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國務院台辦、國家農業部與原外經貿部批准成立了全省範圍的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海峽兩岸(海南)農業合作試驗區。如今,400多家台資農業企業匯聚試驗區,台商投資20多億人民幣,開發農林土地面積20多萬畝。投資從最初的試探性投資轉向長期投資,投資領域從單一的農産品種植延伸到農漁業的加工、運銷、貿易,形成了農産品産業鏈的綜合配套發展。試驗區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海南農産品的更新換代和升級,推動了海南農業的産業化發展和産業結構調整。
優勢互補,看好海南,前進海南
來自台南新市的洪肇銘先生説,海南是中國的天然大溫室,最適宜熱帶水果種植。1988年,洪肇銘先生來海南旅遊,看中海南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大陸廣闊的市場前景,于1991年在三亞投資創建千駒農業公司,引進台灣培育成功的芒果品種試種,結果一舉成功。他回憶説,當年自已來海南,見到市場上銷售的芒果都是土生土長的青皮芒,個兒小,味道酸,價錢貴,他看到了這裡面的商機。隨後公司種植愛文、金煌、台農一號、海登、凱特等3000多畝台灣芒果,因棵粒碩大,肉質纖細,汁多香甜,迅速在市場上竄紅。如今,公司的營業額每年達到一千多萬元人民幣。
瓊海伊甸園山莊是一家台資農業休閒企業。山莊莊主林保森先生將熱帶旅遊與農業結合,開創了海南農業觀光的新理念。林先生出生台灣新竹的大家世族,十幾年前,他來海南投資,親朋好友都百思不得其解。但星移斗轉,如今每年都有眾多台灣友人千里迢迢紛至遝來他這裡休閒度假。林先生説,不提其他,僅他在海南保養的一副好身板,付出的一切都值了。
許多台商朋友與筆者談起他們選擇海南時都講到,台灣農業是精緻農業,研發能力強,産品優質、高檔,産量大。但是台灣農業的勞動力、土地等成本高昂,本土市場狹小,而農産品如水果、蔬菜、花卉等都不宜儲存,一旦滯銷,經常血本無歸。他們説,在台灣雇傭1個農業工人的成本在海南可以雇到上十個,在海南租地數十年的成本,尚不到台灣購地成本的十分之一。海南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得天獨厚的熱帶資源,相對豐富的土地資源以及大陸不斷成長的市場,構築了台商廣闊的盈利空間。瓊台農業合作實現了兩岸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要素互補。目前在瓊進入穩健期的台資農業企業八成獲得盈利,並有許多農産品成了海南的名牌産品和“拳頭”産品。
公司農戶兩受益,瓊台農業雙升級
投資陵水縣的蘇寶同先生,在台灣的家族企業經營建材,從未涉足農業。二十幾歲時,他來海南投資荔枝園和園藝業。家人抱著年輕人做事總比不做好的觀念,讓他出來闖蕩闖蕩,長長見識,以為他短則兩年,長則三、五年就會灰溜溜地跑回去。沒想他不僅堅持下來,而且事業越做越大。他引種台灣改良的“三月紅”、“玉荷包”等荔枝品種,前者比普通荔枝品種上市早一個多月,佔盡市場先機,後者果肉厚實,核小或無核,口感鮮嫩甜美,獨特的風味使它一上市就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供不應求。蘇寶同還引進南美的馬拉巴栗、非洲的澤米葉天南星、台灣的蝴蝶蘭等園林花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現在他的莊園面積達4000多畝,成為陵水一帶遠近聞名的地主加財主。
來自台灣彰化的台商施火烈先生出生農科班,他在澄邁福山鎮創立正一農莊,從台灣引種珍珠番石榴、番荔枝、蓮霧等熱帶水果品種,在200多畝土地上辛勤耕耘,不到4年就收回了全部成本,成功複製了台灣的精緻農業模式。由於番石榴等種植發展較快,市場價格逐漸下降,施火烈又替代引進印度大棗和巨峰葡萄獲得成功。他的水果特別講究品質,無須上市銷售,在生産基地就被預訂一空。
