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島上,最普通的蘿蔔、木瓜、木薯,還有廢棄的椰子水、橡膠木,經台商的巧手經營,全都搖身一變,成了可以賺大錢的東西。繼台資種養業之後,台資加工業在海南悄然興起。
關注台資加工業
在海南,台資種養業對當地的貢獻有目共睹,但由於受市場狹小等因素的制約,多年來海南沒有台資工業似乎也是不爭的事實。1999年3月,國務院台辦、農業部、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批准在海南建立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後,海南省根據本省的特點,提出了發揮資源優勢,加快發展台資中小農副産品加工業的要求。海南省台辦和有關部門這幾年加大了對台灣中小加工企業的招商力度,使台資加工企業從無縣有,從小到大,獲得了較快發展。
據了解,1998年以前,在瓊的台資加工企業僅有二十來家,而且規模都很小,投資領域單一,主要以木業和貝類加工為主,技術水準較低,而到了2001年上半年,全省台資加工類企業達到了70多家。投資領域日趨廣泛,從單純的以木器、貝類加工為主,發展到水産品保鮮加工、飲料加工和生物加工等眾多領域,出現了一批和平技術比較先近、經營機制和行銷手段靈活,營利狀況良好的台資加工企業。
據海南省台辦主任徐剛介紹,目前在海南,台資加工企業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發展速度比較快,投資領域日益廣泛。二是科技含量逐步提高,企業普遍盈利。他認為,現在在瓊的台資加工企業,無論是其生産技術、設備,還是在管理方式、市場行銷等方面,都比以前幾乎手工作坊式的生産有了很大近步,並且出現了一些生物技術企業。台資加工企業基本上實現盈利,有的盈利額還相當高。三是台資加工業逐步形"二區""一線"的區域性的發展格局。"二區"是指以海口為中心,以飲料、糖果的加工生産為重點的北部加工區和以三亞為中心,以水産品保鮮加工為重點的南部加工區。"一線"是指在定安、瓊海、萬寧、文昌、陵水等市縣形成的海南島東部沿線台資加工業。在沿線的周圍,集中了一批飲料加工、魚産品加工和木器加工企業。四是形成了批知名品牌産品。如椰寶"靚椰"牌椰果、寒軒的珍珠奶茶系列、臺新的小魚幹、益華的生魚片、綠寶的綠藻食品等,在國內外市場很受歡迎。
生物技術:令普通變神奇
海南的陽光和凈水,也可以利用來生産出健康的綠色保健食品,這是人們參觀了台資物生技術企業海南綠寶綠藻廠獲得的認識。位於萬寧市大茂鎮的綠寶興建的十二座直徑四十公尺的大型培養池,每年有價值二百四十萬美元的一種綠色粉末,從這些大型培養池帝的初加工廠裏裝箱運往台灣。這種綠色粉末,就是在大型水池中培養一星期,再經過濾、脫水、殺菌及噴霧乾燥而生産的綠藻。綠藻是一種淡水單細胞藻類,其豐富的葉綠素是一般植物的四倍,對人體健康有多種功能,是一種市場很大的新潮食品。據説日本人非常看好中國大陸的市場,但被台商搶佔了先機。
台灣綠藻公司在中壢、龍潭、龍泉還建有三個廠,都是十八個培養池,而萬寧這個廠租地十四萬坪,為台灣三個廠總面積的十倍。萬寧綠寶廠計劃將來建成一百二十座四十公尺直徑的培養池,使産量達到二千噸。
如果説綠寶是化普通為神奇,那麼椰寶利用廢棄的椰子水加工生産高纖維食品,則是變廢為寶的成功範例。
往年,椰樹集團每天剝30萬個椰子剩餘的150多噸天然椰子水由於無法得到充分利用而白白地排到海裏,既浪費資源,又容易造成污染。如何變廢為寶,使椰子水創造價格一直是很大的技術難題。説來也巧,台商張明俊原來在印尼投資從事椰果生産,但印尼四年一旱災,而且椰子采收期很不集中,使張明俊做得很不順利。為此張明俊四次來海南考察,想在海南投資郴果生産。但苦於沒有找到合作人。1995年,在香港的一個招商會上,張明俊與椰樹集團一拍即合,雙方決定投資創辦椰寶食品有限公司,利用海南充足的天然椰子水為原料,運用高新技術之生物工程生産高纖維椰果。張明俊以技術和資金入股,佔45%股份,椰樹集團佔55%股份。開始時只是在椰樹集團內蓋了一個簡易的生産車間,每天只能生産3噸椰果,但當年就實現了盈利。1997年,椰寶公司在海口市秀英港澳開發區椰樹集團第二工業城佔地20畝,廠房面積7000平方米的新廠建成,自此椰寶公司每年生産的郴果産量達到了5000噸,成為目前全世界生産高纖維椰果最大的供應基地,每年實現純利潤500萬元人民幣左右。公司目前開發的産品有原料和成品(椰果罐頭、飲料)兩大類,産品銷往日本、韓國和祖國內地。像旺旺、統一這些台灣在祖國內地的大企業,都是椰寶的主要客戶。張明俊説,旺旺每個月都需要10來噸椰果,用於生産"喜之郎"果凍等産品。
