經歷了各種毀滅性的獵殺之後,這種青藏高原獨有的美麗動物目前只剩下了5萬隻,但按照印度加工藏羚絨的數量估計,每年至少有2萬隻以上的藏羚羊被獵殺取絨。如果盜獵者以這樣的規模進行下去,20年內藏羚羊將可能永遠從地球上消失!而正是由於建在青藏公路沿途的自然保護區保護站,使得近兩年青藏公路沿途開始成為安全區,藏羚羊等野生動物開始在周圍悠遊、駐留。

    我們發現,或者是由於人類對藏羚羊的獵殺,藏羚羊對人類有著高度的警惕。穿行可可西裏幾天,雖然我們一次又一次遇到成群結隊的藏羚羊,但卻沒有辦法靠近它們。幸虧高原透明的空氣,即使我們遠隔一、兩公里之外也能夠清晰看見它們。而野馬(學名藏野驢)卻似乎對人類沒有絲毫恐懼,我們甚至可以接近到看到它們棕色的毛皮下面,緊繃的肌肉如何隨著它們的呼吸在起伏。更有意思的是,當我們想拍一些奔馬的鏡頭時,無論如何就是攆不走它們,我們的嚮導甚至跑到了它們駐留的半山上大喊大叫它們卻紋絲不動。荒原上,黃羊、灰兔也會不時掠過我們的身邊。

    然而,另一件事也讓人不由得為這些自由自在的生靈擔憂。就在沿途,我們看到,可可西裏地區自然環境的嚴酷現狀令人擔憂。風勢催動沙土在掩住山體,青藏公路在沙塵之中倔強延伸。青藏公路崑崙山口、不凍泉和索南達傑保護站的近百千米地段內,即將退化為沙漠的大荒原悲哀地面對蒼天,地表龜裂的大口子在狂風中呻吟,枯黃而稀疏的草底下是白茫茫的鹽鹼花,青藏公路線109國道是青海與西藏兩省間的唯一交通大動脈,但是就在崑崙山腳下的柏油路邊巨大的沙丘已經逼近,沙漠化已經對可可西裏地區的江河源頭構成巨大威脅。冰川融化、河流乾涸、草場退化,生態環境變遷與惡化對藏羚羊們構成深層影響,加上人類肆虐的捕殺,使這一特殊動物陷入滅絕的邊緣。

    我不由得想起1個多世紀以前,一位印地安酋長的一段話:“我們懂得,地球不屬於人類而人類屬於地球。我們懂得,世間萬事都緊密相聯,就像血緣將一個家庭聯在一起。降臨到大地上的一切,同樣也降臨到它的兒女身上。生命之網並非由人類編結,他不過是這網中的一個結。”

     《人民日報 . 華南新聞》 

青海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