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三國探源

襄陽擁有豐富的三國文化資源

襄陽擁有豐富的三國文化資源

2007-11-08 14:14:27

    1、三國源於襄樊終於襄樊。

    我國歷史紀元表記載的三國只有60年曆史,始於西元220年曹丕稱帝,終於西元280年孫皓被俘吳亡。但實際上三國鼎立的局面,應從赤壁之戰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分荊州始。赤壁之戰前,劉備只有兵力數千人,投靠劉表,寄居新野,稱不上一方勢力。劉備三顧茅廬,在聽取了諸葛亮《隆中對》三分天下的謀略後,才有了瓜分荊州,獨霸一方的局面。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説,三國的歷史源於諸葛亮的《隆中對》。

    晉代魏後,東吳政權仍然存在,晉武帝一方面安定北方局面,一方面著手準備滅吳。晉武帝將襄陽確定為滅吳的策源地。

    首先派羊祜出鎮襄陽,作滅吳的準備工作。羊祜病逝後,杜預接替羊祜駐襄陽積極籌劃滅吳。西元280年,杜預由襄陽率大軍順江而下,一舉滅吳。

    2、襄樊是三國爭奪戰的焦點地區之一,是三國史實及三國故事頻發地。
    ①孫堅與劉表爭奪襄陽並被亂箭射死的歷史發生襄陽城南七里的鳳林關。
    ②曹操率大軍南下,不費一兵一卒佔領襄陽,在漢水之濱設宴,召集建安七子以漢水女神為題吟詩作賦。
    ③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水淹七軍,斬殺龐德,活捉于禁。其間還發生了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
    ④羊祜鎮守襄陽十年,愛民如子,襄陽百姓在襄陽城南峴山立墮淚碑以示紀念。杜預鎮守襄陽七年,好留身後名,在襄陽峴山和萬山各沉一碑,傳為佳話。
    ⑤劉備投靠劉表,遊歷城南峴山有濯筆池遺址,和馬躍檀溪遺址。
    ⑥劉表任荊州牧十九年,在襄陽有學業堂,呼鷹臺,劉表墓等遺址。
    ⑦王粲投劉表,在襄陽十五年,有萬山王粲宅、井遺址,襄陽城南角有王粲樓(仲宣樓)紀念性建築。
    ⑧關羽敗走麥城後,繼續西逃,在臨沮被吳軍所殺,此地在南漳縣臨沮故址。

    3、一代名相諸葛亮從十三歲至二十七歲在襄陽成才,從襄陽隆中走向歷史舞臺。

    諸葛亮是今山東沂南縣人。8歲時母親去世,由叔父諸葛玄撫養。西元193年,13歲的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躲避北方戰亂,由IU東、而南昌,最終來到襄陽投靠劉表(西元195年)。和諸葛亮一起來的大姐,嫁給了襄陽豪族蒯祺,二姐嫁給了襄陽名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諸葛亮最初在城南學業堂讀書,以後又拜龐德公為師,在龐德公那裏認識了司馬徽。通過兩位老師,諸葛亮又認識了龐統。17歲那年,叔父諸葛玄在南昌遇害,諸葛亮意識到靠叔父關照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於是選擇了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為自己的耕讀之地。當時隆中雖然離襄陽很近,但是在行政區劃上歸南陽郡的鄧縣管轄。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説: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在耕讀期間,諸葛亮又結交了好友徐庶、崔州平、石韜、孟建、馬良等人,對他的成長有很大幫助。

    諸葛亮在隆中躬耕時,結識了襄陽名士黃承彥,黃承彥將女兒黃月英許配諸葛亮為妻。

    諸葛亮躬耕十年中,博覽群書,待時而動,西元207年,劉備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諸葛亮以隆中對策答之,被劉備延請出山。

    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隆中躬耕生活,于諸葛亮去世後六十年在隆中修復了諸葛亮故宅,以示紀念。其歷代修有武侯祠、三顧堂、草廬等遺址。現存的古隆中風景區所留建築,大多為明清時所建。只有草廬遺址附近的水井為三國時遺物。

    4、傳説中的三國遺跡在襄樊地區的散佈。
    ①關羽讀書檯,在南漳縣春秋寨。
    ②關羽收周倉之地,在南漳縣臥牛寨。
    ③水鏡先生(司馬徽)隱居地水鏡莊,在此地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④走馬薦諸葛的徐庶,其廟在南漳縣城關鎮。
    ⑤諸葛亮岳父黃承彥故里,在襄陽城西黃家灣。
    ⑥樊城山陜會館關公廟。