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行的教育制度分為正規教育和技術職業教育兩大體系,其中正規教育分為“國民教育”、高級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兩個階段,技術職業教育包括初等技術職業教育和高等技術職業教育兩個階段。
所謂的“國民教育”,就是出台灣當局財政撥款,對6-14歲的兒童開辦的教育。其中包括小學6年、中學(即初級中學)3年。適齡
兒童必須入學,凡拒不送子女入學的家庭,將受到罰款等處罰。
高級中等教育,學生在學年齡以15-17歲為範圍,分為高級中學3年和高級職業學校3年兩種。
高等教育分為專科學校、獨立學院、大學以及院校研究所。專科學校修業年限依入學資格不同,分3年制、2年制與5年制不等;所設專業除了高級職校已有的工、農、商、醫、海事、家事6類外,還有師範、管理、藝術、體育、新聞等。技術學院則以培養高級實用專業技術人才(技師)為主,主要招收工業職校或工業事科學校的畢業生。高等院校主要招收高中華業生或具有同等學歷經入學考試及格者。大學院校分文、理、法、醫、農、工、商及其他學院。凡設有3個學院以上者稱大學,不合以上條件者稱獨立學院。大學或獨立學院各學系辦理完善、成績優良者,得設研究所。正規高等院校的學制一般為4年,但師範院校、法律、建築專業等為5年,醫學專業為6至7年。
台灣除了正規教育和技術職業教育之外,還有多種方式的業餘教育,如夜校、函授以及補習教育等。
總的來看,台灣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如下一些特點:(1)發展較快。l950年共有各級學校3l32所,在校學生103萬餘人,到1994年底,各級各類學校總數已達3784所,在校學生469.95萬餘人。目前,初等教育的凈在學率為99.31%,中等教育的凈在學率為84.61%,高等教育的凈在學率為25.61%,基本做到了初等、中等教育的普及。(2)重視技術職業教育。60-70年代,由於加工出口工業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各類高級職業學校和專科學校的發展,形成了由職業學校—專科學校一技術學院所組成的技術職業教育體系。據1994年統計,職業學校在校學讓為52.3萬餘人。專科學校在校學生36萬餘人。(3)私人辦學比重大。據l994年統計,職業學校中私立佔54.6%;專科學校中私立佔81%;大學及獨立學院中私立佔63.8%,學生數佔全部大學生數的60%以上。
兩岸同胞同宗同文。台灣文化無論從根源還是從其內容、素質及存地方式和表現形態上,都與中華文化屬於同一系統,就其本質而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都分。例如;在哲學理念上,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儒家學説有著深遠的影響。在社會倫理道德方面,主要以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來規範思想和言行。在語言文字和文化教育方面,講普通話和閩南話、客家話等,書寫用中文。在宗教信仰方面,主要信奉佛教、道教,以及媽祖、關帝君、保生大帝等中國民間神祗。在風俗習慣方面,主要是福建、廣東等地的飲食習慣、節日習俗以及婚喪嫁娶、祭祀祖先等各種禮儀等。台灣的人文歷史是地地道道中華民族文明史的擴展。
當然,出於台灣歷史的特殊性,特別是受日本殖民統治長達50年之久,1949年以來又長時期與祖國大陸處於隔絕狀態,80年代以來又推行西方式的政治制度,因此台灣受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的影響相當大。
台灣文學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塊瑰寶,也是台灣勞動人民和文學工作者勤勞和智慧的結晶。1949年以來,台灣文壇上大體存在著三大文學流派,即:鄉土文學、現代派文學和流行文學。
台灣的戲劇大多數源於中國大陸,大致可分成三大類:大戲、囝仔戲、仔戲。大戲主要有京戲,閩南的亂彈、歌仔戲、高甲戲,以及日本傳入的新劇(話劇)、歌舞劇、播音劇等。囝仔戲由兒童演出,是20世紀初由福建泉州傳入的。仔戲又稱偶人戲,由大陸傳入台灣,如北方的皮影戲、閩南的布袋戲和傀儡戲等。歌仔戲是台灣最主要的地方戲曲,也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中唯一誕生於台灣的劇種。
台灣電影于60-70年代出現了長足的進步,攝製水準提高,影片市場擴大,影片題材廣泛,國際獲獎影片增多。但台灣電影業也面臨著許多問題,主要是電視、錄相帶、MTV、KTV等的出現,對電影業造成衝擊,使電影業的發展徘徊在藝術與商業化的路口。
台灣電視長期以來主要控制在台灣電視公司(簡稱“臺視”)、中國電視公司(簡稱“中視”)和中華電視臺(簡稱“華視”)三家機構手中。90年代後,台灣電視臺增多,有公營、私營和黨派經營的。台灣地區有200多家報紙,4000多家雜誌社,30多家廣播電臺。此外,台灣美術、音樂、工藝等方面的創作,取得相當的成績。各縣市的文化中心以及民間文化團體,為保存和發展民間文化起了積極的作用。
中共海南省委統一戰線工作部(海南省台灣事務辦公室)
投搞信箱:swtzbxjc@haina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