台資飲料業:引領海南飲料市場潮流
在海口,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最近大街小出現了許許多多小屋型的漂亮茶坊車。"來自台灣的風味"的招牌和各式各樣的珍珠奶茶系列吸引著眾多的普通消費者。在炎烈的海南島,珍珍奶茶這種新型的清涼解渴飲品正迅速風靡開來。而生産這種産品的則是一家台資企業--海南寒軒餐飲有限公司。
在台灣,寒置企業的名氣或許比不上統一、頂新的名氣大,卻也是一傢具有多年飲料生産歷史的知名企業。1998年,寒軒公司董事長江志仁到海南考察,認為海南島是一個熱帶區域,飲料市場的需求量很大,而且海南的農副産品特別豐富,因此決定把在台灣風行了20多年的"珍珠奶茶"品眚拿到海南來發展。寒軒在海口市金盤富南工業區新建了一個3000多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但公司一開始並不急於投入生産,而是用了將近一年半時間近行産品的開發和市場定位,根據海南市場的特點,開發出了30多種具有海南風味的珍珠奶茶系列,2000年才正式投入生産。寒軒的這一策略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投産第一年就實現了産值1000萬人民幣的經營業績。今年每個月的銷售量均達到了200萬元人民幣,發展速度相當快。在經營策略上,公司推出了"一千元投資"的經營模式:客戶只需交納500元押金,就可以得到一台寒軒茶坊車。客戶購買公司産品累計達到12000元以後,公司給退還押金,茶坊車就屬於自己的了。這種投資模式讓不少下崗人員只需投入不多的資金,就可以輕輕鬆鬆獲得一份就業機會。目前寒軒已有1000台茶坊車分佈在全島各地,並在杭州設立了一個分廠,在廣州、重慶、廈門設立了銷售公司。公司希望把海南做為最大的原料生産基地,而把市場的重點放在大陸內地。畢竟,大陸內地的市場太廣大了。
相對於寒軒企業的一業為主,另兩家台資食品加工企業--海南幸福食品有限公司和海南華億食品工業有限公司生産的産品就很多了。幸福公司目前擁有飲料、罐頭、濃縮汁、糖果四條生産線,主要産品有花生醬、鳳梨醬、鳳梨汁、馬蹄汁、酸梅汁、芒果汁、椰子汁、百香果汁、楊桃汁等,華億公司除了生産冬瓜茶、椰果、珍晶果,還有威化餅、小煎餅、花生糖、棒糖、椰子糖、牛軋糖等,幾乎海南的農副産品都用來作生産的原料了。什麼季了有什麼水果就生産什麼産品,什麼東西好賣就生産什麼,是這兩家企業的特色。其開發産品的能力令不少省內企業自嘆不如。正因為如此,幸福和華億創造了小工廠賺大錢的奇跡。
水産品加工業:積極搶佔國際市場
相對於其他類加工企業來説,台資水産品加工業是近年來發展較不引人注目的一個行業。因其産品主要以近入國際市場為主,了解的人就不是特別多。全省目前已有十多家水産品加工類台資企業,如益華、臺新、東吉、華昌、尚好康等,産品基本上以外銷為主。設立於2000年7月,總投資將近100萬美金的台資企業三亞東吉水産品有限公司,主要近行草蝦的加工和生魚片加工出口。東吉公司是台灣東冷農水産品有限公司在祖國大陸的第三家企業。東冷公司在溫州還有一家白蝦冷凍加工廠,在福建有一家烤鰻廠。其中在福建的烤鰻廠做得相當成功,年出口創匯3000萬美金,是福建莆田創匯、納稅最大企業。東吉從日本引近了整套的現代化深加工生産線:一套超低溫急凍設備、2噸容量鍋爐、無菌消毒設備、蒸煮機、切割機和強力電解水設備。在工人的熟練操作下,草蝦被解凍、蒸熟、切割、剝殼、修整、排盤,最後近行真空包裝,前後不到三十分鐘。據介紹,像這樣的生産設備,目前全世界僅有六套,在祖國大陸唯有東吉這一套。就這套設備,每天能把5噸活生生的草蝦變成美味可口的蝦産品。
