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緯網5月28日訊:海南台資農業企業引進優質種苗、先進的農業生産技術和經營管理理念,示範、輻射、帶動著全省農業的發展。然而,隨著這些優質農産品的普及推廣,台資農業企業失去原有的優勢,企業經營面臨困難。日前,海南省台辦主任徐剛下到瓊海、萬寧、陵水、三亞、樂東、儋州等地台資農業企業走訪調研,發現許多企業挖掘自身優勢、重新找回了創新發展之路。現將它們的做法歸納起來,供大家借鑒。
一、改良創新,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
海南千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1991年將台農1號、金煌、愛文等台灣芒果引進海南,由於推廣種植,該芒果品種佔到了全省芒果面積的60%以上,由此種植風險系數增大。2003年,該公司投資80萬元人民幣,從台灣引進新世紀芒果品種,對原有芒果進行換冠嫁接,使芒果産量在原品種基礎上增長15%,目前該品種以每斤4.5元的價格直銷上海等地超市,經濟效益可觀。
台商深知“物以稀為貴”的道理,近年來,創新品種成了台資農業企業發展壯大的重要途徑。如台資企業正一農莊引進台灣鳳梨蕃荔枝,每斤售價10元,産品供不應求;肯達公司、合豐公司、富堂公司等引種黑珍珠蓮霧以每斤20元的價格直銷各大超市,都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目前,在台資農業企業中,千駒、肯達、南宏、正一、伊甸園等企業都正在開發引進諸如台灣茂谷柑、巨峰葡萄、台灣熱帶桃、台灣檳榔、西施柚等新品種,以期給企業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
二、産銷一體,實現企業最大經濟效益
搞農業種植投資大、盈利低、見效慢;相比之下,搞農産品運銷投資小、利潤高、見效快。在海南,一是因為單一的地理單元,島內市場狹小,80%的農産品靠外銷;二是因為部分農業企業缺少資金和市場行銷的經驗和理念;三是政府部門缺乏對農産品運銷指導、扶持和規劃;四是部分農産品經銷商為了自身利益、“坑農”現象嚴重。因此,海南種養不如運銷的現象尤為突出。
目前,海南台資農業企業也有經營效益好的,如三合利、千駒、鼎立、正一等,但它們都自身具備市場行銷條件,實現了生産、包裝、銷售的一體化。可見,産銷一體給企業實現最大經濟效益,帶來了企業發展的空間。
三、把握市場商機,經營“短平快”項目
“短平快”項目的特點是週期短、效益好,但它往往需要抓住市場需求特定的因素。前幾年,海南台商引進聖女果小番茄,就讓部分台資農業企業和當地農民“火”了一把。去年,“非典”疫情流行後,木瓜成為人們追崇的保健食品,三亞、陵水、樂東等地的台商又抓住機遇,引進台灣優質高産的木瓜品種,目前,木瓜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平均每斤售價達3元,畝産值達2萬多元。
四、立體經營,實現資源綜合利用
最典型的例子是台資企業三亞龍升(原名大亞)養豬公司。90年代初,該企業是全省有名的規模化養豬場,曾輻射帶動周邊農村走養豬致富之路,後來養豬項目失去優勢,公司調整養豬業規模,依託養豬肥料資源,發展芒果和木瓜種植,實現資源綜合利用。今年海南興建無規定動物疫病示範區,養豬業的商機來了,該公司又加緊恢復生豬養殖規模,力圖實現種養雙豐收。
五、拓展國際市場份額,確保企業長盛不衰
海南部分台資農業企業,依託早期在台灣時拓展的國際市場空間,至今産品暢銷,企業長盛不衰。
台資企業龍海漁加工廠在來海南投資前已在台灣經營20多年,公司的漁産品在日本和台灣市場創立了信譽,佔有一定市場份額,後來,因台灣的漁産品原材料供應困難、生産成本過高而來海南投資設廠,公司依託原有的國際市場訂單,延續著企業的興旺。屬於此類情型的還有海南益華水産加工的羅非魚産品。在台資農業種植企業中,海南昌江全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種植的4000多畝香水鳳梨也全部銷往日本、歐美市場,公司因此贏得良好經濟效益。
同樣,目前海南興建無規定動物疫病示範區,引進佔有肉市銷售市場份額的台商投資不失為一條好的途徑。
六、中小型農場,規範管理帶來效益
台資農業企業中的正一、龍升、智廣等企業延續台灣小農型農業、專業化分工、社會化服務的特點。企業規模在200畝至500畝之間,採用對生産栽培、病蟲害防治、産品包裝、訂立品牌、運銷等環節進行專業化分工,實行規範管理。同時,因企業規模小,生産品種易於轉型和改良更新,適應産銷對路;資金量的供給也確保農場正常運作。
在台資農業企業的創新發展中,也要提醒企業注意做到規範完備經營手續。大陸與台灣的相關政策法規有一定差異,有的台商忽視了土地徵用或租用、企業工商註冊、稅務證申辦等手續的辦理和規範化,給企業經營帶來不必要的損失,甚至貽誤投資商機。(海南台辦:徐剛)
中共海南省委統一戰線工作部(海南省台灣事務辦公室)
投搞信箱:swtzbxjc@haina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