台商投資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一方面他們向當地農民推廣種苗,另一方面向農民傳授種植技術。在台資企業的投資經營中,海南農民獲得了就業機會,開闊了視野,轉變了傳統種養觀念,他們紛紛效倣台商種植,使台灣優良品種紮下根來。海南省農業廳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海南種植水果226萬畝,産量160萬噸,其中六成是台灣的優良品種。客觀而言,海南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台資農業企業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沒。如在台商洪肇銘的帶動下,短短十多年間,台灣優質芒果品種基本上取代了海南原來的本地品種,台灣芒果栽種面積由最早的200多公頃發展到了目前的2萬多公頃。
不僅農業種植,從事海水養殖和加工的台商同樣不遺餘力地推廣各種魚、蝦、鱉苗,推進海水養殖的産業化經營。瓊海長坡鎮原來沒有養蝦業,台商李文源在此投資海水養殖後,招募當地村民到企業打工,學會技術的農民很快跟著走上養殖之路。鎮上一批農戶靠養蝦賺錢蓋起新樓,被人們稱為“蝦樓”。來自澎湖的台商呂梁鑒先生是大東山養殖場的董事長,1988年到三亞投資海水養殖,是中國最大的珍珠養殖基地,他同時大規模經營鮑魚養殖。該養殖場附近的黎族青年以前在他那裏打工,學到技術後回家創業,近幾年陸續建立起自已的鮑魚場。呂梁鑒説他自已投資的最大成果,不是自已賺了多少錢,而是因帶給當地的養殖技術,讓一些黎族村民甩脫了貧困。
據不完全統計,台資農業企業從台灣引進優質種苗已達80余類500多個品種。僅此就為海南農業升級節省了難以估算的研究資金和至少8~10年的研究週期。在台灣已是“夕陽産業”的農業在部分産業外移後,部分資金、人才轉向新品種的研製開發,進一步革新管理技術,帶動台灣農業産業升級,瓊台農業都成為受益者。
增進兩岸了解,促進兩岸交流
為辦好海峽兩岸(海南)農業合作試驗區,海南各級政府一方面不斷完善基礎性設施,努力改造投資硬環境;另一方面加大對台商的服務力度,積極為他們排憂解難,營造良好的投資軟環境。通過這些工作,台商在試驗區穩健的投資創業,安心地工作生活,他們將自已融入當地社會,加深對祖國大陸的認識和了解,促進兩岸人民的交流和往來。
伊甸園山莊莊主林保森先生有一個幸福的家庭,膝下有一對令人稱羨的姊妹花。出乎筆者意料的是,林先生沒有把子女送回台灣或送往國外,而是選擇在海口就讀。他説,在海南十幾年了,他早就把自己當作了海南的一份子。每年他的休閒農莊接待許多來海南考察交流的台灣朋友,他都要向這些鄉親講述自已的經歷,他希望借此為兩岸交流略盡綿薄之力。
在試驗區這塊沃土上,台灣同胞直接增進了對祖國大陸的了解與認同,台商大力稱頌説各級台辦就是台商的家,一些立足試驗區的台商因而成為大陸“以臺引臺”的好幫手。曾任台南縣副縣長的林文定先生,2002年到海南創建了古色農場,種植台灣咖啡和破布子。每年有很多台灣朋友來他的農場考察,他向他們介紹投資海南農業的優勢條件,並向台灣鄉親表示,來海南投資,自已將鼎力相助!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峽兩岸(海南)農業合作試驗區目前雖説還處在“初級階段”,但在兩岸交流合作的大潮之中,開拓和深化的潛力巨大。一些台商朋友説,進一步發展兩岸農業合作是台灣農業走出困境的出路之一。兩岸農業合作提高了兩岸農業的現代化水準,也進一步提升了兩岸農産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瓊台農業合作正在互利合作中走向雙贏。(蔣春發)
中共海南省委統一戰線工作部(海南省台灣事務辦公室)
投搞信箱:swtzbxjc@haina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