東吉公司於今年6月份正式投産。這對於長期為蝦價大幅波動而擔驚受怕的海南養是專業戶來説,是一個好消息。按現在的生産規模,東吉每年需要每市斤20至30尾規模的草蝦原料2000噸左右。現在已有300多戶養蝦戶與東吉建立了穩定的供求關係,養殖面積達1.4萬畝水域。在東吉的周圍,有十多個台商專門從事蝦苗的繁殖銷售。東吉的蝦産品目前主要銷往日本市場,現在正積極申請美國HACCP品質認證,他們希望明年能實現産值1000萬美金的生産規模。
海南益華水産繁殖有限公司則是一家集科研、養殖、加工、出口為一體的台資企業。公司現在海南擁有800多畝水面的繁殖基地,年産羅非魚苗1億萬尾,有一個日加工30噸羅非魚的冷凍加工廠,還提供配方,與一家內資企業合作生産魚蝦飲料。益華加工生産的生魚片原先在日本及東南亞佔有較大市場。但1998年受東南亞金融風波的影響,益華在東南亞和日本市場受到很大衝擊,因此1999年以後,公司積極搶佔美國市場,現在美國已成為益華的最大市場。去年,益華生魚片出口達到了2000噸,出口創匯140多萬美元。由於省內羅非魚養殖無法跟上益華加工的需要,因此公司目前每天僅能加工10噸羅非魚,發展潛力不容忽視。
台灣木業:在海南尋獲生機
八十年代以前,台灣的傢俱業曾一度興盛。但後來由於東南亞各國相繼限制原木出口,改為就地加工,台灣的傢俱業也就被自然淘汰變成了夕陽工業。海南島是中國最重要的橡膠生産基地,在大陸現有的八百七十萬畝天然橡膠林中,海南島即佔有六百萬畝。但是,橡父樹在割膠二、三十年左右,經濟價格降低,需砍伐更新,由於橡膠木易腐爛、生蟲,在當地被視為廢材而用於燒火做飯。
九十年代初,一些精明的台商到海南考察,立即被這裡豐富的橡膠木資源所吸引。於是,台資木業加工就熱熱鬧鬧地發展起來。由於台灣森涌木業股份有限公司和鐘樺企業有限公司在海南投資註冊的鐘堡木業,是其中投資最成功、規模最大的一家企業。這家企業利用特殊處理技術對橡膠木近行加工,製成整套高檔傢俱出口美國、加拿大和台灣。由於生産成本低,産品品質好,所以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斷增強。現在百分之九十五的産品供出口。投資規模從最初的一百萬美元擴大至1000萬美元,又購買了二十畝工業用地,準備新建五個橡膠木初級加工廠。
在海南,還有不少像鐘堡木業這樣的企業,比較有名的有臺太木業、臺太吉木業、臺圓木業、如來木業、臺圍木業等。在瓊海市投資設廠的臺太木業,在海南投資已接近十個年頭。臺太主要利用海南的小葉桉加工製成木環出口,公司目前育有600畝的小葉桉林木基地,每月出口産品十個貨櫃。由於企業不斷發展,2000年又投資2000萬元人民幣,引近了一條生 線,將利用加工小葉桉剩下的木梢加工制做傢俱出口。按臺太目前的加工能力,需有六、七千畝的小葉桉林木才能保證其"吃"飽。
台資加工業:前景十分廣闊
面對加快發展的台資加工,徐剛認為,這是瓊臺兩島優勢互補的必然結果。他説,台灣以中小企業見長,尤其是台灣的農産品加工貿易,有很長的發展歷史,在國際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但近來年台灣的環境污染十分嚴重,一些加工行業已很難發展。再加上生産成本較高,因此都在向外尋找出路。而同為島嶼型經濟的海南,不但氣候條件不好,而且農副産品資源相當豐富。"九五"以來,海南的農副産品無論是種類還是産量都有了一定的規模,水果和水産品養殖更是以每年增長百分之十五至二十左右的速度發展,為加工類企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他近一步分析,在市場方面,台商除了本身擁有的國際市場份額,還背靠祖國內地廣大的市場。粵海鐵路開通後,海南與內地市場將連成一體。將來中國加入WTO以後,台商在海南生産的産品將憑其成本低品質好更多地近入國際市場。因此他預測,台資加工業有可能繼種養業之後,成為台商在海南投資的另一個新的領域。
事實上也是如此。除了水産品加工、水果飲料加工外,去年以來,台商已開始在生物技術、制藥業等領域加大投資。(傅少強)
海南台辦
中共海南省委統一戰線工作部(海南省台灣事務辦公室)
投搞信箱:swtzbxjc@haina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